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医康养融合视角下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现状与优化发展*

2022-01-01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劳蕾蕾

区域治理 2021年28期
关键词:宁波市养老康复

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 劳蕾蕾

社会整体经济增长、现代化水平深入发展、人口普遍寿命的提高以及生育率的逐年降低等因素导致老龄化社会急速发展,宁波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占人口比例逐年递增,农村老龄化人口增长比重随之攀升,同时带来了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切实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消除无效供给,推动养老行业和医疗机构交流合作,提升医康养服务体系的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程度,满足农村养老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农村养老体系运作现状

(一)基础设施与多层次养老需求不甚匹配

农村居家养老的基础设施较为简陋,农村养老院护理型床位存在严重的缺口,智能化服务水平整体有待提升,不能充分满足日益突显的困难、独居、失智、失能、半失能、空巢老人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现实需求。

(二)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体系比例有待提高

政府出资的公立性质或者公有民办性质的养老院、福利院仍然是当前农村养老机构的主要存在形态,民间资本参与投资的农村地区养老机构总体占比较少;此外,关于吸纳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农村地区养老机构建设与管理时,应对投资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等现实问题方面的相应制度有待完善。

(三)养老服务质量与普及化推广有待提升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农村社区工作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25-55岁,年轻人对该项工作的兴趣度不高,甚至存在一定的转岗甚至离职意愿,养老服务机构中的从业人员结构存在一定短板。养老机构中现有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服务标准、服务模式无法解决日新月异的需求问题,特别是智慧养老信息化管理和监督水平上短板较为明显,高质量养老推广普及有待提升。

二、“医康养融合”的农村养老体系内涵优势

(一)“医康养融合”养老体系内涵

“医康养融合”养老体系指依托医疗机构、康复机构与养老机构,充分发挥医疗卫生、康复治疗与养老服务三者的互补优势与兼容性,形成家庭、社区、机构医康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该体系对于老龄化急速发展下,不断满足老年人在就医、康复、护理、日常养老等方面综合性健康保障服务需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将现代医疗、康复理念融入传统养老服务方式的有益探索,更是现代社会新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次创新实践。

(二)“医康养融合”养老体系优势

一是有助于为农村地区老龄化人群提供覆盖基础养老、就医问诊、疾病预防、康复治疗、日常护理等全过程、多元化的综合健康服务,从而降低农村老年人面临的健康风险。

二是有助于推进医疗康复与传统养老之间的有效融合,力争缓解“医疗机构看病不养老,养老机构养老不看病”的矛盾,切实保障农村老龄化人群得以共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三、“医康养融合”的农村养老体系优化对策

(一)完善网络化养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1.大力整合基础设施资源

宁波市宁海县政府投资490万元的黄坛镇养老服务中心由原有当地闲置教学楼改造而成,该中心直接面向临近周边的11个村提供服务,受益老人将近2000位。宁海县政府的这一做法实现了盘活闲置资源和缓解养老困境的双重收益。由此可见,政府部门可积极倡导并采取通过资源整合、设施置换、重新购置、房屋租赁、腾退收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配置落实形成一定规模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特别是鼓励调整改造闲置办公服务设施等公共资源建设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事实证明这一做法在整合养老基础设施资源方面具有切实可操作性。

2.着力推广基础设施范式

宁波市政府制定出台《宁波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打造“甬有颐养”幸福民生品牌,结合未来社区、新农村建设改造等项目,加快“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增设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老人休息、健身设施,满足养老个性化需求,从而助推老年友好型农村社区建设。建议在基础设施的设计上可借鉴国外养老院的成功做法,例如日本养老院采用暖黄色调的灯光、选用怀旧风格的家具,以满足入住的老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多元化需求;让入住老人将自己喜欢或习惯的摆件从家中带来融入基础设施,满足老人恋家心理;在失智老人护理区域安装反窥装置,便于护理人员实时了解动态,同时避免引起护理对象的不良情绪等等。从细节处真正关注老人需求,体现养老服务专业性。

(二)打造多元化医康养融合养老融资环境

1.分散化处理维持成本

宁波北仑区政府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整当地老年补贴发放标准,补贴根据年龄增长作出相应增加,99周岁及以上的老人每月享受津贴从原有的300元提高至600元。与此同时,宁波北仑区设立了养老爱心食堂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一次性补助、政府年补助、街道配套补助、各社区(村)负责日常开支相结合的集成多元化资金保障网络,通过政府加大专项投入预算;加大互助养老补贴;提高养老金金额和低保保额等做法,将维持养老体系运作的物质成本进行分散化处理。

2.多元化参与养老融资

2015年1月,“鄞州好人”沈祥芳退休时接管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金峨颐养院,自掏腰包拿出百万元对于院内失智失能特别服务专区以及全天候特护区进行了重新装修。如今的金峨颐养院已成为横溪镇养老服务的一个品牌,融合了生活日常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精神颐养、临终关怀、宜居宜养为一体的优质养老服务机构[1]。

