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美学本质问题探议

2022-01-01杨希楠

参花(下) 2021年1期
关键词:本质要素美学

◎杨希楠

一、美的本质

对“美是什么”问题的讨论,应从美的本质思考和美的认知状态两方面进行。美究竟是事物本身具有的,还是欣赏者投射到该事物中的,抑或是还有其他情形?在美学研究中,这个问题常被表述为美的本质问题。“而美的本质是美学本体论的中心问题,即美为何。”[1]首先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历史提出追问,即从美学视角看,对美的本质问题探讨包括三个方面,美的本质问题直接与有关世界的存在、人的存在等最基本的哲学问题相联系,故我们有必要分辨“什么是美”“美是怎样存在的”以及“为什么美”。至今关于对美的存在问题的解答,包括主观的、客观的以及主客观统一的论调。在美学史上明确提出主观论观点的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将美归结为一种主体的心理状态。20世纪的西方美学中,也不乏乔德等客观论者,苏联和当代中国美学界更是出现许多在美学中坚持唯物主义立场的论调。而主客观统一论相对出现最晚,存在主义、解释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美学派系大多主张这种理论。在当代中国美学领域,朱光潜无疑是此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此理论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阐明“统一”与“相互作用”的具体含义,即“美”存在于怎样的主客“相互作用”之中。其次,需要进一步阐明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内在联系,即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在于劳动的观点,是我们解决美的本质问题的理论基础。”[2]围绕这一观点,我们可进一步说明人的本质的审美性,美的主客观统一是以“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为基础的。在充分、客观、有针对性、有指导性地解读并提炼过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厘清美的本质问题,再在原有理论基础上,丰富研究视角、研究方向,最终回归并巩固美学本体论研究基础。

二、设计美的本质

围绕设计美的本质问题,讨论设计美的本质显现、设计美的主客观性以及设计美的本质具有哪些特征。首先,设计美应从设计活动的动态过程到静态成果中体现,这一过程始终包含作为设计者本身及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对设计的美的感受。因此,研究设计美在某些角度之下亦是在体会设计美感。其次,设计美的认知离不开历史的尺度。设计美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通过梳理工业革命以来的不同历史、地域、民族、文化、心理等对设计美的认识案例即可窥见一二。

在西方哲学美学进入现代之前,更多的探讨在于美本身。对美的本质的观点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类是从物的客观属性来说明美的本质;一类是从主观的、精神本体层面来说明美的本质。这两类观点的共同点是都把主观与客观对立开来,用主客二分思维模式进行思考。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观点自20世纪以来逐步发生转向,以海德格尔等人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哲学家都主张“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其观点与我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天人合一也具有一致性,有必要将讨论的重点放到对设计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层面思考,丰富其现实意义。

设计美的本质特征主要包含三方面,分别是:实用功能性、社会功利性以及自然典型性。它们共同决定了美的客观性质是什么、感性形式是什么、生活内容是什么以及文化深度是什么,也决定了美的丰富复杂的心理特征。其中,实用功能性即是指功能美的技术产品的有用性,这种特性可有条件地转化为美。诸葛铠先生在《艺术设计学十讲》中也提到“功能美”观点,从设计的发展角度看,设计美本质的社会功利性要先于审美性。即首先被赋予实用价值,然后再在审美层面上加以美的修饰,共同作用于社会,产生社会价值。

三、设计审美构成要素

设计审美构成要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最基础的材料美要素和结构美要素、最直观的形式美要素以及最本质的功能美要素。研究设计美的构成要素主要依托历史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它使技术材料的发展对设计美产生的影响变得越发不可忽视。技术进步和设计流行在体现时代节律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设计审美的研究与判断。

首先,什么是材料要素?设计的材料、结构与功能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设计在不同材质下会产生哪些不同的美的联想?现当代设计对新材料的理解如何,或将形成哪些设计风格与思想?这些都可以从不同设计门类实践中得到解答。其次,关于结构美要素需要思考:不同历史时期出现过哪些结构作用与结构方式?结构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对结构特征的把握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再次,尝试解决形式美和美的形式之间的问题,再谈形式作为材料与结构的外在表现是如何体现的。最后,探讨功能美要素。功能体现合理的“人—机—环境”关系,是功能与结构、形式之间怎样的关系。设计美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特征,各个构成要素均体现着设计美是人类物质生活领域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和谐统一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

