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课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思政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2-01-01刘香香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6期
关键词:建模思政课程

刘香香

(重庆工程学院 重庆 400056)

2019年2月,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中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系统提出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的八个“更加注重”的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建设目标的紧密相连、与课程知识点的紧密相连,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与高校工程类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创建一流金科打下坚实基础。

1 问题分析

1.1 《BIM建模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开设的《BIM建模应用技术》课程,是土木工程学院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是培养BIM+工程造价人才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经过3年的课程教学实践,尝试和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互联网+翻转课堂模式,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模式试点等教学改革措施,有一定的教改基础,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随着绿色建筑、建筑产业化的转型升级,教学内容仍然存在跟专业前沿技术和发展新态势脱离现象。

市场对建筑各种功能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大型的项目,为了解决关键节点复杂施工问题,采用BIM技术进行三维的可视化交底,进行施工模拟,优化管线方案,从而节约成本,控制进度计划。然而由于我校开设BIM建模应用技术课程只有3年,课程教学内容是根据所选教材内容制定,仅包含建筑模型的创建,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专业知识面狭窄、滞后现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且课程的实践操作性较强,学生需要利用课外时间反复操作才能消化课堂的知识点。

(2)现状BIM建模应用技术的教学方向偏向于如何引导学生就业:应当回归到教育本身,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人文关怀及国家方针政策等的积累,使其充分了解BIM技术的核心价值体系与应用领域。

①目前《BIM建模应用技术》课程,由于学时关系,主要侧重于建筑建模的创建方法学习,几乎不会涉及设计原理和方法背后的故事和人物。除了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如何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家重大项目和国家政策背后的故事,已经成为课堂上迫切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②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微”,要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获得信任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试点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有所提高,但学生学习过程中多是被动接受。学生之间沟通协调和合作精神、纪律观念的思政元素融入较少,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和价值塑造能力相对较低。

2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提出思政融合的“三项目·分层次”闯关混合式教学模型

根据经典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模型,结合《BIM建模应用技术》课程的工程实践性,提出了专业课思政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型,即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思政融合的“三项目·分层次”闯关混合式教学模型。

三项目指的是基础项目、经典项目和自选项目。三项目设计成闯关模式,完成基础项目才能进入经典项目,完成经典项目才能进入自选项目。根据《BIM 建模应用技术》课程精选实践项目,融入思政思想。基础项目设计意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设计时,教师为设计主体,规模小,难度小,是学生必须完成项目。经典项目,规模中等、难度中等,涉及项目背景,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自选项目,根据学生自身而定,以学生分组进行,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各项目均会涉及以下五个知识板块,均融入思政思想,如:建筑概述里融入思政教育;建筑工程材料融入思政教育;建筑力学融入思政教育;建筑结构融入思政教育;建筑施工融入思政教育。

分层次教学,《BIM建模应用技术》课程的课程摸底考试制定两级标准考试大纲,可结合《BIM建模应用技术》考试大纲(一级)和《BIM技能等级考评大纲—(一级建模师)》(二级)的考试内容为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进行同课异构,分成基础内容、拓展内容和拔高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1 进行摸底考试,学生明确自己的BIM技能水平,确定自己的学习标准

《BIM建模应用技术》课程开设在大二上学期(第3学期),按照《BIM建模应用技术》考试大纲(一级)标准,用《BIM建模应用技术》模拟考试试题(基础内容,拓展内容、案例)进行一次统一的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学生自己确定课程标准。考试通过的学生,可选择一级标准或二级标准(拓展内容、拔高内容、复杂案例及挑战内容),考试未通过的,选择一级标准。

2.2 同课异构,丰富教学内容和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以“族”制作为例,基础薄弱的同学完成载入系统族或简单族的创建即可,如:散水、踢脚线等,基础好的同学要完成门族或窗族的创建,增加了各类形态各异的门窗组类型的编辑。同课异构,教师不仅丰富了BIM建模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案例,还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做好了专业基础课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服务,拓展了学生行业前沿的知识。而族文件的创建,更是要求学生遵守设计规范,认真仔细,注重数据之间的联动性,需经过不断的调试运行方可载入运行。在此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引入“工匠精神”的案例,有利于增强学生土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BIM相关工作所需要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意识,促进他们对技术技能水平的敬畏。

3 《BIM建模应用技术》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流程设计

根据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思政融合的“三项目·分层次”闯关混合式教学模型及教学分析,对教学流程做详细设计。

3.1 支持平台、资源、工具

(1)平台。选用团队自建平台: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Spoc、Mooc。

(2)资源。课程资源有:互联网+BIM建模技术应用教材(自建),课程微视频、多媒体课件等。

(3)工具。选用实操工具(如:Revit2019等),思维导图等。

3.2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

(2)教学过程:课前:设置前置预学、学情诊断;课中:明确目标—探究学习—解决问题—成果展示—深化巩固;课后:反思分享—拓展提升。

(3)教学活动(线上线下相融合)。

课前:线上发布任务,推送发布任务;推送资源课前预学,诊断学情。线下联系实际,回忆旧知。

课中:线上确定问题;借助平台,自主探究;质疑辩惑,互动交流;上传成果,实现生成;智能测试,及时反馈。线下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小组交流,协作探究;重难点讲解;展示成果,评价提交;答疑解惑,归纳小结。

课后:线上提交作业,自评互评;拓展研学,深化提升。线下巩固深化,总结评价。

(4)教学评价。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包含平时作业、小组汇报、阶段测试、章节测试、综合实践、课程考试等进行。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开展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进行“三项目、分层次”闯关混合式教学,一方面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获得信任感。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回归到教育本身,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人文关怀及国家方针政策等的积累,使其充分了解BIM技术的核心价值体系与应用领域,多维度的考核方式,完成对学生学习成果检验,淡化成绩比重,注重能力提升。另一方面依托金课背景,融入思政元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工作岗位对于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要求,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建模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