稻水象甲为害特点及其防控技术
2022-01-04644623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金秋湖镇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中心郑宜明
644623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金秋湖镇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中心 郑宜明
稻水象甲是植物检疫性害虫,是极具毁灭性的水稻害虫之一。稻水象甲以成虫啃食叶片、以幼虫为害为主,幼虫3龄前在叶鞘内取食,不久爬到根部主根,造成断根,使根系腐烂变黑,造成倒秧、漂秧。轻发生率40%以上,稻根被毁,减产10%~20%;重发生率60%,可毁灭80%以上根系,减产50%以上,甚至造成绝收。本文介绍了稻水象甲的鉴别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总结了农业防治及药剂防治等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以供水稻种植户参考。
一、稻水象甲特征和生活习性
稻水象甲成虫体长2.8~3.2毫米,体壁黑色,密被灰绿色鳞片,前胸背板肩突明显,从背板中区至鞘翅末端1/3处密布黑色鳞片,组成明显的广口瓶状黑斑,鞘翅有6条纵纹,鞘翅未能覆盖臀板。
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和田间观察,稻水象甲一年发生1代,是半水生昆虫,卵和幼虫生活在水下,成虫生活在水上。以成虫在稻茬、稻草内或稻田周围禾本科杂草、落叶下及附近的草地内越冬;越冬成虫3月下旬开始出土,4月始迁入秧母田为害秧叶;5月开始大量迁入水稻本田为害并产卵,5月中旬为产卵高峰期,6月初产卵结束。卵多产于淹水下的叶鞘基部,6月中旬卵大量孵化,为幼虫发生盛期,幼虫期约1个月,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化蛹盛期,7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9月中下旬新一代成虫取食稻叶后迁入湿度较大的田坎边杂草根部或丢弃在田坎边稻草下的土壤里越冬。
二、传播、扩散原因
1.迁移习性。稻水象甲成虫的飞行能力不是很强,自主飞行能力较差,迁移活动主要靠气流运行。据资料记载,该虫可借气流一次迁移10千米以上距离。而且,成虫可长时间在水中活动,也可随水流进行迁移。稻水象甲每年有两次迁移过程,第一次是在春季,越冬成虫从越冬场所向稻田的迁移,这个时间在当地大致是5月中旬至6月中旬;第二次迁移是在秋季,成虫羽化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取食,当飞行肌发育完成后,即开始成批向越冬地迁移,准备越冬,这次迁移的时间大致在9月。这批成虫绝大部分迁移到山上越冬,也有一些起飞不成功或飞行能力较弱的个体,则滞留在田埂上、水渠道边及一些离水田较近场所的表土内越冬。
2.繁殖方式。稻水象甲有多个种型,在中国及整个亚洲所发生的均为同一种型,该种象甲目前还没有发现雄性成虫。孤雌生殖是该害虫的主要特性。近年来,该虫的迅速传播与它的繁殖方式关系很大。稻水象甲一生可产下60~80粒卵,而且卵的孵化率很高,平均可达95%~100%。原因是稻水象甲是外来物种,天敌很少,特别是寄生性天敌更少,它的卵寄生率几乎为零,所以繁殖迅速。由于具有孤雌生殖这一独特习性,传播扩散比较难以控制。
3.食性庞杂。稻水象甲的寄主主要是水稻,同时也可取食其他多种植物。据调查及查阅有关资料,目前有记载的取食植物有禾本科、莎草科、眼子菜科、泽泻科、香蒲科、鸭跖草科和灯心草科等7科56种之多,发生季节在玉米田、谷子田及一些禾本科杂草上,均可采到稻水象甲的成虫,由于其庞杂的食性,使其在跨区域传播时,不会因食物短缺而影响繁殖。这一特性也使稻水象甲在整个发育期内都能很容易地得到营养丰富的食料,并可有选择地取食。
4.缺少天敌。稻水象甲是外来物种,迁入当地的时间比较短,自然界的天敌种群还没有建立起来,因而天敌很少。而且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仅成虫期是在水上为害,卵期、幼虫期及蛹均在水下生活,这样就没有任何机会留给寄生类天敌。成虫的天敌目前也比较少,据调查,仅发现蛙类和鱼类(稻田养鱼田块)捕食象甲成虫,另外在一些稻田养鸭的地块,鸭也捕食成虫。
三、防控策略
以农业防治为主,关键时期抓好化学防治的策略。狠抓越冬成虫防治,重治幼虫,控制新羽化成虫。抓住越冬成虫秧田期防治的关键时段,开展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
1.农业防治。稻水象甲成虫、幼虫连续为害水稻。水稻移栽后成虫开始为害稻秧,虽然成虫仅取食部分叶肉,影响稻叶的光合作用,但成虫密度较高时,严重影响水稻的分蘖;稻水象甲幼虫为害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最大,在水稻的分孽期内,直接影响根系发育,从而影响分蘖,减少有效穗数。
①选择根系发达、分蘖力强,且有较大补偿能力的水稻品种,其抗虫性更强。
②培育壮秧,适期晚栽,使水稻分蘖期和稻水象甲幼虫为害高峰期重叠时间缩到最短,以减轻稻水象甲的危害。
③稻田秋耕灭茬,破坏害虫越冬场所,杀死越冬成虫。
④在幼虫盛发期排水晒田,抑制其为害,杀死低龄幼虫。
2.化学防治。在疫情发生区抓住关键季节,按照“三喷二撒”技术要求开展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压低虫口基数和发生为害程度。
①成虫。成虫防治实行“三喷”:移栽前1天对苗床喷第一次药,做到带药移栽,减轻大田防控压力;水稻移栽后7~10天集中喷第二次药,防治越冬成虫;6月中下旬对发生区域喷第3次药,防治新一代成虫,同时兼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其他害虫。防治用药选择以下其中一种农药喷雾防治:用20%丁硫克百威乳油50毫升/亩,对水60千克均匀喷雾,或用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8~10克/亩,对水60千克均匀喷雾,或用20%辛硫•三唑磷乳油80毫升/亩,对水60千克喷雾,或22%吡虫•毒死蜱100毫升/亩,对水60千克喷雾,或毒死蜱100毫升/亩,对水60千克喷雾。喷药时要针对稻田周边至少2m范围内的杂草进行喷雾以杀死隐藏的害虫。
②幼虫。由于越冬成虫迁入大田期在20天左右,因此,撒施两次农药才能有效防治幼虫。撒药时间:水稻移栽后7~10天撒第一次药,间隔15天撒第二次药。防治幼虫用药选择以下其中一种拌毒土均匀撒施:用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2~3千克/亩,或22%吡虫•毒死蜱300毫升/亩,或3.6%杀虫双大粒剂2~4千克/亩拌毒土均匀撒施防治撒施前保持水层3~4厘米,撒药后1周内不排水、不灌水。
3.物理措施。使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技术,每盏灯可控制稻田3~5亩。稻谷就地加工,谷壳就地可作燃料或粉碎后作饲料,稻草稻桩施药就地灭虫处理。
4.严格检疫。认真执行植物检疫法规,严格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采取检疫措施进行封锁控制。为防止稻水象甲向外传播蔓延,对外调的种子、稻草及米制品包装物、运输工具进行严格的检疫检查,发生区的种子不允许销往非疫区,严禁从疫区调运可携带传播该虫的物品。
对来自疫区的交通工具、包装填充材料应严格检查,必要时做灭虫处理。发生区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限期扑灭,防止虫害向外扩散蔓延,并做到连片防治。虫害未发生区应定期进行调查,发现后及时就地扑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