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透析及对策

2022-01-01周维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职学校

周维新

(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 甘肃·兰州 730021)

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及生活技能素质,培养各种技能、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是各种素质养成的基础。近年来,中职教育发展迅猛,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但是,中职生年龄普遍偏小,大部分都在十四到十六周岁之间,文化层次比较低,但这个时期正处于身心发展迅猛、身体机能迅速健全、性发育趋于成熟的阶段,在心理上处于智力、能力和个性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但对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综合素质偏低的中职生来说,许多中职生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深入探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中职生学生特点,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防止新问题的产生,对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中职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1.1 社会层面的原因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应试教育的教学中心是以片面追求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为目的,学校和家长围绕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导致了好学生“顺风顺水”,而学困生“进退两难”,忽视了对学生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培养。中职学校的大多数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或者存在厌学情绪,迫于无奈只能选择中职学校。而社会上存在着对中职生的歧视和偏见,相当一部分中职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缺乏自信心,对自己的评价很低,甚至瞧不起自己,对前途就失去了信心。另外,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一些不良之风有向学校渗透的趋势,而学生的是非观念模糊,一些学生对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认同度降低,缺乏应有的判断,在行为上表现出嫉妒、多疑、无所谓、行骗说谎、做事不文明、不择手段等;还有,现在几乎是手机人手一部,有些学生受到黄色文化的侵蚀,使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中职学生产生性的骚动和迷茫,使他们常处于恐惧、烦恼状态,想入非非,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腐蚀。再者,当今社会,竞争压力较大,中职毕业生就业环境不容乐观,也滋生了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引发了消极的情绪,导致问题更加严重。

1.2 主观因素

中职学生年龄偏小,正处在个体心理方面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而大多数学生在家庭的呵护下成长,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的历练,他们一旦遇到挫折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常常会表现出攻击或者自责等现象,并进而发展为心理问题。大多数中职生比较厌学,对学校的规章制度非常抵触,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被家长强制送入中职学校的,这类学生我行我素,厌倦日常学习生活,在他们身上早已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惯,例如:不遵守纪律、吸烟酗酒、打架斗殴、出走、自残、轻生、早恋、严重的网瘾等。大部分中职生自我判断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和风气的影响,不能坚定自己内心的理想,很容易动摇,而随波逐流。对一些信息不加分辨就听信,甚至使用,如果没有及时的引导,就会出现严重的后果,从而导致这些“问题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

2 中职学校学生特点分析

2.1 中职生来源分析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学生生源差,他们主要来自于成绩较差未被高中录取的初中毕业生。由于他们初中阶段成绩差而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歧视,他们是应试教育评价体系的“失败者”。因此,这些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抱着“混日子”的态度来到了中职学校,学习目标极不明确,学习态度机不端正,敏感而自卑。根据我校对学生调查统计表明,有信心的学生只占23.1%,他们既对现状不满,又缺乏改变现状的勇气。相当一部分学生生活在得过且过的盲目中,没有追求,没有目标,整天无精打采,无事可做,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除了对手机游戏爱不释手外别无其他兴趣爱好或特长。有的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缺陷,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不分荣辱、难辨美丑、缺乏自我控制和自觉管理能力。常常表现为上课迟到、早退、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同学之间不能友好相处,常因一句话而口出“污言秽语”,甚至拳头相加,有的与校外闲杂人员交往、参与敲诈勒索、打群架等不良行为。

2.2 中职生家庭教育分析

据调查,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家庭状况很普通,很多家庭的父母忙于谋生或文化水平较低,对自己孩子的情况并不十分关心,他们关心的重点都集中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使得青春期的孩子养成了不少的学习和生活陋习,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者”。一个人的成才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其中家庭教育占比最大,孩子们的性格、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等是受家庭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根据我校对学生家庭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占到26.6%,父母在外打工或忙于生计的留守儿童家庭占40.2%,这充分说明中职生父母的榜样作用极其匮乏,他们在家长疏于管理的放任成长之下,形成了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和恶习,由于在家庭中不被关注,有些学生会在学校寻找机会表现自己,有的甚至不顾场合做出出格的事情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事实上是在班级同学中寻找一个扭曲的位置,用来弥补在家庭中遭受冷落的不足。

2.3 中职生价值观分析

中职生对生活认识不够深刻,他们往往表现为根据自我意识需求来判断事物的价值观,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不计手段、甚至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这些学生不能够正确摆正自己的位置,在与他人发生矛盾和摩擦时会寻找外界因素来解脱自己,一昧地把所有责任推给本人,不能客观地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

3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3.1 中职学校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理想

如果一个人没有目标,就好像是失去了方向的船只一样,一旦遇到海浪,将是非常危险的。中职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重振信心。比如班主任每学期要对自己班级制定一个或者几个具体的并且可以实现的目标,如果学生有了一个既定目标,那么也就有了一份希望。在职业学校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树立身边的典型,争取在校期间鼓励学生多考取一些从业资格证书,例如:测量专业的工程测量员证、电气设备与维修专业的电气设备安装工证等。目标具体了,方向才能明确,这样学生就有事可做,学习也就有了动力,尤其是当学生取得了成绩时,自己也充满了自信,同时也鼓舞和带动了其他同学的求知热情。

3.2 细心观察学生个性特点,扬长避短,争取人人出彩

每个学生的个性有所不同,教师必须主动接近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注意引导他们“扬长避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多帮助“问题学生”,多了解她们的想法,给予她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使得人人都能出彩。

3.3 尊重学生的人格,以理服人,关心学生的成长

中职生中大部分是初中阶段的双差生,他们平时听的较多的是批评、讽刺和嘲笑,他们自我意识不够健全、自控能力较差、自暴自弃、对教师存有戒心。因此,教师应正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学生思想工作时,要有耐心,注意方式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育人”为最终目的,注重情感教育,对学生施之以爱,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真诚实意地帮助他们,使他们感到师长的慈爱和温暖,从而消除隔膜,打开心扉,推心置腹的进行谈话沟通。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理服人,否则有可能事与愿违。有的教师感叹“这些学生真难教”、“这些学生真不知道好歹”等。其实,我们就是缺乏耐心,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缘故。受传统的“以成绩划分优差生”等的影响,使得我们在做学生工作时失去了“重心”,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师要“一碗水端平”,关心和爱护每一名学生,消除偏见,公平对待。

3.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中职学校比起普通中学来说课业负担轻,学习压力小,升学压力更小,学生们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这对课外兴趣小组的开展提供了时间保障。作为中职学校,又有着与所开设专业相适应的实习实验设备,这些设备能为课外兴趣小组开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的保证,因此,中职学校是有条件开展与专业兴趣有关的各种活动小组的。开展丰富而又积极的活动以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给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除专业兴趣小组外还可以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等,使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引导学生参加有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活动,在参与和竞争中得到自信,提高心理承受力,学校要积极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美化校园。

3.5 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根据《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需要,也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学校安定团结、教学秩序正常运作的有效途径。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维护学生正常心理、纠正偏态心理和治疗变态心理都有着现实的意义。每学期还可以聘请心理学专家有针对性举办一些生动有趣的讲座,解决同学们诸如:人际关系、早恋、价值观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学校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站、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室等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不断成长。

总之,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引起中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广大中职教师要正视生源现状,探索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模式,担负起责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分析中职生的特点摸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理性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中职学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学校推介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