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煤集团建构人力资源管理“三三三二一”体系的设想
2022-01-01薛文科
薛文科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710100)
一、聚焦三大矛盾
1.总量富余与结构短缺矛盾突出
目前,集团合同制用工总量12万人,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占用工总量的24%,技能人才占76%。与业内先进企业相比,人员总量偏多,人均劳动效率不高,生产一线人员相对短缺,机关地面辅助和生产一线比例倒挂,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队伍倒挂,用工总量富余与结构性缺员矛盾突出。
2.人力资源素质性矛盾制约集团转型发展
一是高端技术专家、新技术应用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新兴专业人才依然短缺,“百人计划” “三秦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二是从学历结构看,本科以上人才占比不足20%。具备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不足320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18%。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11%,高级技师和技师占技能人才的比例不到2%,与先进企业差距显著。
3.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性矛盾影响集团改革发展
一是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和岗位职位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模式注重行政任命,缺乏契约化管理,以岗位管理为基础、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工作机制有待加强;二是职工培训缺乏统一的管理,培训的计划管理、流程管理、效果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三是绩效管理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绩效考核工作没有落实到每名员工的业绩指标上,收入能增能减、激励有效的薪酬制度还不健全。
二、深化三项制度改革
1.推动市场化用工制度改革,实现员工能进能出
(1)控制用工总量,优化员工队伍结构。除新建项目外,凡经济效益、劳动效率不增长的,人员不得增加;经济效益、劳动效率增长的,人员可适度增加,但要控制在编制定员范围内;要加大对一线人员补充力度,积极引导地面辅助和管理人员向一线流动,不断优化员工队伍结构。
(2)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劳动合同管理。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细化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纪律、绩效要求、合同终止条件、违约责任等条款,通过签订、续签、变更、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等方式,清理和整顿劳动关系。
(3)健全员工退出机制,促进人员合理流动。新招录人员一律签订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明确岗位职责,明晰工作内容和考核指标,加强员工绩效管理;推动实施员工竞聘上岗,对不能胜任岗位要求、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员工,要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实现优胜劣汰。
2.建立健全市场化用人机制,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
(1)持续优化岗位职位体系,明确任职资格和岗位职责。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个系列岗位标准化建设为重点,明确各层级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形成以岗定责、以能定职、岗变职变、职变薪变的职级动态管理机制,使各类人才能各尽其能,人尽其才。
(2)加强管理人员综合考评。完善集团中层管理人员选拔(竞聘)、管理、交流(轮岗)、考核评价机制,建立领导干部动态的交流机制,制定《集团公司关键岗位人员轮岗交流及管理暂行办法》,创新人才培养交流机制。
(3)加强市场化选人机制建设。制定《职业经理人试行制度》,明确职业经理人的选拔、聘任(解聘)、考核、培养、激励、退出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建立对经理层岗位依据市场化机制选拔、实行市场化管理的机制,推动经理层任期制的契约化。
(4)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加快实施“百人工程”,选拔100名“70后”“80后”后年轻干部充实到二级、三级班子队伍里去。分批试点拿出有关单位的关键岗位管理人员岗位,面向系统内“70后”“80后”干部进行跨区域公开竞聘。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收入分配能增能减
(1)完善工资总额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分类调控、能增能减的企业内部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办法。根据企业功能性质定位、行业特点和市场对标,科学设置联动指标,建立工资效益联动机制,切实做到工资总额与企业效益紧密挂钩,企业效益下降时,工资总额应当随之下降。严格控制企业人工成本,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2)强化绩效管理
严格按从事岗位、任职职位和个人业绩考核结果确定薪酬收入水平,使收入体现个人能力高低、岗位价值大小和业绩贡献多少,激发各级员工活力。构建“严考核、强激励、硬约束”的绩效考核体系,提升绩效考核的客观性、公正性,有效地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激发各级组织、各类群体的活力。
三、加强三支队伍建设
一是以培育职业经理人为突破口,加强经营管理队伍建设。依托陕煤“思创学院”,积极开展青年后备人才和现代矿(厂)管理后备人才培训班,通过“校园派”理念与“企业派”实践的相互碰撞与融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后备人才。
二是以高层次技术拔尖人才和新兴专业领军人才为突破口,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善于技术攻关、有培养潜力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群体中,着力培养自有领军人才,鼓励科研攻关、技术创新。通过项目攻关、技术创新培育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科研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弘扬工匠精神,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陕煤“新动力”工程,为推动集团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技术技能操作岗位的骨干力量。集团将对基层班组长、区队长、车间主任等骨干队伍,开展专项培训,力争培养出500名矿厂长、500名区队长、1000名优秀班组长。同时,组织实施陕煤集团技能大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陕煤工匠等的评选表彰命名活动,搭建多层次的高技能人才成长平台。
四、完善两个“2”管理体系
1.完善编制定员管理体系和工资总额管理体系
(1)完善编制定员管理体系。要持续优化劳动组织,主动对标业内先进企业,合理确定劳动定员定额标准,以全员劳动效率确定用工总量,以先进劳动效率核定主营业务用工总量,科学设定工作岗位,规范所属企业编制定员管理,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要提高企业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生产要素的科技含量,促进减员提效,力争使全员劳动生产率再提升10%以上。
(2)完善工资总额管理体系。坚持效益和效率导向,完善薪酬分配体系,构建收入增减机制,增强福利激励作用,着力实现收入分配的能增能减。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与劳动效率挂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单位自主分配的力度,充分发挥股权激励中长期激励的作用。
2.完善职工培训与职称评审、技能水平评价管理体系
(1)完善职工培训管理体系。一是统一计划管理。各单位要在年初制定并上报本单位年度培训计划,明确各培训项目的牵头和责任部门,经集团审批后,严格按计划组织实施各类培训;二是分类实施专项培训。[1]集团公司根据各单位上报的培训计划,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下发集团整体培训计划。统筹资源、发挥优势,分类别、分层级,综合安排集团各类培训;三是加强效果评估,提高培训质量。要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考核、综合评价等有效途径,加强对培训实施后的效果评估,建立集团公司内部培训师队伍,组织力量分别编写内部培训教材,实现培训组织管用规范,培训资源集成共享,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2)完善职称评审和技能水平评价工作体系。一是成立集团公司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评审工作机构,建立高级职称评审专家信息库,分类制定各专业评价标准;二是按权限分级分类做好评审工作。对副高级以上评审工作,由个人申报、所属单位推荐,集团统一组织答辩、考核,对中级及以下评审工作,由所属单位自主组织,集团予以指导和监督;三是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聘管理,坚持评聘分离,由各用人单位在编制范围内聘任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务;四是按照岗位工种标准,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自主评价工作,实行自主命题、自主考核、自主评价。
五、推动一项人才工程——“五年万人招录计划”
从2018-2022年,采取校园招聘和社会化选聘的方式,招录全日制一类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院校毕业生1万人,即“万人计划”。招录8000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出2000名高技能人才。目前,计划正在有序推进,预计五年后集团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将得到缓解[2]。
人才和人力资源工作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聚焦制约人力资源工作的主要矛盾,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加快三支队伍建设,完善编制定员和工资总额管理体系,解决劳动效率不高、分配不均的问题,完善职称评审和技能水平评价体系,进一步畅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道路,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万人行动计划,储备后备力量,优化员工队伍结构。通过建立人力资源一个“1”,两个“2”,三个“3”的工作体系实现人才和人力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