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及传播的新途径

2022-01-01陈添锦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微课民族资源

陈添锦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0)

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积淀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能够使民族保持永恒生命力的关键。我们唯有利用有利工具去优质积极的开发和传承才能够使其保持永久的活力。近些年国家对于民族事业及文化发展越来越重视,不仅在经济发展领域给予了支持,而且在教育领域也下达了各类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相关指示。尤其是关于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与地域文化的联系,注重课程内容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的方面让我们认识到了开发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课程资源的价值。但如何开发?用什么方式开发?如何传播?怎样传播和应用才更有效?等问题仍然有待我们去思考和研究。

1 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

1.1 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民族文化所蕴含的是本土人民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自主生产、享用和传承的知识体系,不仅促进了人类知识多样性的发展,同时也是凝聚本土少数民族社会的力量源泉,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更多流于形式及利益驱使。本质上民族文化已经开始发生变质、变异。特别是在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在享受到现代化发展所带来便利的逐渐放弃了自己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技艺。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作为教育重要场域的学校必定要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责任。如果学校能够结合地域特色,研究民族知识系统,辩证的选择和分析时代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因子,开发出系统完整多样的课程深入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立体、有层次的认识和学习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认知主动体验再达到认同,潜移默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自觉的有选择的去传承和发展。

1.2 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社会的进步

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意味着要发动各民族各地区的政府、学校以及其他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的力量去组织、安排、协调、培训、研究。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开发出来的课程是真正科学的、优秀的、具有典型性的。由此以来,我们的文化资源开发工作就会深入到各个地区各个村落甚至各家各户,加大宣传,使其直观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利于社会发展。

另外,民族文化课程的实施对象主要是学生,学生的成长过程受到所在地域文化的影响 ,但学生接触的民族文化大多来自家庭的耳濡目染和社区的文化宣传,很少有系统自觉的认识。石中英从“本土文化”和“内在发展”的角度提出学校教育应注重“本土知识”或“民间知识”的传递、掌握和批判,注意培养学生作为本土社会一员所应该具有的对本土社会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强化他们与本土社会之间难以割舍的文化和心理联系。由此看来,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就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深入的认知本土民族文化,从而达到更深一步的认同,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引发热爱家乡和民族的归属感。

1.3 有助于各民族团结统一

虽然现在建立的三级课程体系中强调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得各民族的文化资源进入学校视野,但是由于国家教育的核心内容仍是以普适性的知识为主,升学也仍是以考核汉民族文化为主流的知识,导致少数民族文化难以进入课程体系。致使少数民族学生无法利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来学习知识,产生校内校外文化生活的对立的文化失衡情形,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成绩上落后与汉族学生的结果。如果我们将民族文化引入学校课程能一定程度上消除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文化断裂,使少数民族的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来建构起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另一方面,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不仅仅在少数民族学生群体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各民族学生都有一定的帮助。我们国家是一个包含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将民族文化融入课程,我们就能够扩充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从而消除一些神秘感和偏见,学会尊重和理解,进而促进对话和交流,使我们“多元一体”的民族更加团结。

2 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困境

2.1 内涵不明确、动力不充足

首先从各级政府和各个教育部门来看,存在资源分批不均、资金利用不足、具体方案和规定不详细的情况,导致下属学校和教育部门不能够充分明确的利用资金和资源,造成浪费。究其原因,是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没有理解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内涵,导致工作落实方面存在缺陷。

另外,在学校环境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必定应该担负起开发课程资源的任务。但由于我们教师长期以来都受到国家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对待“国家课程”深信不疑,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存在误区。在新课程中,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显然教师在日产教学工作中忽视如民族文化这些存在隐性作用的课程资源,没有构建主动发掘的意识。

2.2 内容不丰富、评价不完善

首先从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课程中的民族文化内容没有很好的结合我们民族的现实生活,使学生难以理解。其此在课程知识结构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即各民族知识文化体现不够平等。有学者指出:“从多元文化主义的角度分析,各国现行的教科书对待非主流文化通常存在四种形式的不合理性:首先是忽略,其次是肢解,第三是歪曲,第四是刻板化理解。”目前来看,前两种不合理的形式比较突出,即忽略非主流的民族文化且常用主流文化的视角去分析和理解非主流文化,从而使学生对我们民族文化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就无法理解认同。

内容选择的僵化单一映射出课程评价的狭隘化和模式化。由于我国一直以来以国家课程为标准,分数升学为目标。因此在评价内容上,主要关注教材和大纲的规定性,而忽视了对课程资源于课程教学中选择与运用的评价,导致教师缺乏对于除了课本之外的课程资源开发的热情,致使民族文化资源进入课堂的质量不佳,也同样影响了后续的调试和加工。

2.3 方式不多样、效果不理想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产物。它既包括人类积累、传承、储存下来的知识,也包括个人直接认识的产物。因此是一个传播和接收的双向动态过程。目前,我国有关民族文化课程实施在这传播和接受这两种方式上都同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在传播方式上,形式比较单一,场域比较限制。当前民族文化的课程的传播基本上只依靠主流文化教材中的部分关于非主流文化内容来实现,更不用提其内容是否真正符合当地情况,另外场域基本就受限于学校内部,基本忽略了校外和社区的资源,一定成都失去了民族文化传播的意义。

其次在接收方面,对象是学生,需要运用更多元化的方式使其真正体验和接收才能够受用一生。多为学者提出教学应注意注重过程,而非结果。但遗憾的是现实并非如此,当前学校很少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很少组织各种课外校外或社区活动,不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同身受,也就无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所成长。

3 民族文化微课资源开发的优势

(1)国家政府层面:有助于课程资源的共享与推广,节省课程资源开发成本。国家的教育一直是要以政策和趋势为导向。简言之即国家政府有权利去制定方针、分配资源、宣传推广,最终达到最优效果给下属部门及学校以指导。而微课的制作和开发是需要政府能够统一调度和安排发动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研究,这样一来,各地区各民族就能够避免出现一些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内容质量不过关,管理不完善、资源获取难度大,使用者无法有效筛选和获取等问题。最终达到节省成本,优质开发,有序推广,高效利用的最优效果。

(2)学校层面:均衡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师资力量不均衡,教师结构不稳定,流动性大一直都是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突出问题。虽然现今国家已经制定多种政策进行支援,但现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对于课程资源开发和改革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更加难以提高。

人力资源问题难以一时解决是因为关乎教师生存环境和个人发展,但物质资源和硬件条件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包含内容在国家的支持下是可以先行实现的。因此,将已经由国家政府开发出来的有规律、有质量、内容生动丰富的微课资源通过一些硬件设备进行推广学习,不仅能够均衡师资力量,减少在岗教师教学的压力;而且能够提高教师对民族文化课程重视,从而在教学中能主动有意识的去开发优质民族文化资源融入课堂,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体验。

(3)个人层面: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激发学生兴趣。目前教育部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强调当代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而民族文化及民族知识的学习就是对学生精神情怀等意识层面的引导,那民族文化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则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进行的一种新的方式。

由此可见,微课资源在基础教育的开发和应用有着广阔良好的前景。近年来一些发达地区的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在当地的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已经发生了变化:资源建设的观念正由从早期重点辅助教师的“教”到开始关注学生的“学”,资源的结构正由孤立式、离散型教学素材资源向结构化、主题集成型的网络课程资源转变。可以看出我们基础教育的微课资源开发已经在稳步发展,如果各民族地区也能够将其重视起来把对我们民族有着重要意义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成系统的微课进行推广实施,最大化的利用其优势来辅助学生学习,相信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微课民族资源
我们的民族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民族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