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卫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以江西省某农村社区为例
2022-01-01西南民族大学龙倩
西南民族大学 龙倩
一、引言
在2014年《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经济发展要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互促互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农村环境水平,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随着各类文件的出台,各地都提高了对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加大了对农村环境的整治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而言,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与居民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江西省地处华东地区,省内河湖众多,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良好,但农村地区由于位置偏僻,基础设施不完善,容易成为环境治理的死角,因此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环境整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江西省P村,有耕地面积3075亩,林地面积2000亩,荒山、荒坡、荒洲近1000亩,全村共有19个自然村,21个村小组,800余户,共3000余人。本文所考察的是其所辖的一个自然村。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进行,国家也给予了该自然村大量的资金补助。目前,该自然村环境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村内90%的道路都是水泥路,其余少数泥土路将在一两年内完成翻修,实现水泥路覆盖,形成村村通、户户通的局面;村内已经建设两个健身娱乐广场,虽然面积不大,但也基本能满足村民尤其是老人与小孩的社交娱乐需求;在政策引领与资金扶持下,村内打造了一个古村旅游景点,极大程度地改善了村内老街古屋的环境样貌,提升了村庄的整体知名度与美誉度。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也要意识到目前环境整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垃圾处理缺乏专业性
农村的垃圾处理是制约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够,垃圾乱扔现象严重,一直以来,农村给人的印象都是脏乱差,该村也不例外。在以前,村内没有固定的垃圾回收点,村民们都是就近选择一个点来倾倒垃圾,一个自然村内,往往会有几十个垃圾点,这些垃圾无人清理,或被埋进土里,污染土地和水源,或被丢弃在路面上,造成满地都是垃圾的景象,极大地影响了村容村貌。近些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领下,该村开始积极进行新农村建设。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上,设置了垃圾集中处理点。一开始,处理点是以垃圾处理池的形式出现,这些垃圾池位置较分散,且相互之间间隔较大,距垃圾离较远的农户,便可能会放弃集中处理垃圾,仍然选择就地倾倒。在处理方式上,采用的是集中焚烧方法,每到烧垃圾的时候,村里就能看见黑烟阵阵,不仅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也危害了村民的身体健康。意识到垃圾池的弊端后,便改用了由垃圾箱来收集垃圾,再由垃圾车来运走集中处理的形式。垃圾箱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但由于设置的不合理,很难发挥应有的效果。首先,垃圾箱数量不够。一个处理点只有两三个垃圾箱,不到一天,垃圾箱就能被装满,且随着时间延长,垃圾外溢严重,十分影响环境卫生;其次,垃圾处理不及时,随意性强。垃圾清运车至少三天才会来一次,完全不能满足垃圾处理的需要。春节期间,垃圾量大,卫生管理人员没有增加清理的次数,反而迟迟没有来清运垃圾,大量的垃圾堆积,滋生蚊蝇,散发恶臭,引得村民抱怨。最后,垃圾处理不专业。尽管已有专门的垃圾清运车来清运垃圾,但并没有专门的垃圾与污水处理系统,只能选择掩埋等传统处理方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垃圾问题。
(二)环境整治工作形式化
为督促村民提高卫生意识,该村实行了点对点的引导与监督机制,即将村庄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位村委会成员对该区域中环境治理情况负责,监督每户的卫生情况,同时采取一些鼓励机制,如评选出文明卫生户作为环境整洁的代表家庭以激励其他农户重视卫生情况。但在具体实施中,只看见了卫生牌贴在农户门口,却没看见过有人来进行监督评价,导致村庄的卫生整治工作流于形式。另外,文明卫生户的设立也不尽科学。村内没有关于文明卫生户的评比规则与过程。据村民说,这些文明卫生户都是村集体领导主观决定的,并没有得到村民的一致认可,这就很难让村民引起注意,起到带领作用。而且,即使获得这样的荣誉称号,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奖励,也就很难起到激励作用,因此,这类政策并没有具体效果可言。环保工作的形式化还体现在区域间配套设施的不平衡。在古村景点处,家家外面都设有专门的垃圾桶,路面整洁,绿化漂亮,但远离这些热闹区域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路面无人打扫,老旧房屋无人修缮等等。
(三)村民观念落后,对环境整治意识不强
