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保险+期货”化解生猪养殖市场风险的看法和建议
2022-01-01杨亚洲
杨亚洲
(漯河市外埠入漯畜产品查验中心,河南 漯河 462000)
2021年来,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加之养殖成本不断上涨,双向挤压养殖利润空间,生猪养殖场(户)普遍处于亏损状态。生猪“保险+期货”作为一种新型风险管理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冲养殖风险、保障养殖收益,化解因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但目前大多数养殖场(户)对生猪“保险+期货”还缺乏了解,笔者在此做一简单介绍,探讨“保险+期货”化解生猪养殖市场风险的看法,并提出一些思考建议,以期为广大养殖场(户)和有关主管部门提供参考。
1 生猪“保险+期货”简介
2021 年1 月8 日,生猪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为生猪产业链上的饲料、养殖、屠宰、肉食品加工等企业提供了一种新型风险管理工具。生猪“保险+期货”作为其中一种衍生品,对养殖场(户)来说相对容易参与实施,可以理解为养殖场(户)向保险公司购买了一份保障未来生猪出栏目标价格的保险。当保险到期后,如果生猪价格高于预期目标价格,养殖场(户)按市场高价出售生猪,并不限制自身盈利;如果保险期限内每日上市生猪的结算平均价格低于预期目标价格,保险公司则按合约向参保养殖场(户)赔付相应的损失,弥补养殖场(户)因猪价下跌导致的销售亏损,相当于提供了一份价格“兜底”保障,让养殖场(户)少亏或不亏。
据报道,由大连商品交易所设立的“农保计划”2021年已完成124 个生猪“保险+期货”项目,覆盖全国27 个省份,保障生猪219万头,实现理赔1.67亿元,帮助近万个生猪养殖场(户)锁住了基本收益,稳定了养殖信心。尤其是面对此轮“猪周期”,养殖场(户)为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收益损失,拿出一定的保费参与生猪“保险+期货”项目,将生猪养殖的价格波动风险分散转移到金融资本市场,运用市场手段化解生猪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防止养殖端在猪价长期低位运行下盲目退出或清栏淘汰,有利于稳定生猪产能和市场供给,有助于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 面临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的保险模式,自推出以来备受各方关注,各地也借此开展了一些试点,但综合目前情况看,今后实施生猪“保险+期货”项目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解决。
2.1 养殖场(户)对生猪“保险+期货”的知晓度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生猪养殖以中小养殖场(户)为主,与大型规模养殖企业相比,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相对薄弱,大多是根据当前市场的生猪供应量和价格情况安排生产,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生猪“保险+期货”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保险产品,需要既有生猪养殖技术又有金融保险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操作,加之其推出的时间较短,缺乏有效的宣传,广大养殖场(户)对生猪“保险+期货”的知晓度不高,并不了解生猪“保险+期货”项目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怎么参与等,这是今后实施生猪“保险+期货”项目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政策支持推动生猪“保险+期货”的力度不够大
2021 年10 月,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省银保监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探索“保险+期货”新的保险模式,开展生猪价格保险试点。但从试点情况看,养殖场(户)参与生猪“保险+期货”投保每头生猪1 月期的保费在100元以上,虽然保费由地方政府财政、保险公司或期货公司补贴一部分,但相比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等政策补贴,生猪“保险+期货”产品费率总体偏高、补贴比例偏低,国家层面也缺乏补贴指导政策,各级地方财政支持的力度还不够大;此外,在税收政策方面,保险公司购买场外期权的支出无法列支为再保险科目,但从期货公司获得的赔付金却需要交纳税费,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保险公司的运营负担,可能会影响保险公司长期参与的积极性。
2.3 生猪“保险+期货”运行模式方面不够完善
众所周知,生猪养殖主要有养殖疫病风险和价格波动风险两大类,前者有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保障,运行模式比较成熟。生猪“保险+期货”推出后,实现了单纯由“保生产”向“保价格”转变,有助于化解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但由于目前生猪期货市场发展不太成熟,生猪“保险+期货”运行模式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生猪“保险+期货”模式主要依赖于可交易的生猪期货及期权商品,但国内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的供给相对不足,生猪价格保险的目标价格又主要依据期货市场来确定,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保险理赔触发点精准性、保单定价灵活性等方面有待提升;生猪“保险+期货”模式实际运行端在期货公司,养殖场(户)作为保险购买方对产品的认知有限,保险公司则更多承担的是养殖场(户)和期货公司之间的桥梁作用,当发生巨额赔付时,参与各方的权责匹配问题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问题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3 推进实施生猪“保险+期货”的思考建议
3.1 加强宣传引导,提升认知程度
总体上,实施生猪“保险+期货”项目要坚持“市场运作、政府引导、主体自愿”的原则稳步推进,首先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按照“广泛宣传营造业务环境、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的工作思路,加强宣传引导。保险机构及有关主管部门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印发宣传单、入户讲解等形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养殖场(户)宣传生猪“保险+期货”项目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怎样参与等,不断提升养殖场(户)对生猪“保险+期货”项目产品的认知程度;还可邀请已参与过项目的养殖场(户),通过现身说法的方法做好宣传,增强保险产品的吸引力,提高养殖场(户)参与风险管理的意识,并依据养殖场(户)认知情况和承受能力,做到应知尽知、愿保尽保。
3.2 加强政策支持,发挥保障作用
此轮“猪周期”波动,让更多中小规模养殖场(户)对价格风险管理的诉求陡然提升。为化解价格波动风险、稳定养殖信心,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支持政策。建议进一步加强生猪“保险+期货”政策支持力度,在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国家或省级层面可出台有关具体指导意见,加强政策宣传普及,适当提高保费补贴比例,降低养殖场(户)的投保成本,建立风险可控、措施精准、保障有力的生猪收益指数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保险保障作用,稳定生猪生产。
3.3 加强配合联动,满足多元需求
实施生猪“保险+期货”项目需要养殖场(户)、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参与方履行好各自权利和义务,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全过程监管服务,建议各方加强配合联动,在开展试点基础上,摸清大范围生猪“保险+期货”项目的边界技术条件,加强数据监测的及时性、全面性和精准性,以点带面,逐步推进,防控风险,共同推动生猪“保险+期货”模式不断完善。此外,针对目前养殖场(户)普遍亏损、资金紧张问题,建议探索融入“保险+期货+银行”模式,进一步丰富产品类型,满足养殖场(户)多元化需求,缓解当前养殖场(户)面临的融资困境,为生猪产业稳定发展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金融保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