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的策略初探

2022-01-01威海市生态环境局荣成分局姚依宏

区域治理 2021年28期
关键词:挥发性废气低温

威海市生态环境局荣成分局 姚依宏

近年来,我国努力加强空气污染管理,改善空气质量,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仍然是我国空气污染管理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因此,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现状

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工作的重视度不断提高。现如今,我国针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治理制定了一套专业治理政策,并且对专业治理服务工作的具体开展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挥发性有机物对治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治理技术水平要求非常高,所以在实际治理中,应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制定一套科学的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方案,并且严格地贯彻落实当前我国对于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工作。当前,国家和政府已经给予相关部门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相关企业专业治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使得治理工作服务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得以有效提升。

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的重要性

挥发性有机物对环境的危害非常大,不仅会对室内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还会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挥发性有机物的有效治理非常必要,该项工作的开展是提高环境生态质量的重要保障,能够为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工作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首先应该充分了解该项业务工作组织开展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来科学合理地组织并落实相关工作,进而才能使得工作效率得到提升。治理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开展有利于针对性地研究制定相应的治理实施方案,治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治理要求认真开展治理工作,使得治理工作能够真得到有效的提升。当前挥发性有机物的相关治理工作对生态环境保护而言非常重要,有机物污染的防沿需要引起治理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并采用一些专业化的治理技术来落实,从而使得治理工作的质量和治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的基本方法

(一)冷凝法

冷凝法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回收方式,也是一种高效的剩余废气回收技术,该技术是将一些剩余有机废气回收并进入冷却室,当废气达到一定温度值或低于剩余有机物的熔点时,这些剩余有机物废气冷凝后使其形成液态,检测人员可利用这一特点,将有机废气直接分离出来,再对其进行剩余废气露点回收。在这一过程中,要保证能够长期获得更高的回收率,操作人员需要很高的实际工作环境压力或很低的实际工作环境温度,从而可能会导致工程机械设备养护和维修费用显著增加。因此,冷凝法特别适合于对反应气体处理回收要求不高的大型工业生产场所,并且用于处理冷热混合处理中的高浓度、组分较单纯的有机物和化学反应气体。

(二)吸附法

吸附材料在加热吸附的作用过程中会自动释放大量的热量隔热吸附剂与材料的比重和表面积越大,吸附材料性能就越好,释放出的热量也越大。附废气装置中的各种有机溶剂气体浓度达到一定的浓度比值时,吸附废气装置的工作温度急剧调节升高,存在废气物发生火灾的重大安全隐患。当脱水吸附薄膜达到一定饱和后,用少量水蒸气或其他热空气振动进行薄膜脱水、吸附和薄膜再生。由于这种吸附除尘剂不便频繁使用再生,故该处理法不仅适宜进行低浓度的有机化学废气污染治理,且安全防护措施一定要落实到位,同时,还需定期进行吸尘除湿和除尘剂的预处理,一次性的投资比较大。

(三)膜分离法

膜气体分离法主要是在气体压力泵的驱动下,借助各种气体中的主要组分,在高分子膜涂层表面涂上气体吸附分子,利用气体吸附扩散能力以及在分子膜内气体溶解、膜外扩散的速率差异,来进行气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该处理技术方法的设备费用相对于传统需要定期处理较大废气的流量和浓度较大,但处理设备和实际运行中的费用均相对较高,更加适用于处理高浓度、较小气体流量、具有较高可回收利用价值的气体,尤其主要处理了二卤化碳和硼氢化合物,较其他处理技术具有很大优势,既不会产生强酸性物,又大大节省了清洗处理剂和洗涤剂等,并且污染小、无任何二次污染,但实际运行中,因为水膜易发生堵塞,通常需要定期对膜进行各种化学物质清洗,对处理设备要求相对较高。

(四)低温等离子体法

等离子放电过程中,虽然次要物质低热电子核的外部温度很高,但重要的物质放电粒子核的内部温度很低,整个物质原子物理体系仍然可以呈现物质电子核的低温低热放电体的状态,被人们称为物质电子核的低温低热放电体或等离子体。低温固体降解废气等离子体降解低温废气降解净化大气固体污染物降解技术主要是一种通过利用温度高能量的如负电子、自由基等多种物质具有一定浓度较高低温降解转化能量的活性降解基质分子集团和大气固体降解废气与在环境的水中的低温降解大气污染物基质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低温降解大气污染物环境中水基质分子在极短的温度低温降解时间内同时发生快速活性分解,最终将其快速转化而产生氢气和水等活性降解物质,从而最终达到通过低温降解净化大气固体降解废气的主要目的。目前该净化技术在国内还不成熟,净化系统工作效率不高,对挥发性有机物的净化效果不稳定。

