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2022-01-01李春霞
李春霞
(山东华宇工学院 山东 德州 253034)
“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人工智能的蓬勃兴起,国内外物流市场以及行业企业对物流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实践教学课程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也是增强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与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2018年中国大学的教学研究论坛上,吴岩司长主持提出了要着力打造五大种类的"金课",其中有一个项目就是社会实践"金课"。国内高校应进一步适应国内外物流市场环境变化,改变传统教学理念,重视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升,其中实践教学评价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1 当前高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1 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口号大于行动
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号召和大力推动下,全国各地本科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得到了提高,纷纷增设实践教学课程,调整实践教学的时数和实践教学课时的分配,加大实践教学投资的力度,引进教学人才,改善教学环境,不断完善配套的教学设施等。但是由于经验欠缺以及现实条件限制,不少高校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仍流于形式,课程结构与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学过程简单,教学内容缺乏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能力,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巧。
1.2 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实施力度不够
第一,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意识淡薄。很多高校对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方面不够重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以及质量保障管理办法等方面,存在文件缺失,或者内容过于笼统,执行标准不够细化等问题,无法起到应有的指导和保障作用。
第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物流专业的实践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自主性,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从事实践教学的老师需要能够完全掌握相关课程要求的实践操作技能,具备一定专业职业资格。但是目前不少高校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很多都是相关理论课的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掌握实操技能方面,略显吃力。在进行实际案例分析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第三,实践教学条件有限。当前不少高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场所无法完全满足实践课程教学需要,相当一部分设施设备较为落后,无法正常运转,所使用的专业软件操作系统很多都是几年前甚至是十几年前的版本,跟当前实际的物流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操作系统等方面有较大差距。
2 高校物流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尚无统一标准
目前,全国一些高校为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评价办法。但是大多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因缺乏统一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标准,很多高校实践教学评价标准不够规范,管理办法不够完善,实践教学效果难以评估,无法对实践教学质量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1]。
2.2 实践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不够合理
实践性教学的课程主要包括课内实践、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等,不同的院校对于实践性课程评价质量的指标分类与设置也有不少问题,评价指标执行性不足或者指标设置的不科学,指标过多或太少以及评价指标之间重叠等,都会直接导致教学评价无法真正反映出教学质量的好坏。甚至有些院校对几乎所有专业理论课程均设置课内实践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又难以保证,也没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监控和评估[2]。
2.3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主体执行度不够
高校对于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估一般分为指导教师的自评,学生的评价,教师互评及督导的评估等。也有高校邀请外部专家对于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但是有些评价主体,尤其在教师互评和督导评价方面执行力度不够,无法真正反映实践教学效果。大多高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也流于形式,评价主体的作用也大打折扣。
3 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途径和方法
实践教学评价过程宏观上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即分别通过对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3.1 实践教学设计评价
在实践课程教学工作开始前,要对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指导书进行评估,包括实训指导老师的教学技术能力的评价、教学大纲的评价、实训业务指导书的评价、实践课程的教学资源及实训课程教案的评价。对教师的实践性教学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的学历、职称、教学技能、教学态度、课程管理及其教学效果等各个方面的评价。实践教学大纲的评价主要是指评估大纲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大纲的内容是否科学合理,学时的安排是否合理等。实训指导书评价是评估指导书是否符合大纲要求以及指导书内容是否明确且具指导性等。实践课程教学资源评价除了评价教学资源是否符合大纲要求,还要对教学资源是否满足教学需要,是否具有时事性和动态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教案评价主要是看教案是否符合大纲要求,教案内容与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还有教案设计是否具有个性和创新性等[3]。
3.2 实践教学组织实施评价
实践教学组织实施评价可以聘请校外专家、教学主管部门、学生评价、教师自评以及行业从业人员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校外专家可以从专业权威的角度对实践教学提出问题和专业建议,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主管部门可以从教学管理角度对实践教学组织实施提出有效评价,更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可以直观了解和掌握实践教学情况,学生的切身感受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的自评主要是让教师在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并加以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资源,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且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技术和能力。行业从业人员的评估主要是从物流专业毕业人员的实际就业岗位要求角度,通过对实践性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与方法和教学实施效果这几个因素对实践教学情况进行判断和评价,从而在根本上确保实践性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升。
3.3 实践教学效果评价
理论课程的考核大多以试卷为主,与此不同,实践课程一般采取非试卷形式的考核,应该增强过程性考核,淡化对结果的考核,增加阶段性考核和平时性考核之间的权重,考核手段方式可以通过采取上机操作、成果汇报、结课论文、报告、方案、试题以及实物作品、电子作品等多种方式,突出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另外,可以让已毕业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参与评价,能够从岗位实际需求的角度提出建设性建议,更能真实反映实践教学的效果,并利于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改进完善。
4 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建议
4.1 形成独立且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必须要彻底改变以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采用同一套教学评价方法和体系,一是重新选择并完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就需要以科学合理地设计教育目标作为基础,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二严格审核教学组织的行为,真正发挥师生互评、督导听课的作用;三是综合评估实习岗位的环境及配套设施,需要满足实习岗位操作要求;四是综合评价实习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实习实训报告、指导老师评价以及企事业单位评价等综合考核结果,从而综合衡量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质量[4]。
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框架体系可以通过对课程教学目的、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资源、课程教学组织和课程教学效果五个维度进行评价展开。课程教学目的评价指标包括:教学目标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是否与本专业理论教学目标相通;是否符合行业企业业务岗位工作要求。课程教学内容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教学内容资源是否丰富等。教学资源主要考核校外实习培训基地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校外实习培训要求;物流虚拟仿真实验室是否能够满足现场教学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综合水平和素质如何;教学组织评价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是否合理、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以及教学实施过程是否规范等。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主体的多元化,主要通过评估学生的实习成果与作品、学生对于课堂的满意程度、企业对学生的实习表现和教师对实习实训效果进行评估。
4.2 健全科学有效地督导组织保证工作机制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学校、院系和教研室的三级评课体系,但因为物流专业本科生在各个专业中参加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多样和复杂,三级评课组织监督的教育评价方式效果不理想。针对该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特征,通过建立一套较为有效的课程管理和教学保障机制,构建一支高水平的综合评估人才队伍,将专家、校级与院系等专业人员的综合评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核。对于一些教学项目,建立负责人制,充分发挥督导作用。
4.3 真正实现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
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需要把企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都囊括在内,并给每个主体的评价分数设置合理的比重。其中,行业内的企业是物流专业人才的最终需求方和接受者,是对于实践教学质量最具有发言权的主体之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对实践教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具有督促和保证作用,应当领整个教学评估活动;教师作为实践性教学活动的组织的直接主体,将教师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估相结合;学生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从学生的评价中能真正发现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以便及时矫正和完善。
4.4 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将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行业技能标准相结合,与行业企业的业务操作标准相对接,同时考虑师生与企业的意见,不能只注重结果评价,更要注重过程评价。对于物流专业的实践课程,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和指导书,每门课程建立一套教学质量标准,进而形成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5]。
4.5 建立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反馈机制
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反馈机制通常主要包括:教学检测反馈、旁听课堂反馈、指导教师考核反馈、信息反馈和对毕业生追溯性调查等。信息反馈制度方面,对于学生、教师和督导教学评价中的问题反馈方面要及时解决并改进。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方面,应该及时跟用人单位联系和沟通,了解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表现,同时与本专业毕业生沟通以便能够充分了解我们所在学院实践教育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社会适应能力,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可及时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并适时进行实践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