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56年我国经济建设的当代启示

2022-01-01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洋

区域治理 2021年34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高质量改革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洋

1956年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国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变化,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然而我国在1956年取得的这些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作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判断以及正确决策的基础之上所取得的。

一、对国情的正确认识与经验总结

(一)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私有制变为公有制,这意味着我国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得到解决,分析新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在接下来应该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成了当务之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论十大关系》应运而生,其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国内存在的矛盾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我国准确地认识到了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了“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而我国之所以能够正确认识到其发生了变化,得益于能坚持“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不断分析社会矛盾,并全力捉住主要的社会矛盾”[2]。在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我国从实际出发,对经济、政治、文化等作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决策和部署。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作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基础,使人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有了一个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带领全体人民不断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实践探索,试图找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三大改造的提出与实践,就是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不久之后,三大改造顺利完成,我国迈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回顾三大改造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在改造的后期出现了冒进的势头,这就使得改造工作出现了发展速度过快、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的问题。为了使我国的生产建设能够顺利进行,我国充分发挥了集体领导和集体智慧的优势,在经济建设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反冒进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指导方针。这一经济指导方针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数量和速度,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强调要通过科学规划、稳步前进、质量和数量并重的方针来发展经济[3]。正是在该方针的指导之下,1957年我国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的综合平衡发展。

(三)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学习参考的是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然而在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这种经济体制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日渐显露出来。因此,对这种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1956年前后,我国对经济体制的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形成了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比如,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不适应就要改,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就会被冲破”[4]。即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此外,对于我国的所有制结构问题、市场问题、经济运行的调节机制问题,我国也展开了具体的探索。

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是我国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始,它突破了以往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苏联传统体制模式,是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根据对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探索成果,在1957年年初,我国成立了财经五人组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更为深刻而细致的研究,并对其进行调研、修改,形成了以下几个决定:即《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关于改进商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和《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5]。这三个文件在不久之后由国务院通过并开始实行。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建设。

二、对当代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1956年我国准确地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制定出了正确的经济指导方针,并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这使得众多人民热情高涨,极力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对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进行分析与总结,对推动当前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有诸多的启示。

(一)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

在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的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变。对于这一转变,我国立足于大量的调研与分析,找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从主要矛盾着手,对经济建设等展开了一系列具体的部署与规划,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可见,国家要想发展,想搞好经济建设,就必须牢牢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把握好经济、社会的前进方向,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前进。当前,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也发生了复杂而又深刻的变化,在国际上,我们始终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仍面临着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之间大大小小的摩擦,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这也使得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就成了我们当下的任务。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知其事而不夺其时则败”,要牢牢把握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解决好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处理好次要矛盾,抓住机遇、奋力前行。从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出发,针对性地解决在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制定正确的经济指导思想

正确的理论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1956年,我国对经济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了充分而又系统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我国国情的正确认识。针对当时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出现的盲目冒进倾向,我国针对性地提出并实行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指导方针,正是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之下,才扭转了当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冒进势头,促进了经济的综合平衡发展。由此可见,立足实际制定出正确的经济指导思想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七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对外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对内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新矛盾、新挑战。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需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经济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科学而又准确的回答。我们应当将新发展理念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使我国能够早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后期,受经济发展和对经济建设认识不断深入的影响,我国也逐渐认识到了原有的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基于这一认识,我国对经济体制改革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探索,并在整理分析探索所取得的成果之后,提出了较为具体的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经济体制的改革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回顾历史,这一时期我国对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是一次积极有益的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目前已进入新时代,在经济发展中,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效益的需求日益迫切。随即在十九大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想顺利度过当前这个攻关期,要想使我国的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具体说就是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动力变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以此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和发展质量、效益的提升。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够使我国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回顾这段历史,我国在1956年的经济建设过程中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而这些宝贵的经验,对我们在当今时代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都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高质量改革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改革之路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光辉历程
试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