四、美的概念之反思与重构

通过对设计美的构成要素进行梳理,以及关于设计美的本质研究的相关著作进行研究,不难发现设计美是通过设计实践上升为形而上的美学理论的。设计美学的研究经历了工艺美学、机器美学、技术美学到设计美学的研究路径。站在设计美学的研究发展脉络中,理解“设计美的认知离不开历史的尺度”,可围绕以下两点活动规划理解过程:第一,必须对自然界以及人本身存在的科学性、规律性有所认知,并将这种认知根据人的需要进行创造性的理解与重构。第二,将这种构想通过人类已知的、可控的物质材料来予以物质化的表达与应用,并以此验证设计美构想的真理性与现实性。设计美学之所以被称之为美学,不仅说明它具有各种可称之为美的形式与规律,更说明它具有广义的美学中所包含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巩固论证对设计美的认识不能脱离历史的尺度,同时强调设计行为或创造美的行为是人类所特有的美的造物活动。

我国美学、设计美学学科发展较晚,理论和实践的根基都较薄弱,也出现过将许多并不属于美学范围内的问题硬冠上美学研究名头的情况,造成“泛美学化”现象,实质是将美学与应用美学等其他学科的界限模糊了。设计美学的研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国内先后出现过“工艺美学”和“技术美学”。设计美学有别于工艺美学和技术美学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它作为一门学科具有理论性,是设计的基础性学科;同时,它应当包含在美学范畴内,与技术美学等有明显差别,不应混淆。回到对设计美本身的思考,虽然我们不能将设计美学与工艺美学、技术美学在某些阶段画上等号,但我们应思考设计美在不同阶段都受到哪些技术、工艺、观念的影响,并在当时呈现出了哪些独具一格的“时代韵律”。例如,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带来消费方式、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形成设计的新门类、新材料、新方法,也带来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重新定义。又例如新一轮科技革命所迎来的大数据、智能化时代,对当下及未来的设计美学学科建设是一次有力的推进和震荡;设计媒介、设计载体,甚至设计本体都将发生质的改变,这些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设计的义务。

从时代的纵向角度反思与重构设计美学概念,或许设计美特定的、历史的显现形态有所谓先进与落后之分,工业设计将取代工艺美术占领生产和商业活动的高地。但在美学层面上则无所谓“先进”之说,关键是人们对工业设计美学性质的看法究竟是盲目的还是自发的。例如莫里斯与拉斯金都属于所谓“盲目派”,认为大工业生产必将造成审美破坏,从而一时间将时代与审美文化对立起来。“理想”与“现实”可以在共同发展过程中达成高度统一,即设计美学存在的意义不仅是一种“理想”,更能随时随地照进“现实”,成为一种美的生活方式。

五、审美评价与未来

设计的新门类、新材料、新方法将对设计的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重新定义,包含新材料与设计审美自觉、未来美形态的多元探索以及设计评价及标准再定义这三个方面。首先,在新材料与设计审美自觉中,讨论设计审美的阶段性变化以及相对应的材料、技术、媒介的发展进程,讨论材料构成的“形式意味”如何唤起人们的审美感情。经济、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观念带来巨大改变,“实用、经济、美观”这三个设计审美基本原则受到冲击并发生变化。设计审美感知手段的演化经历以下四个阶段,分别是:借助简单生产工具进行手工加工的第一阶段,运用机械生产加工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第二阶段,应用数字化生产及计算机技术的第三阶段,应用移动互联、3D打印、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第四阶段。未来,我们将以设计审美“4.0阶段”现有的各项要素为基础继续向前发展,但不割舍一直以来生产生活方式约定俗成的一系列审美原则,使其共同构成我们对设计的认知,同时直接影响设计理论体系内容的建构,这也是讨论设计学理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重要前提。

未来美的形态一定是多元化的,在时代变化和科技进步的驱动下,审美对象和审美原则共同发生变化时,机器美学、技术美学、数字时代等对现代审美特征引起转变。因此,围绕未来美的形态研究,从美的形式的流行性,审美的日常化,设计美的商业性、时尚性与艺术性,审美的数字化以及设计全球化等多方面入手,说明现代设计审美追求随着生产力、科学技术、传播媒介、大众生活方式的转变,向着多元化方向不断变化将是大势所趋。

六、结语

从技术到观念的转变将深刻影响并指导重建设计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重建设计美学架构。例如在大众文化和智能时代语境下,设计美是否脱离它扎根的土壤,产生全球文化交融中的本土消融,或又因消费主义引发浪费主义。只有清醒认识并有效处理过度发展可能带来的设计领域深层问题,才能客观定义设计美学和设计美学理论,将设计美学本体论研究在形而上层面拓展并夯实,同时也能将理论落到实处,指导实践并不断加强自我完善。

猜你喜欢

本质要素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外婆的美学
童年的本质
纯白美学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妆”饰美学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