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旅游类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价值探索

2022-01-01邱伟芳金美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6期
关键词:通识院校旅游

邱伟芳 金美兰

(桂林旅游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6)

1 通识教育的基本概念

通识教育也可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是通才教育等,它强调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整体过程中,首先是作为一个公民所应当接受的教育。从狭义角度出发,通识教育是指有别于专业教育的,不直接影响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教育,它与专业教育共同组成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从广义的角度理解,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观,它是指高等教育应给予学生更为全面的教育培养,而这需要包括专业教育、非专业教育等相关内容[1]。因此,可将通识教育概括为,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所有高校学生必须接受的非专业、非职业教育;其主要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极强社会责任感,并且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并且更注重学生个人的道德、素养、能力的和谐与统一发展。

2 通识教育在旅游本科教育中的价值

旅游类本科院校应当特别重视对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这也对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这要求旅游专业的本科教育不应当只停留在专业教育层面上,而是应以专业教育为主体,同时对通识教育进行强化,使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二者可以进行更为充分的融合、渗透,以及相互的补充与促进,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共同的培养与提高,推进学生职业核心竞争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有效增强,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越加激烈的人才竞争,同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并喜欢的职业,而这也有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 当前旅游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存在的不足

3.1 通识教育理念缺失

现阶段,旅游院校真正落实了通识教育理念,并将其与专业教育进行了有效的融合的为数不多,而大部分的相关院校其通识教育理念仍未得到全面的有效普及。由于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内涵,理解不够全面、深入,使一些旅游本科院校在观念认知上,对通识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例如认为通识教育应当是研究类专业或院校的选择,而自身的教学目标则是对应用型的综合旅游人才进行培养,所以应当将主要的教学精力、重心投向更全面的专业教育,并大力发展相关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识教育的课题体系没有完全构建,并依旧采取既定的旅游人才培养方式,这不利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通识教育结构不合理

当前,大部分旅游类本科院校所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与公共选修课程两大部分。在公共基础课程当中,由国家教育部门所规定的,必须开设的国家课程占据了大部分的学分,其中真正能够体现通识教育人文价值的课程较少。而在公共选修课中,因受本校开设的学科门类、师资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等学科,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构成比例失衡;例如文科类院校所开设的通识课程以人文社科为主,而理工院校则以自然学科的通识课程为主。

4 新时代旅游本科院校科学落实通识教育的措施

4.1 确定通识教育的目标

在对通识教育的目标进行确定时,旅游类本科院校应当根据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积极推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并有效利用通识课程教育,对旅游类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进行提升;同时,要建立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要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通识课程教育机制。在知识教育方面,应注重加强旅游类本科院校当中,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学生能够对与自身专业领域相关的更多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并借此使学生个人视野得以有效拓展,同时让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获得提升。在能力教育培养目标上,学生需要通过对通识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素质培养目标方面,则需要利用通识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提高,并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的培养,使之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合格人才。

4.2 改革通识教育模式

为使通识教育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教育价值,旅游类本科院校应对其教育模式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创新,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础的前提下,扎根在旅游行业当中,紧盯学生的就业发展,打造全新的“能力强、视野广、素养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教育模式。其中,“能力强”是指学生通过对通识课程的学习,使其社会适应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视野广”是指,对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进行拓展,推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这就需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并将专业精神、人文精神渗透其中,并在教学课程的设置方面,需要积极打破专业间的壁垒,使学生能够选择学习专业以外的课程,比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对历史、地理、外语等方面的课程进行选修。“素养高”,是指学生通过对人文、科技、社会等知识的学习,其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得到逐步的培养与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人格也获得了健全。

4.3 打造文旅互融的理念

在新时代下,文化与旅游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而旅游的本质就是优秀文化进行传播、推广的过程;文化事业的有效发展,可以激发旅游产品的深入开发与创新。因此,推进旅游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优势,不仅在于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还在于背后所蕴藏的深厚历史人文优势,更在于旅游资源与人文资源有效融合后,所形成的独特旅游资源所具有的优势,并借此提升区域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与韵味。因此,旅游本科院校在开展专业教学时,应将“强化融合”这一发展理念渗透其中,并加强对学生进行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相互转化的培养,借此推进旅游行业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旅游本科院校应当在通识教育课程中,贯彻“文旅融合交汇”的理念;例如在文学类的通识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逐步将“区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这一概念传递给学生,并在教学中加入区域特色的文化与艺术形式,借此推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并使其能够满足新时代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

4.4 培养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首先,院校可通过人才招聘与引进的形式,吸纳能够进行通识教育教学的高素质教师资源;同时,要对院校所在区域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例如院校可加入区域内的办学合作体系当中,并对区域内的优质师资力量进行充分利用,以便实现通识教育教师资源的跨学校共享。其次,院校应当积极地开展校内教师的通识教育教学培训工作,例如定期组织通识教学教师培训与讲座,并开展通识课程教学研讨会等;同时,针对各年龄层次的教师组成结构合理的通识课程教学队伍。第三,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建立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当向通识课程教师进行倾斜,借此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通识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并给予表现突出的教师奖励。同时,应对通识教师的晋升渠道进行完善,以便为其提供更加完善的职业成长规划。

4.5 创新通识课程活动形式

为进一步提高通识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应当根据旅游类本科院校的教学与学生特点,并结合相关的人才培养要求与目标,对通识课程的教育活动形式,进行创新。与专业课程相比较而言,通识课堂教学,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进行调动,同时还要将文化、旅游的元素渗透进教学内容当中,借此对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进行增强。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便对通识教育向实践转化的有效途径进行主动探索。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活动的形式,对通识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展现,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使通识教育教学的内涵得以丰富。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旅游类本科院校应加深对通识教育价值的认知与理解,改革、创新通识教育的模式,并立足于旅游行业,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责任意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以及创造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根据实际的职业发展需求,对旅游类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有效的调整,以便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应用型文旅人才。

猜你喜欢

通识院校旅游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