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溪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发展探析

2022-01-01毛米罗

中国水利 2022年16期
关键词:金华流域水利

毛米罗

(浙江省金华市九峰水库管理中心,321000,金华)

一、梅溪开展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的优势

1.地理位置优势

梅溪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区南部,属钱塘江流域金华江(又名婺江)水系武义江支流,发源于金华市婺城区箬阳乡平坑顶,流域面积248 km2,干流总长53.2 km,由南向北流入安地水库,出库后绕经安地镇向北至雅畈镇西北约1 km处汇入武义江;其中安地水库溢洪道下游14.3 km,流域面积103 km2,流经婺城区箬阳乡、安地镇、雅畈镇、金华开发区苏孟乡等4个乡镇,平均河宽70 m。梅溪是浙中生态廊道武义江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条件和地理位置优势,是连接金华市婺城区仙源湖区块、石门小镇区块、苏孟水乡区块、体育中心区块、金华南大门区块的重要纽带。

2.水文化优势

金华市位于钱塘江上游,水资源丰沛,几千年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江河航运,拥有充满民间智慧的各种水利设施。由于治水历史悠久,金华水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东汉初年就有辅国大将军卢文台率领部下在白沙溪上筑堰,此后百余年间,建成36堰,至今仍有古庙遗址和碑记、图志传世。三国时建有洲义堰,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历经各朝,代代治水,湖塘堰堤遍及各地。梅溪流域文化历史悠久,相关历史故事最早可追溯到公元778年,有“灵岩寺”的传说、孝顺奉亲的徐氏家规、杨氏祖训、婺剧《僧尼会》的故事起源、金华斗牛等等,具备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人文素材。

3.开展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具备的条件

近年来,金华市深入贯彻落实水利部和浙江省水利厅水文化建设工作要求,加大水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内涵。金华市在市区三江六岸堤防改造提升、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中,深入挖掘流域文化,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水利工程景观节点,建成了一批群众点赞的水利文化工程。2013年金华市人民政府提出要将梅溪打造成“金华最美河流”,2016年全面启动梅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2018年梅溪流域主体工程完成并初见成效。通过实施水系保护与防洪、生态维护与修复、水质保护与提升、文化传承与景观建设、土地综合利用与开发等五大建设工程,治理河道14.3 km,生态修复62.1万m2,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建设全线贯通的绿道系统28.6 km,将梅溪打造成了一条集河道、堤防、堰坝、水闸、绿道、公园为一体的水利绿色生态示范线、美丽乡村样板线、幸福河湖风情线、休闲观光旅游线。通过治理,梅溪流域成为金华市区最美南大门,撬动了全流域美丽产业健康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二、主要做法

1.深度谋划项目建设文化融入

在梅溪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谋划阶段,多次邀请水利、规划、旅游、林业、园林等行业国家级、省级专家和市级相关部门现场踏勘、把脉论证,先后编制了金华市区梅溪流域综合治理概念性规划和综合治理规划,明确了梅溪流域综合治理的定位与目标、功能与特色,提出要将两岸历史文化、民间传说等流域文化融入重要节点设计,将金华元素融入工程建设,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系统治理,充分尊重自然,坚持保持河道原有自然风貌基本不变,因地制宜改造原有堤防,打造堤在园中、园在堤中的生态堤防,展现生态自然的梅溪画卷。

2.深入挖掘运用流域文化元素

在梅溪流域项目规划设计阶段,通过走访梅溪沿线安地镇、雅畈镇、苏孟乡3个乡镇的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和村民,并查阅相关志书,实地考察研究,充分挖掘两岸历史文化、民间传说,将流域文化分为民间信仰、民间习俗、民间文学、民间知识、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等6个类别,编制《梅溪沿岸三乡镇水文化》,整理收录相关文化故事,并进行物化研究,融入重要节点设计,将文化故事定格在梅溪治理的蓝图上。

