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市构建“产城人”融合发展体系的对策建议
2022-01-01陈任艳
陈任艳
(漳平市统计局,福建 漳平 364400)
一、“产城人”融合的概念与实质
人才、产业和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三个基本元素,三者相互促进,互为条件。产业是“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基础,是联系人才与城市的纽带,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人才集聚,集聚了人才必然便会促进城市的繁荣;城市是人才集聚和产业发展的承载空间,城市对产业发展和人才成长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是产业兴衰、人才聚散的前提条件。“产城人”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二、漳平市构建“产城人”融合发展体系的现状
1.产业结构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截至2020年末,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4.70亿元,增长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18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17.65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119.86亿元,增长4.1%。三次产业结构由2019年的13.6:43.8:42.6调整为2020年的13.6:42.8:43.6。全年财政总收入15.19亿元,增长5.4%,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9.74亿元,增长7.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4亿元,增长5.5%。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一是现代农业迈出新步伐。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现有龙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设施农业面积1.9万亩;二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钢铁机械制造、建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65家,其中5亿元以上企业6家,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及省级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19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专精特新”企业9家、高成长型企业4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单项冠军企业2家;三是服务业发展跃上新台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6%,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农村电商村级公共服务全覆盖,永福镇入选全国淘宝镇,南洋镇入选省级商务特色镇。
2.基础设施加大,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交通项目累计投资91.5亿元,改扩建城市道路36.2公里、国省道13.6公里、农村道路219.4公里,危桥改造37座,南三龙快速铁路、国道358线、国省干线联六线(芦芝至和平段)、厚福大道、林昌路、外环西路等项目建成,交通网络更加顺畅。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1%,城区常住人口近12万人、约占全市常住人口的二分之一。东坑口新大桥、顶兴路等项目投用,九龙江两岸夜景工程及北岸栈道、菁城文化驿站、东山公园提升改造、城区道路“白改黑”等项目建成,“一江两岸”景观带基本形成,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强,人文漳平建设加快,城区显得更有温度、更有风度、更有气度。
3.城镇化率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5%、8.6%,用于民生的支出达96.2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总支出的81.4%。一是累计投入20.2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54所,城区新增学位1.7万个;二是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基本完成,市总医院建设不断完善,优质医疗下沉基层,“半小时内就医圈”基本实现;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十五分钟健身圈”加快打造。
三、当前漳平市构建“产城人”融合发展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漳平市的产城融合主要在产业层次、交通基础设施、园区定位与城市功能、高端人才缺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产业层次仍然不高
漳平市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当前重点产业发展如木竹产业园、轻纺产业园仍处于起步期,高端新兴产业也处于培育期,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尚缺乏科学规划引领和政策体系支持,都还处在加速成长阶段,传统产业仍处于主导地位,工业新增长点不足。
2.城市功能供给不足
漳平的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都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外部环境和政策变化导致我市发展建设受制于一些关键障碍。国内金融调控导致信贷扩张受控,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持续整顿导致融资环境全面收紧,很多建设投资遭遇资金瓶颈。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的严格监管,在建设土地指标供应、建设项目审批等手续环节,对城市发展建设形成制约。由于多种原因,城市开发建设和产业新项目建设中的拆迁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围绕拆迁引发的赔偿矛盾和其他社会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我市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3.高端人才相对缺乏
虽然近年来人口素质在不断提升,但新兴产业仍处于成长期的客观现实,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度总体不高,本科以上大学生特别是高端人才占比偏低。
4.城乡差别依然明显
漳平市“九山九水半分田”,仍是传统的山区农业县市,目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6.2 %,农村居民还有约10.56万人。城乡二元格局仍比较明显,改变农村山区面貌的难度较大。城乡在教育、医疗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村镇规划建设水平低,村镇建设无序,管理水平较低,自主建房抢建随时随地存在。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城镇化还需进一步加快。
四、构建漳平市“产城人”融合发展体系的对策建议
我市要坚持“产城人”融合发展理念,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产聚人、以人旺城,构建资源共享、空间互补、产业集聚的区域统筹联动发展新格局。可重点在规划融合、产业配置、人才布局、民生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推进。
1.统筹协调规划,推进产业园区企业的建设
一是将“一园四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加快工业园区创新创业基地、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完善园区教育、医疗、文化、商贸等配套设施,创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二是探索园区建设运营新模式,持续开展“千名干部挂千企”帮扶活动,深入推行重点企业“驻企特派员”制度;三是力促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在龙头培育、完善链条、产业融合上下功夫,狠抓招商引资这一关键,坚持以单位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及耗能为准入门槛,提高园区“亩均税收贡献率”。
2.优化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市经济发展
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抓住“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机遇,推进资源型工业转型,重抓工业产业发展短板,推动工业实现规模增长和创新增效,加快推进轻纺产业园区、户外木竹制品产业示范园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展企业技改及兼并重组、集聚发展,抓好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推进新型建筑、高分子、防火防水、木材改性等新材料开发;二是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信息化为手段,以专业服务为特色,加快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推动服务业由低端向高端优质转型,重点培育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生态旅游、养生养老等五大产业。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加快传统的客货运输的便捷和智能服务,扩大公路、铁路运输周转量的规模;三是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把握我市被列入省农产品主产区的契机,坚持用工业理念做大农业,用现代流通理念做活农业,用生态理念做优农业,发展多功能精致农业,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深化漳台农业交流合作,加强农业配套能力建设,确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一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引领,围绕“一江两岸”格局,开展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抓好西雾山综合开发、九龙江生态休闲绿道、城市公园及楼台亭榭等项目规划建设;二是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和富路、富兴路等道路工程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厂二期、第二供水设施、中心城区污水及天然气管道等公共设施建设,统筹抓好湖库水系连通、长北坑公园、“一江两岸”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改造一批老旧小区、改扩建一批人性化设施;三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抓好城市慢道建设及公园设施维护,推进“两高”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巩固提升东门溪整治成果。健全网格化巡查、智能化管理等工作机制,深化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协同治理,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市政设施养护、绿化亮化美化等工作。推进数据互联共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4.加强城乡统筹,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结合漳平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增强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及中心城区集聚功能,推动我市智慧城市建设。一是提升漳平交通枢纽城市地位。持续推进“东进通道”建设,努力实现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力促乡镇和农村交通更加便捷安全,路网通行效率明显提高;二是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大力推进迎宾大道改造、东坑口新大桥建成、福满北路工程建设,建成便捷畅通的城区路网骨架。完善城乡客运服务体系,通过配建电动汽车充电桩、城市充换电站等设施,推动公交向郊区和周边主要乡镇延伸,扩大公交覆盖范围,有效解决居民出行及交通问题。秉持建设海绵城市理念,统筹电力、通信、给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完善绿地、花园、内河、可渗透路面设施,逐步推行新城区建设、旧城改造和园区建设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模式,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5.建立用人机制,促进人才与城市的融合
激励全社会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激发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强化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木竹产业孵化园,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等平台引进人才,切实保护好创业者权益。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更大力度地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促进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返漳平就业的环境。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及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评价激励、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和创业扶持政策,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