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2-01-01刘艳茹
刘艳茹
(广州外国语学校 广东·广州 510000)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和分值,但历年广东省高考数据显示古典诗歌的得分率相对较低。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古典诗歌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探索相应的教学策略,加大对学生身体和外在环境的关注和利用,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的兴趣和审美鉴赏能力。
1 具身认知视野下高中古典诗歌的教学现状
具身认知理论由三个需要关注与强调的基本点:第一点是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身体的状态会影响到大脑的认知,认知取决于身体的状态和过往的经验,而身体的状态和过往的经验又会反过来促进大脑的认知。第二点是身体感觉—运动系统过往和现在的经验以及心理模拟在大脑认知过程中起的关键性作用。第三是对于具身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身体。身体是整个世界的一个部分,个体的感知运动能力包含在一个更广泛的生物、心理和文化的情境中,身体与环境都能影响到认知的方式和种类。认知是大脑中的认知,大脑是身体的大脑,而身体是环境和世界中的身体,因此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认知依赖于身体,扎根于环境。认知、身体和世界构成了有机的整体。[1]由具身认知的视野去审视目前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则存在如下问题:
1.1 教学模式趋于固定化
目前很多古典诗歌的讲解方式都是按照解读题目——解读作者——解读意象——解读意境——解读注释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的,教师也习惯将此作为诗歌教学的基本模式,所以在理解诗歌意象和意境时往往逐个字或者逐个词语尽情讲解,然后总结诗歌的情感。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人,对于诗歌丰富的内蕴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会下降。诗歌教学更重要的是审美教学,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徜徉在诗歌的世界中,引导学生体会美,欣赏美,表达美。[2]
1.2 忽视诵读的重要作用
很多学生在背诵古典诗歌时往往采取死记硬背的形式,学生不愿意去探究诗歌文本的意蕴,也不愿意大声地吟诵这一种充满节奏和韵律的文本。许多学生不重视朗读的作用,古典诗歌朗诵“从声音上延长了诗文的语言,以有声的音调表现学习者对文本思想和情感的把握。”[3]实际上古典诗歌的诵读恰恰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诗歌情感的,在诗歌语音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学生更能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美和语言之下诗人情感的流动。学生可以通过调动自己的身体,接受来自听觉的刺激帮助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1.3 缺少个性化解读的空间
有一部分教师在讲授古典诗歌时会将这种文体跟文言文讲授方法混淆,先翻译诗歌,然后讲解内容最后再升华主题,这样的讲授方式淡化了古典诗歌的特点,古典诗歌往往是含蓄蕴藉的,意象和意境中往往包含着深刻且复杂的情感。而老师常常不愿意给予学生充分的和个性化的发挥的空间。这样的做法忽视了学生作为读者的存在,剥去了古典诗歌的空白结构对学生召唤的权利,让最具想象力的诗歌被戴上了枷锁,同时也禁锢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抽象逻辑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僵化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得不到能力的提升和发展[4]。
2 基于具身认知的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策略
根据语文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具身认知理论和具身认知相关学习理论等,笔者初步构建了基于具身认知的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策略。
2.1 营造气氛,进入诗歌形象世界
学生在学习古典诗歌的过程中,其中一个重难点就是要体会诗歌的情感,而想要让学生形成有效的理性认识,就要先帮助学生进入到诗歌的形象世界,即我们常提到的意象和意境。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古典诗歌教学课堂指导和帮助学生借助视频、音频、课堂场地的转换等方式先营造出与诗歌相契合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首先将身体置于气氛当中,形成一种感性的认识,再利用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帮助使学生顺利进入诗歌的形象世界。因此课堂的导入环节就要精心设计,同时为了更好的课堂效果,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根据课前的调查和预习情况,组织学生自己手绘图画或制作配音朗诵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也可以采用配乐朗诵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诗歌前先形成一种感性和身体的认识。
2.2 注重诵读,强化学生审美体验
“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能力,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5]而鉴赏古典诗词课堂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中诵读法是比较基础同时又很重要的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具身认知强调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因此身体的感觉是能够激活“心理”的,而在古诗词的学习当中,诵读是最直接能够刺激学生心理体验的方式之一,通过诵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诗歌的意境当中,通过声音刺激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用反复大声诵读的方式,让诗歌重要的内容先以感性的方式印在学生脑海,加深对古典诗歌含蓄蕴藉的美的体验。使学生“在诵读、想象品味、精思中培养语感,陶冶身心,涵养精神,提高素质”[6]。
2.3 创设情境,让学生领悟诗歌境界
“在课堂教学中,传播‘美’的教育,是可以通过图画、音乐等直观艺术形式与教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再现教材描写表现的蕴含的美,让学生经历作家创作或者编者撰写教材时进入的那个情境。”[7]古典诗歌往往是作者通过意象塑造意境,借由意象和意境传达情与意的文学形式,但是学生在鉴赏诗歌时由于想象能力和社会阅读的不足,有时比较难理解诗歌中作者传达的情感,可以借助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联想与想象,拉近学生和诗歌之间的距离。比如在讲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我让班级几个爱好摄影的学生提前进行了视频的拍摄,他们拍摄了月夜下江水流动的视频,我在网络上也搜集了相关的图片,月明高照,一人独自徘徊江边,配合海浪声音音频的播放,学生闭目凝神,一会儿就沉浸在“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意境当中去了,这些视频和图片不断唤起了学生的过去体验,也弥补了学生对诗歌意境进行联想过程中存在的空白,为他们的想象充分拓展了空间。
2.4 举一反三,从自身处境出发理解文本意义的动态生成和永恒魅力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具身的,而身体又是嵌入(embedded)环境的,认知、身体和环境组成一个动态的统一体。反过来说对自身处境的解读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本身的意义,生成新的认知。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范围是超出教材本身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对相关的诗歌知识,如相同类型、相同题材、相同写法、相同情感等诗歌进行归类,以达到优化整合。让学生能够根据对目前文本和处境的认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能够动态的理解文本及其魅力,而不局限于一首诗或一种情感。如在讲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可以补充了李清照的一些相关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如《百家讲坛—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以及她早期写闲愁的《醉花阴》以及她的诗《夏日绝句》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等,学生因为对于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有了基本的了解,反过来又加深了对于《声声慢》中“浓愁”所包含的“国仇家恨”的理解,对文本的解读又进了一个层次。“通过对古典诗词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能有效提高课堂质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8]
3 结语
长期以来古典诗歌的教学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作为一线教师,通过调查研究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高中古典诗歌教学还存有一些问题,教学策略的不断更新和调整是每一个一线教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具身认知提供了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策略研究的新思路,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诵读、营造氛围、创设情境、举一反三等方式让学生能够由对语言品鉴,进一步到情境的还原,知识的迁移,唤起过往的情感与体验,最后产生理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