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探索研究
2022-01-01孙舒然
孙舒然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1 课程思政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根据自身性格、特长、进行职业定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事业,是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优良的职业道德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所谓的课程思政,其核心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1]课程思政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内在动力和升华,而职业生涯规划课则是课程思政的实际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课程思政的理论知识和价值引领充分融入到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中去,发挥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巨大作用,为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始终保持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信念,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
2.1 师资力量薄弱
2008年教育部明确规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高校必修课程。[2]目前职业生涯教师队伍多为就业中心指导教师、辅导员、学生工作处老师担任,师资队伍在数量和专业性上都有所欠缺。由于任课教师多为兼职,平时事务性工作繁忙,不能专注于课程的教学探索,理论知识欠缺。且教师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多来自自身或书本经验,实践经验、企业经验较少。职业规划特别是生涯规划的教学内容很难通过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学生上课感受不深,无法进行人生意义上的长远规划指导。
2.2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缺乏深度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形式多为传统的课堂讲授,老师是课堂的主宰,很少或几乎没有学生参与,这种灌输式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不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3]而且教学内容重理论宣讲,缺乏实践经验环节和思想政治方面的深入思考,不能将生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充分融入其中,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对学生的行为观念影响不大。
2.3 思政价值引领缺失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发生着改变。特别是在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冲击下,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过于追求短期的个人需求和享乐,不愿意到贫困偏远地区,都想追求大城市薪酬高的工作,很少从个人事业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长远角度树立职业目标。[4]而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也缺乏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指导,这极大的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理想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
3.1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师资队伍数量和专业性不足,会使许多针对性工作难以深入开展。高校可一方面增加对专业教师的聘用,另一方面对兼职的任课教师进行就业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本领和授课能力。还可以邀请社会相关行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等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接触更多社会实践经验等。其次还要鼓励教师善于利用线上线下多种资源平台,及时更新课件、教案,利用有趣、有用、有启发的思政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努力使课堂与思政教育交相辉映,实现教学和育人的双赢。第三,任课教师还要加强个人修养,丰富自身文化底蕴,立德修身,立场坚定,以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3.2 改进教学内容
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各个章节,可以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如在“生涯唤醒”章节中,可以引入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的诸多先进人物事迹,如钟南山、张定宇等医务工作者参与一线抗疫的感人故事,将他们的生涯事迹与学生分享,唤起学生的家国情怀,感染学生励志立志高远,爱岗敬业。在“职业选择”章节中可以引入国家政策,如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深入基层,扎根基层的工作,通过鲜活的大学生到基层服务、创业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到基层工作大有可为,拓宽学生就业择业方向。在“就业流程介绍”章节中可以加强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与用人单位是双向选择的,不要为了个人私欲而采取作弊、造假、顶替等不正当手段。在毕业教育时也要引导学生心存感恩,感恩家庭、学校和社会对自己的培养。
3.3 创新教学方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单一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需求,构建多维的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采取案例分析、小组辩论、模拟职场、社会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对有争议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辩论,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辩证思考能力。而在职场模拟中,教师可以根据职场的实际需求设计情景,如在面试环节中可以模拟自我介绍、一对多、多对一、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实际求职中可能会遇到的面试环节,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让学生在实战中能够有备无患。社会调查可以帮助学生走进现实,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在实践中认识和了解自己,充分结合理论知识反思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浮躁心态,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4 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职业规划教育中
所谓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5]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第一是要将职业理想贯穿始终。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个人的职业理想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中。2017年,我国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制定了《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倡导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建设高素质基层人才队伍,为基层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6]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当前,投身基层,扎根基层已经成为学生就业择业的重要方向之一,教师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时可以有意识的将投身基层的职业理想融入其中,扎根基层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自身拓宽视野、加强历练,还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锻炼青年人才,实现基层发展和人才成长相融合。
第二是职业规划课程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始终。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职业道德基本内容,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7]优良的职业道德是个人职业生涯长远发展的根基,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特定职业思想和行为准则,是每个劳动者担负起自己工作责任的必备素质。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在课程中利用感人的职业道德事迹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待工作要忠于职守,刻苦钻研职业技术与业务,从小事做起,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第三是将职业规划教育将工匠精神贯穿始终。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其实是一种职业能力、职业道德所综合的优良职业品质的体现,是劳动者的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体现。它包括主要敬业、精益、创新等内涵。[8]工匠精神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制造”转向“中国精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源泉和动力、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更是劳动者成长的道德指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将这种大国工匠精神,利用多种教学案例,贯彻到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去,潜移默化地将“忠于职守”“敬业乐群”的传统美德,根植于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中。不仅把工作当成一种谋生的工具,更是树立起一种对工作的负责,对职业的敬畏,将认真精神发扬到日后的工作中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