村民的环保意识欠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个人卫生不重视。这一点在农村的老年人身上体现的较为明显,如饭前便后不洗手、随地吐痰、衣物和被褥等更换频率低等。尽管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路面环境有了很大改观,但相比之下,村民家里的环境卫生情况并没有太大变化。在少部分不重视家庭卫生的农户家中,很容易看见各类垃圾散落在地上,为老鼠、蟑螂等害虫提供了生存环境,也会滋生病菌,危害人的健康。第二,对公共卫生不重视。村民重自家、轻公家的现象很常见,很多人会把自家或连同自家周围的路面一同打扫干净,但对其他公共区域的环境状况选择视而不见[1]。更有甚者,不仅没有主动打扫公共环境的意识,还在继续破坏环境,随地乱扔垃圾破坏路面环境,将死禽扔进鱼塘、溪流中,严重污染水源。
(四)工业污染大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不少人看到农村土地、劳动力廉价,于是纷纷把工业企业从城镇搬到农村,在农村设立加工厂。一方面,这吸纳了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这些工业企业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许多生产企业将生产设备等搬迁过来后,并没有配套设置污水处理设备,随意地将工业废水排进附近的农田中,村民们苦不堪言,乡镇领导也无人问津。只能通过集体抗议等较极端的方式来维护自身的合理权益,村庄的稳定与秩序也受到了威胁。尽管这种做法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陆陆续续的小型作坊在村里设置加工点,村民受限于时间和精力,加上缺乏有关部门的帮助,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三、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的对策建议
(一)引进第三方社会组织
在农村环境治理中,政府是主导者,负责制定政策,调配资源;农村社区两委承担了具体的环境整治工作。随着第三方组织的发展壮大,我们应该意识到,它也应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之一。这类组织兼具公益性与专业性,能够弥补政府与农村社区的不足,提供多种服务,包括对村民进行环保教育,开展环保活动等,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专业性的环保组织还能为村民提供具体的垃圾处理方案,为环境问题的解决出谋划策。但这类组织在农村并不多见,政府或村委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有意识地引导这类组织在农村发展,通过多方协同合作,共同打造农村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实行目标考核,落实村干部的环保责任
在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村两委干部责任重大,既要以身作则,做好自家卫生整理工作,起带头示范作用,号召全体村民共同清理村庄垃圾,也要合理运用权力,做好村庄卫生整治的管理工作。但现实中,村干部不管、假管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此,可以对村干部进行目标考核。建立农村环境整治目标考核机制,将具体的环保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干部身上,纳入干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还应与干部的工作绩效挂钩,作为干部的奖金发放、职位提拔的重要参考,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对干部管理期间所发生的重大环境事故应彻底追究,提高村干部在村庄环境治理中的责任意识与警惕意识。
(三)通过宣传教育调动村民积极性
农民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参与主体,农民的参与度直接关乎农村环境治理的效果好坏。要彻底改变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关键是提高村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要对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广泛宣传村庄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引导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使村民们认识并重视环境治理的重要性,进而将环保行为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共同参与到村庄公共环境卫生的治理中来[2]。在进行宣传教育时,要采用村民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如在村庄设立文化广场,将村规民约以文字或图画等形式写在文化墙上,在满足村民日常休闲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让村民渐渐认可并熟悉这些规定。还可借鉴江西省万年县星明村的做法,建立“垃圾兑换银行”,开展环境卫生评比工作,通过物质激励、卫生互评、以优促差,激发全体村民进行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
(四)加强制度管理
要进一步规范村民的环境保护行为,需要制度的约束。村规民约是村集体制度的重要载体,要将环境保护等内容写进村规民约中,明确村民或其他组织在村庄环境治理中的责任和义务。但制度的运行也需要外部的监督力量作为保障,村庄内应成立专门的环境监察小组,负责监督、提醒、教育村民落实环保行为,对维护环境卫生的可以进行表扬奖励,对破坏村庄环境的个人或组织,要及时加以制止,严重的可以进行适当的处罚,使环保工作常态化、制度化[3]。通过合理适度的制度引导,村民在不断地参与中,也会逐渐将制度行为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在农村社区环境治理中发挥出村民参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