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科技扶教实践研究*
2022-01-01河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陈丽尹汉雄韩晓倩
河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陈丽,尹汉雄,韩晓倩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战略。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乡村振兴,是我们党深刻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农村发展新特征新要求做出的决策部署[1]。
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文件要求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2]。
科技扶教,即科技助教、送教下乡,用科技助力脱贫地区农民职业培训及中小学生基础教育。在精准脱贫主线下,我院利用职业院校自身专业、技术及人才的优势,针对帮扶对象及其周边脱贫乡村,实施前沿科技普及教育项目,积极探索科技扶教。项目加强与帮扶乡村及中小学的联系,扩大农民、中小学教师及学生接触前沿科技的渠道,提高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能力,开阔眼界,发展创新实践能力,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二、科技扶教的意义
(一)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需要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多次对发展教育、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经济社会文化水平等提出重要论述,并强调“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3]”。全面脱贫新形势下,教育扶贫需要更有效的连接手段和能真正落实的方法,创新教育扶贫形式更需要多探索、多实践,不同的扶贫对象探索不同的扶教方法,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问题,有效落实“扶贫先扶智”。
(二)乡村中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要
2017年9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中小学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特别强调三维趣味设计、创意设计、智能开源机器人初体验、趣味编程等信息技术环节[4]。我院的两个帮扶村,曾经的贫困县阜平的北果园乡东下庄村和细沟村,及与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千年古县井陉,是我院实施科技扶教项目的重点帮扶对象。这些乡村中小学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导致义务教育薄弱、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因此通知中要求的一些课程及实践活动很难开展,急需来自有师资、专业、设备、技术、人才的职业院校及社会的帮扶。
(三)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实现“学以致用”的需要
我院具备多个科技相关专业,除校内专业实训场地和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之外,还扩展了贫困中小学作为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践基地。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针对扶贫帮扶对象的乡村及中小学实施“贫困乡村前沿科技普及教育”科技扶教项目。本院相关专业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将所学前沿技术带入到农村及中小学,提前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拓宽专业学生实习实践的方式、丰富社会阅历、提升综合素质,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三、科技扶教实践方式探索
(一)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助力乡村脱贫攻坚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面向农村就业创业需求,服务帮扶对象保定市阜平县东下庄村进行农产品销售,搭建农产品网络平台的需要,聚焦村办产业发展,探索总结及推广科技脱贫的新路子、新举措,我院师生联合学院驻村工作组,在东下庄村筹建“新媒体技术服务站”。以服务站为平台,通过对村民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电商推广、新媒体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宣传网络推广知识,提高村民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扩大了特色农产品及村办企业的产品销路,为帮扶乡村的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二)深入帮扶乡村学校,组织科技扶教活动
针对对口帮扶对象的中小学,包括井陉县实验中学、北果园乡细沟村完美希望小学、井陉县南峪小学等,我院在多次物质帮扶的基础上,利用学院各科技类专业优势,与中小学校共同组织科技普及活动。科技普及扶教活动中,学院成立“科技扶教小分队”,小分队的成员由数字展示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无人机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的优秀学生组成,由专业教师指导。
小分队共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为3D打印成果展示及打印体验小组、大白智能机器人表演小组、无人机飞行体验小组、模型车表演体验小组。从活动所需设备的选取、准备、调试到活动场地的布置,展示环节的讲解、演示都由各小组的同学们完成。活动过程中,让乡村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各种前沿技术,切身体验科技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
(三)整合相关专业优势,推动课程资源建设
针对脱贫中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方面的匮乏情况,我院建设适合中小学生的科技通识在线课程《3D打印创意设计》。该课程主要内容为3D打印技术基础知识、三维模型创意设计及打印。考虑到中小学设备、技术、师资及资金的匮乏情况,课程在软硬件要求上,仅需要能够浏览网页的计算机即可,课程使用基于在线的建模软件,不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安装专业复杂的三维建模软件,所需要使用的其他软件也是通用版。
通过在线学习及培训,脱贫地区中小学教师可以较容易的掌握3D打印技术的基础知识及建模知识,也可以方便地将课程移植到本校课堂上。
网络课程资源减轻了乡村中小学校的师资培训、资金技术等要求的负担,丰富了学生的实践课程类别。
(四)研发井陉拉花机器人,创新非遗传承方式
井陉拉花是流传在河北省井陉县的传统舞蹈,属于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拉花在井陉流传,主要是以祖传孙、父传子侄的家族传承体质,在多年的传承中,拉花几乎没有文字记载,全凭艺人的口传身教[5-9]。
随着井陉拉花各流派拉花老艺人相继谢世,大量拉花技艺不能真传实教,使拉花濒临危机。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井陉拉花”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院师生与校企合作企业自主设计、研发机器人及道具系统,模拟井陉拉花舞蹈中的男女动作,并不断改进,提高动作的精准性、灵活性和互动性。研发团队成员将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动作特点、程序设计、研发流程等内容传授给井陉南峪的中小学生,激发同学们对智能机器人的热情,启迪他们的创新及对非遗文化传承意识。
(五)搭建科技实践基地,助推综合实践活动
在本学院内建立中小学前沿科技体验实践基地和创客空间,打造省级高职院校与乡村中小学多级联动的共建共享平台,为科技扶教的实施提供高质量、常态化的场地、师资、资源支撑。利用专业优势,面向帮扶中小学,扩大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基地目前有3D打印梦工厂、3D打印体验中心、德国司代普“中国区首家联合实验室”、数字展示梦工厂、数字创意设计研训室、无人机模型车实训室、三维动画设计研训室、视觉传达研训室、软件技术研训室、人工智能研训室等,各个研训室在现有多种硬件设备、软件和实践课程的基础上,针对脱贫中小学教师设计多门学习课程、针对中学生和小学生设计不同的科技体验主题及体验流程,实行对口帮扶资源共享,推动和帮助乡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及研学课程的实施。
四、总结
全面脱贫新形势下,乡村经济的振兴可以借鉴扶贫阶段的经验、巩固扶贫成果。对于精神方面,乡村的精神文明和文化的振兴离不开教育的核心作用。探寻更有效的连接手段和能真正落实的方法,创新乡村教育振兴需要多探索、多实践,我院发挥高职院校的专业、师资、设备等优势,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技帮扶助教项目及活动,以职业院校带动脱贫地区中小学基础教育、以优扶弱,助力乡村教育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