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语文时代的中小学古诗文教学衔接

2022-01-01

中学语文 2022年30期
关键词:陋室铭陋室民俗文化

陈 敏

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一共有136 篇,其中1-6 年级75 篇,7-9 年级61 篇,除了诗歌以外,也选入了一些短篇散文。其中写景类散文102 篇。所选篇目时间跨度很大,如何将这些诗歌建立起内在联系,对于学生古诗文学习能力构建的序列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了各学段对古诗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在此,笔者从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熏陶等三个方面,谈谈古诗文的中小学衔接教学。

一、古诗文学习能力的建构途经

学习古诗文不仅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自主学习能力,还要有一定的语言鉴赏能力,所以这个过程需要从起始阶段的朗读开始。一般学习古诗文有以下程序:

熟读句读——细读精思——梳理归纳——质疑问难——讨论切磋——鉴赏表达

1.探索式朗读

朗读,是中小学语文课堂重要的教学形式。探索式朗读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

师:同学们,古人写文章都是没有断句的,你能否尝试读出没有断句的《陋室铭》。(出示没有断句的《陋室铭》,请学生读出停顿)

师:老师想问一问大家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里面有很多对仗的语句。

生:注重押韵,我发现文章都是押ing 这个韵。

生:文章整齐、工整。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这正是“铭文”的文体风格。

师:我们一起读出文章的形式美,音乐美。

2.探讨式质疑

“学贵有思”,过去的古诗文教学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多是知识性信息的传递,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其实跟现代文阅读一样,学生的质疑释难既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表现,也能让学生在质疑释难中激活思维,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字句背后的内涵。

如《陋室铭》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思考,如果给本篇文章确定一个核心问题,会选择怎样的问题?(提示:从文本的矛盾处入手提问)

生:题为“陋室铭”,可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是“陋”还是“不陋”呢?

师:好问题,有没有同学能帮忙回答的。

生:我认为“陋室不陋”,因为这里环境优美,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有苔痕说明很少有人来,环境很幽静。

生:我也认为“陋室不陋”,因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和刘禹锡交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没有粗俗的人,所以有一个词叫“蓬荜生辉”,因为这些人的到来,简陋的房子也不简陋了。

生:我也认为“陋室不陋”,但是我不同意前面同学的意见,“蓬荜生辉”是主人的谦辞,文中说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者没有自谦的意思,而且后文中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来以此喻自己,更加凸显作者想要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非常好,大家不仅从外在的环境,到作者的社交范围,还从作者的内在德行来告诉大家这间陋室实则“不陋”。

这节课中,始终不脱离文本语言内容,也不脱离语言的形式美的体验,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文本的句式整齐、有节奏、押韵、有音乐美的铭文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质疑释难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文本,学生的思想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二、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

古诗文教学还可以适当地采用一些变换语言形式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本的精妙之处。如《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实录:

师:你能用一句话把题目与诗人联系起来说吗?

生1:白居易春天行走在钱塘湖。

生2:白居易春游西湖。

师:大家比较一下两位同学的回答,你更欣赏哪一个?

生:我更欣赏第二位,因为他不仅解释了钱塘湖就是西湖,还将春行解释为春游。

师:非常好,表述一定要准确,精要。那么你能发现诗人春游的路线吗?

生:诗人从孤山寺的北面出发,然后到贾公厅西,再到湖东的白沙堤。

师:非常棒,那大家结合诗歌内容,去想一想诗人是怎样游玩的呢?

生:应该是骑马,边走边想,看到浅草淹没马蹄,看到早莺,新燕,看到乱花、浅草等。

这个教学片断中,采用了连词成句、想象辨析等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自己阅读诗歌后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说出依据,进而促使学生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古诗文教学中的文化熏陶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所表现的深刻内涵、美好情感和高尚品质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在中小学衔接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进行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文化,感悟中国精神。

首先,家国情怀常传承,小学阶段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学阶段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教师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去引导学生感知、体会和理解古代英雄人物为国殚精竭力、不惜牺牲的忠肝义胆,使学生在崇敬英雄的同时受到精神的感染,自觉提升精神境界。

其次,民俗文化要体现。民俗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是文明的标志。这些文化在诗歌中的呈现是非常丰富的。如小学阶段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春节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再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了重阳节的登高习俗,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这种结合民俗文化的教学延伸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由来产生兴趣,潜移默化地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而且这种教学形式还能活跃课堂氛围,使古诗文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

再者,挫折教育贯始终。当下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经历过磨难,导致在面对挫折的时候非常的脆弱。古诗文中具有哲理性的诗句就有着很好的教育效果。在小学阶段要教会学生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自我,像于谦的《石灰吟》,表现了作者坚强的人生信念,如刘禹锡《浪淘沙》中“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表现了历经艰辛方得真知。中学阶段苏轼的《定风波》中,苏轼面对人生的风雨,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从中可以看出词人面对人生磨难的那份坦然、乐观和旷达的胸襟。在古诗文中还有很多这样极富哲理的语句,都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推断教育的重要材料。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小学与初中阶段的教学有机联结起来,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小学所学的内容,还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初中的内容,相对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引发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通过古诗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陋室铭陋室民俗文化
吴闻章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陋室铭(行书)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母 校
大名鼎鼎的《陋室铭》,作者到底是谁
桂花
《刘禹锡 陋室铭》
陋室有鱼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