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语文“读思达”教学探究*
2022-01-04蔡美容
蔡美容
(福建省晋江市第八实验小学 福建 晋江 3622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科技水平的提高,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被先进的教学理念所取代,课堂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灌输的方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中,围绕着阅读、思考和表达这三个环节展开教学,实现“完整的学习”[1],从而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单元整合是指对一个主题单元包括单元导读、精讲课文、略读课文、口语交际、交流平台、语文园地、习作等进行“融合、一体化”。在“读思达”教学法下对单元内容进行整合,往往能获得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本文就单元整合下的小学语文“读思达”教学进行探究。
1.整合单元学习目标,自主预习提升阅读力
阅读不仅仅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各个学科开展教学和学习的基础。通过阅读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内容,文本内容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和思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合理安排,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而思维和表达都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引导学生阅读后,才能展开思维,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表达。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低,阅历还不是特别丰富,导致他们对于问题的看法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一种思维,对于教师或者家长还是相对比较依赖的。因此可以根据统编教材“双线组元”和“三位一体”的编排特点,整合单元学习目标,为学生设计单元预习单,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自主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力。
比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课文都是精读课文,都是写景类的文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我们可以打破单篇学习课文的方式,根据学段特点和单元编排特点设置单元整体学习目标:
1.1 找出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借助拼音把下面的词语读准确。中断 楚江 至此 孤帆 饮酒 初晴 镜子 未磨 遥望 白银盘 优美 淡青 浅绿 交错 岩石 龙虾 挺威武 鼓起 数不清 厚厚的 宝贵 海滨 灰色 渔船 遍地 躺着 靠岸 载着 栽着 亚热带 初夏 除了 踩上去 整洁 脑袋 严严实实 挡住 视线 花坛 显得 又松又软 刮过 宝库
1.2 我认为本单元难写的字有____________________,容易写错的有________________。
1.3 三篇课文分别写了什么?
1.4 思考课后问题,完成表格,看你能解决多少。
1.5 摘抄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因为一个主题单元要完成的内容比较多,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在课前进行自主预习,根据要求完成预习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力。不能单独完成的,再在课堂上进行反馈、交流。这样课内外相结合,通过整合单元学习任务,在学生自主阅读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课堂上与同学、老师对话,培养学生的表达力。
2.整合单元阅读要素,探究活动培养思考力
学习和思考本身就是密切联系的,如果不懂思考、不会思考自然谈不上学习,学生也只能对知识死记硬背,缺少了自己的看点和看法。在语文课堂中,思考是建立在了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本进行了阅读,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吸收文本中的信息并整合自己的想法,通过思考为后面的表达创造条件。落实读思达教学方法,其实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理论和文本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问题的思考判断,表达自己的想法,达到知识和生活的融合。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执行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我们可以基于单元阅读要素,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给学生更多思考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融入到课堂的探究活动当中,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2]教师可以结合单元语文阅读要素,引导学生围绕单元阅读要素去思考问题,这样往往能够让知识更加系统,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出了本单元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如何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这些课文整合在一起,让学生阅读、对比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课文如何进行借物抒情?通过交流知道: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事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事物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思考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掌握借物抒情这一写作手法,不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后面学生的表达训练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3.整合单元表达要素,仿写练笔提升表达力
表达不是简单的讲述,这个学习过程需要将书面的语言转化为口头的表达,把事物的内涵表达出来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目前很多学生因为受到了社会和家庭因素的影响,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存在着交往障碍,这就更要求教师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讲述教材的内容,缺少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样使得教师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不能“因学定教”。落实“读思达”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知识,积极思考问题,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更注重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只关注“写什么”,而对于“怎样写”,则缺少指导训练。,对于文本的写作手法包括词语的运用、句子的构成、文章的建构等方面的学习比较欠缺,很多时候学生虽然学习了课文但是还是不知道如何写作。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仿写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3]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句仿写训练,借助文中一些经典的句子让学生进行仿写,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于修辞和一些特殊的描写方式的练习,也可以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外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行文章脉络结构的仿写,可以模仿文章创作时候的结构和顺序或者视角完成创作。在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到单元内容的整合,从单元视角出发对内容进行整理,设计专题性写作训练。
比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舐犊情深”这一单元,本单元的表达训练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可以将《慈母情深》中的小练笔“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你有过这样‘鼻子一酸’的经历吗?试着写一写。”和《父爱之舟》中的“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是人生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的理解体会以及《语文园地》中的“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在你的成长中有没有类似的‘第一次’,试着写一段话。”的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与课文对话后,揣摩作者的写法,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再让学生模仿写法,进行表达,从而落实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
我们还可以根据文体单元进行整合练笔。比如在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桥》《穷人》《在柏林》习得“通过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掌握小说的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形象”。接着引导学生也可以借助情节和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完成“笔尖流出的故事”的创作,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4.整合单元课文类型,课外书屋丰实阅读量
语文学习是一个开放的思维过程,单元整合也是多元化的资源统整,可以是课内外学习资源的链接、勾连、有效的融合,构筑立体交叉的学习网络。
为了能够优化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读思达训练能够得到延伸,教师可以进行课外内容和课内学习内容的有效整合。[4]从课文的内容出发去选择合适的书目,比如学习了《松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阅读《昆虫记》,学习了《太阳》,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还可以从单元的整体目标出发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书目,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六年级下册“外国名著”单元,在学习了《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骑鹅旅行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懂得“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和“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后,我们可以推荐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再结合“快乐读书吧”,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外国名著,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训练。
例如,笔者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引导学生在感受本单元课文风趣的语言后,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
师: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在《世说新语》里还有许多幽默、风趣的故事,想听吗?
生:想!(学生异口同声,情绪高涨,学习热情已被唤醒。)
师讲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师:你们想知道孔文举是怎样回答陈韪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吗?
生:想!(学生又是异口同声的回答。)
师:请购买《世说新语》。语文老师不仅是教育工作者,也是经典著作的广告推销者。请同学们攒一点钱,买几本经典,放进人生旅途的行囊,你的人生将会更加精彩。通过拓展听读,激发学生探究和阅读的欲望,推荐学生阅读《世说新语》,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课外阅读中进一步感受语言的风趣幽默,培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习惯。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读思达”模式的有效性应用,并且注意单元整合,形成系统教学模式。整合单元学习目标,自主预习提升阅读力;整合单元阅读要素,探究活动培养思考力;整合单元表达要素,仿写练笔提升表达力;整合单元课文类型,课外书屋丰实阅读量。通过这些教学策略,使得学生可以真实阅读、深度思考并且通畅表达,从而实现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真实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