四、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的策略

(一)完善有机物治理政策

健全、科学、完善的政策是高水平质量治理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保障,所以在实际治理工作中,治理人员要想使治理工作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当中,为了使相关工作服务质量以及工作效率能够得到不断提升,相关单位应高效而有针对性地加快制定环境相关政策法规制度,为环境治理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政策帮助,确保社会环境治理工作政策能够长期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为建设、进步和谐的社会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政策制度的健全和不断完善需要国家相关行政部门高度重视,科学地组织开展相关工作,从而为治理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促使当前我国挥发性有机物的科学治理工作水平能够真正得到提升。

(二)加强监测力度

在进行各种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不断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及时分析了解当前各种挥发性有机物对周围环境的危害,这样才能够有效帮助相关工作人员通过科学化和合理化的组织,制定环境相关治理方案,对于不断提升环境治理相关工作的服务质量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我们开展环境监测前期工作时,工作人员应该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科学合理地组织相关工作,确保环境监测前期工作能够高质量、高效地开展,从而达到污染治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实际要求,从而使得当前我国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工作能够顺利完成,为更好地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促使当前我国挥发性有机物的当前治理水平得到很好的进步提升。此外,有关部门应通过高质量的环境监测为当前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从而能够使得治理工作的质量有所改进,使有机物污染处理工作更好地满足当前我国社会环境治理的实际需求。

(三)对废气处理设施进行严格的监管

废气污水处理作业在实际治理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实际治理工作中,企业工作人员还应该不断加大企业监督和指导力度,确保企业废气污水处理作业设施在工作中能够完全达到国家标准化的治理要求,为其更好地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企业需要不断提升部门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使其在开展废气相关监管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科学地组织落实废气监管相关工作,确保在废气废水处理过程中,相关处理设施设备能够满足废气工作的处理需求,促使企业废气废水处理质量得到有效优化。在后期治理监管工作中,相关监管工作人员应该重视后期监管工作,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组织、制定实施相应的后期监管治理计划,从而能够使得后期监管治理工作能够很好地组织和落实,使有机物治理效果能够满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完善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政策、加强监测力度、对废气处理设施进行严格监管,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效果。

相关链接

挥发性有机物,常用VOCs表示,它是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三个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总挥发性有机物有时也用TVOC来表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是在常温下,沸点50℃至260℃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在我国,VOCs是指常温下饱和蒸汽压大于70 Pa、常压下沸点在260℃以下的有机化合物,或在20℃条件下,蒸汽压大于或者等于10 Pa且具有挥发性的全部有机化合物。

通常分为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简称NMHCs)、含氧有机化合物、卤代烃、含氮有机化合物、含硫有机化合物等几大类。VOCs参与大气环境中臭氧和二次气溶胶的形成,其对区域性大气臭氧污染、PM2.5污染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多数VOCs具有令人不适的特殊气味,并具有毒性、刺激性、致畸性和致癌作用,特别是苯、甲苯及甲醛等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很大的伤害。VOCs是导致城市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的重要前体物,主要来源于煤化工、石油化工、燃料涂料制造、溶剂制造与使用等过程。

按其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八类:烷类、芳烃类、烯类、卤烃类、酯类、醛类、酮类和其他。VOC的主要成分有:烃类、卤代烃、氧烃和氮烃,它包括:苯系物、有机氯化物、氟里昂系列、有机酮、胺、醇、醚、酯、酸和石油烃化合物等。

猜你喜欢

挥发性废气低温
铈基催化剂在挥发性有机物催化燃烧治理中的研究进展
船舶废气脱硫蒸发冷却器数值模拟
大型低温制冷技术新突破
有机废气处理方法探讨
液吸汽提法处理粘胶废气中二硫化碳的研究
基于GC-MS流苏树种子挥发性成分分析
雾霾低温来袭快给蔬菜补充能量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环保治理新思路的探讨
零下低温引发的火灾
低温甲醇洗技术及其在煤化工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