建议地方政府启动普惠养老服务联动专项方案,对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项目设立建设补助、运营补贴、专项用地保障、引导基金扶持等融资支持,积极倡导形成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养老机构、社会力量乃至善心人士个人等多方参与的立体式融资网络,通过有效降低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运营成本,从而为中低收入的农村老人提供的低成本、普惠性、多元化养老服务选择,切实获得更加优质的养老体验。

(三)提升标准化医康养融合养老服务质量

1.加强养老护理员技能培训

2014年,宁波市率先成立全国首家老年照护与管理学院,积极开展专业护理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宁波市北仑区与上海复旦大学合作共建养老服务行业管理类人才和护理师照护培训特色项目。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增设老年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家庭劳务服务、康复照护等方面的课程培训[2],提高养老护理从业者的专业水平与照护能力,从而满足日益扩大的老年医疗、康复、日常照护的复合型现实需求,这一做法是切实提升标准化医康养融合养老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建议实行与技能等级挂钩的工资激励制度,助推专业护理人员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2.探索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以解决护理从业人员严重流失和管理失效等问题为主要目标,建议政府切实加大护理服务财政投入,改善养老护理人员待遇,借鉴采用分级待遇体制;其次对护理不当行为或管理失效行为建议采取罚款、停业整顿甚至取消服务资格等相应措施。政府出台老年医康养服务保障政策,从完善行业准入、服务提供、支付体系等方面降低单纯市场化运作造成的管理失效现象。

(四)打造特色化医康养融合养老服务平台

1.打造“医院——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医康养联合体

一是厘清医康养体系中乡镇医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养老机构的职责和衔接模式,打造分层分类、有机联合的医康养服务网络;二是规范农村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合作并保持常态化运作;三是切实加强农村老年人失智症防治、防跌倒干预等专项工作的建设力度,提升建设有效性。

2.推广医康养资源共享服务

(1)推广适老化智能产品。宁波市江北区政府于2017年开始着手推行“照护宝”紧急呼叫设备,主要服务对象为80周岁及以上、生活难以自理、半失能、空巢以及独居老人,该项设备主要用以监测老人日常活动轨迹,对于室内燃气泄漏、电器火灾、特护烟雾等突发状况,借助移动网络,将实时数据传输到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便于开展日常护理与突发应急服务。如今,“照护宝”服务已延伸至宁波市江北区的所有村镇。此外,建议推广转诊“绿色通道”“云诊室”,提供出院后护理、稳定期康复等个性化、专业化医康养服务,以满足失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多样化医康养需求。

(2)鼓励康复辅具制造业发展。发挥宁波本地康复辅助器具生产的本土优势,建议政府制定专项配置补贴制度,大力助推发展智能化康复辅具产业。完善产品展示、体验服务、租赁、销售四位一体的康复辅具服务网络,为老龄化用户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

(3)助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推广契约制家庭医生服务机制,宁波市宁海强蛟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立起居家养老生活照料服务项目清单,涵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健康护理三大类共28项服务,能免费为特定人群提供可供选择的家庭医生套餐服务,如对重度失能失智老人每人每月上门免费服务45小时,对中度失能失智老年人每人每月30小时,对80周岁以上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中70周岁以上居家老年人每人每月3小时[3]。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提高农村社区现有卫生服务场所医疗资源的利用率,为社区签约老人量身打造个性化私人医疗诊断服务,切实对标“早防范、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的服务准则,把“保证基本服务、提升服务品质”作为解决当前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打造覆盖全周期、形成品牌化的养老服务供给链。

3.优化老年人精神颐养服务

(1)集中社交满足老年人精神交流需求。宁波市北仑区昆亭社区开设了针对老年人的“家庭活动室”,为老年人提供集中社交的场所。北仑区谢墅社区组织老人参与“最美春泥”公益活动,在与社区儿童活动结合开展的过程中,使老人感受老有所长,发挥余热,丰富养老生活。

(2)主题活动满足老有所乐文体需求。2020年宁波市民政局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宁波健康家园联合开展“防跌倒三部曲与疫情温暖茶话会”“平凡老人不平凡事”“悦享健康,从心开始”“一花一世界,一纸一诗篇——手工折出花样世界”等系列活动,多元赋能后疫情期老年文体生活;2020年10月,宁波市红蚂蚁爱心志愿团和宁波市鄞州区下应民乐团送戏曲进颐养园,陪老人们共度重阳,满足老年人精神颐养需求。

(3)老年大学满足老有所学提升需求。宁波市慈溪社区老年大学举办“团扇画牡丹”公益课;宁波市军休老年大学举办话剧《牵手》展演;宁波老年大学积极打造以学员需求为中心的活动平台,课程设置也不断与时俱进,从广场舞、烹调、茶艺、编织等兴趣类课程到中医养生、瑜伽等养生类课程;从国画、书法、散文写作等文化类课程到当下热门的智能手机淘宝微信等各类应用课程。这些都反映了时代发展带给老年朋友的新需求,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全方位辐射街道社区老年大学,营造了“崇尚学习、学习养老”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四、结语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事关百姓民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利用宁波本土特殊的区域优势,形成符合医康养融合目标的、独具特色、收效显著、能满足农村老龄化人口养老需求的优化对策方案,同时使其常态化运作与科学推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猜你喜欢

宁波市养老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养老生活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一图看懂2020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