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促进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
2022-01-01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董冰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董冰
中部地区处于我国地理中心,河南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家从战略高度提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为河南地区经社会发展带来机遇。如何通过城镇化推动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城镇化通过集聚效应带动经济增长,社会经济系统子系统存在相互作用,决定子系统相互作用因素包括子系统间距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集聚使得子系统作用力最大,城镇化本质是满足人们城市生活需要,城镇化可通过集聚效应促进经济增长。
一、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城镇化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使非农业活动比重上升,乡村城镇人口此消彼长,居民生活方式向城镇化方向转化,城镇化发展是农村向城镇方向过渡过程[1]。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经济效应,集聚经济效应是生产要素具有集中性产生高效应性,分为同类与不同企业生产集聚效应,同类企业进行集聚利益分享,不同企业通过相互配合生产降低成本。
(一)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规模经济效益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发展,企业规模扩大促进城市经济效益,促进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优位经济效益是城市地位优越性带来经济效益,城市交通等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均质区强调区域内部相似性,枢纽区侧重区域事物功能联系。区域经济组织随着城市形成出现,反映网络结构产生网络效应。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人们消费结构变化[2]。城镇化将人口资本转变为集聚有序状态,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资本等。
(二)城镇化促进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国务院批复支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规定区域划分范围,河南区域经济着力于打造国内重要现代新型产业基地,综合交通物流枢纽中转中心。河南区域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体现在促进国家区域经济架构完善,使河南新时期国家对内改革中明确自身发展条件,平衡农业发展与粮食生产协调经济发展模式,河南经济区域总量排名靠前,人均水平处于末尾[3]。
二、河南城镇化建设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河南处于我国中东部地区,由于地区资源丰富等,城镇化发展取得良好效果。河南省会郑州与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较快,郑州及周边城市具有区位优势,城镇化进程较快,形成洛阳、新乡等主要城市经济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4]。郑州及周边地区是豫工业主要生产基地,表明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河南地区城镇化发展特征
随着河南地区城镇化推进,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第三产业先升后降又升。郑州对周边城镇具有很强辐射作用,根据城市发展经济规律进行科学规划引导,大力进行郑州国家级中心城市发展建设,对18市五大板块发展进行协调;不断推进城市组团与新区协同发展。进行特色产业相关集聚区建设;对特色中心城镇积极扶持,进行高质量传统产业集群建设管理[5];推动新型农村规划建设,政府从户籍制度等方面给予有效条件支持。
(二)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历程
1949年至今,河南城镇化区域经济发展经历探索推进与深化演进历程。1949-1978年初步探索阶段,为解决沿海地区工业过度集中畸形布局,河南凭借优越第六位成为重点建设地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考虑集中集群布局,工业布局按照点轴方式渐次开展,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连成空间结构体系。郑洛等地初步形成重工业基地,此时河南未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1979-1990年萌芽阶段,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河南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国食品工业出现加快向内地转移局势。重大轻工业项目布局向农副产品原材料产地倾斜,形成轻工业布局为依托发展格局。1991-1997年持续推进阶段,河南县域经济经历区域规模等广泛快速变革,形成专业化产业集群。中原城市群概念日益明晰[6]。1998-2006年加速提升阶段,把加快推进中原城市群构建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突破口,河南经济进入重化工业阶段,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面对区域经济差距过大提出的针对性举措。2006年至今全域深化阶段,中关于加快黄淮四市发展政策意见提出建成现代农业基地,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稳步推进,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呈现良性互动局面,体现在整体经济发展速度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主体功能布局初见成效。
(三)城镇化对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分析,通过城镇人口占比表示城镇化发展水平。随着河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从业人员数量逐步增长。区域社会从业者变动趋势具有相似性特点。由于河南农村人口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河南地区城镇化推进,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下降。表明地区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河南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比农村居民高,表明城镇化发展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三、城镇化促进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经历探索推进到全面深化历程,河南积极探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仍存在先发不足等突出问题。促进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优化资源配置要素的战略选择,要按照点轴带动思路,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生产合理布局新格局,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一)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包括农村劳动力素质低,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等阻碍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户口不在城市农民社保等方面无法获得市民同等待遇,不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人口质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河南农村文化教育落后。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兴起,使得劳动就业不能与信息变化同步。
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强点不强,后发难发等突出问题。郑洛等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不足,中原城市群弱小由于中心城市总量规模较弱,与相邻重庆等城市相比处于劣势。郑州在中部地区省会城市首位度不突出,是制约中原经济区转型升级发展主要矛盾。黄淮海平原等农业地区实力较弱,造成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高,农业区域经济总量低。航空港综合试验区国家战略规划是实现中原崛起的根本,中原经济区规划赋予城乡资源要素配置等方面先行权利,郑州港区赋予海关监管制度等方面先行优惠政策,由于存在观念理念等方面制约,先行有待深化探索。
(二)河南城镇化区域经济发展构思
河南城镇化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明确规划思路,注重关键环节发展。要以公铁路为依托,强化郑州重要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经济带建设,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建立统一开放市场体系同时,将区域与功能性政策结合,完善创新针对性区域政策。根据区域发展基础特点,提升产业结构,推进各组团间基础设施连接。河南区域经济发展要坚持优化布局,互动互利,共建共享等原则。因地制宜发挥各地优势特点,形成产业特色的局面,实现良性互动推动全省又好又快发展。
河南区域经济发展要注意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协调,点线开发与各地协调发展。河南处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现代化,发挥中心城市的聚集作用。区域经济协调包括区内与区际协调,河南要注重中心区域与周边城市竞争力提升,通过周边城市吸纳相邻地区要素。要充分利用发达地区有利条件,促进国民经济全域持续健康发展。
(三)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当前促进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适应,形成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局面。促进河南区域经济发展要的求坚持效率优先、合理开发与市场主导等原则。城镇化促进河南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深化政策制度改革,完善教育制度,建立城镇化多元投入资金机制。
城镇基础设施能力与群众需求矛盾是当前主要矛盾,要形成政府引导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立资源货币化有效良性循环机制。中小城市要借金融创新契机,为城镇建设进行面对面服务,形成更大的市场远景。要建立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使城镇有稳定就业农民工转化为城镇聚醚,促进城市农民融入城市;逐步建立面向非农产业就业人员社保体系。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省政府要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就业。
河南区域经济发展要按照整体提升思路,根据各地区区域地位、历史沿革等方面差异,将全省分为重点发展区、扶贫开发区等类型,采取差异化政策措施。重点发展区包括重要产业带节点城市等,打造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增长极,全国人口经济密集区。要调整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合理扩大稳定农业空间。要健全城市体系结构,基本形成分工协作的城市群,建设特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现代城市体系。
四、结语
河南区域经济未来持续升温,在要素上升环境下,优先考虑劳动力有优势的中原经济区落户,如何保持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地方政府需要考虑的关键性问题。城镇化对促进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概述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通过实证分析城镇化对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城镇化促进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城镇化推动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