3.积极塑造水利工程景观文化

根据流域文化调查成果及物化设计图,因地制宜打造“梅溪十景”,将众多文化元素融入梅溪“一轴、三区、七景、九堰”治理格局中。以当地文化为脉络,结合河道形态,打造九堰特色景观节点,通过不同堰坝,营造不同水流形态和景观氛围,既有文化寓意,又展示了水的形态美。如“茶堰”以茶田的形态设计堰坝展现金华独特的茶韵味,“溪口下堰”将沿岸民俗文化叠馒头的形式抽象处理形成小潭叠水的意境,“上干口堰”运用本地自然河石叠加形成生态自然叠石景观,“新垅堰”以错落堆叠的规整石材设置溢流堰展示水系回环跌宕之美,“岩头堰”廊堰采用婺剧水袖灵动之形结合江南古典廊桥形成小桥流水的优美画面,“苏孟堰”提取“婺”字造型和婺州窑罐形态营造曲水流觞的漫流景观。

4.全力打造水利工程品牌文化

梅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浙江省重点工程,金华市将其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样板来抓,组建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梅溪流域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实体运作的工程建设指挥部,统筹流域范围内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各级各部门各方面合力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涉及面广、量多、问题复杂的节点难点。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和考评机制,推进关键节点进展,项目立项、规划选址、资金拼盘、用地审批、政策处理等环节,都以最快速度、最高效率出台最合理的解决方案。该工程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生态示范河道、浙江省“美丽河湖”建设标准示范河道、生态环境部2020年生态环境创新工程百佳案例。

5.全域载入数字水利文化

在梅溪流域治理的同时,建设流域标准化管理平台,打造成为新时期“感知及时、业务协同、管理智慧、服务多元”的智慧流域。平台将感知设备提供的信息融入以公网地图为基础的梅溪流域底图,通过前端感知设备数据输送,实现干流段“360°河景720°全景”展示。构建一键巡河、水资源智慧调度、水库健康诊断、水库泄洪智慧预警、山洪公众预警、水库超汛限预警、水域动态管控等七大场景化应用,探索无人巡河、用水智慧调度、远程自动预警管控等智控功能,提升对沿线重大事件及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实现管理工作的流程化、痕迹化、闭环化,河道管理和运行状态智慧感知。梅溪水管家、河湖导游、线上展馆等功能应用,为游客及当地群众提供多元水利服务。建成智慧绿道3 km,用户可通过手机关注微信公众号后进入步道小程序,在互动大屏查看个人运动数据,在运动后进行心率测试,根据程序建议随时调整运动强度。

6.画龙点睛建设水利博物馆

在梅溪流域沿线,规划建设一座集水文化收藏、展示、研究、水科普教育及园林景观艺术于一体的水利专业博物馆。水利博物馆设计理念为“因势利导”和“金华元素”。通过一条室内通廊和3条室外观展流线,将3个相互独立的建筑单体连成整体,为游人提供的观展路线,既传承水文化,又普及水利知识。采用高低起伏的深灰色屋面、错落有致的白色马头墙以及金属质感屋面和大面积白墙面,在保留金华特色的基础上,适应现代功能需求,古今结合,相得益彰。

7.创新发展水利工程文化经济

金华梅溪流域综合治理打通水脉、挖掘文脉、带动金脉,实现从上游到下游洪旱无忧、从山区到城乡全域美丽、从水库到河口山清水秀,带动梅溪两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城乡群众高品质生活。梅溪治理有效推动了整个区域板块的价值提升,为当地旅游经济注入新鲜血液,为村民增收致富创造有利条件。梅溪沿线村镇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箬阳乡、安地镇、雅畈镇、苏孟乡公共财政收入由2015年的550万、727万、841万、1 027万元增长至2019年的732万、2 100万、3 067万、18 617万元。如今,梅溪沿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水清、岸绿、景美、民富的美丽乡村让更多的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吸引了外出务工村民回乡置业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三、有关思考及建议

梅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将当地历史文化元素和民俗故事深度融入项目治理中,将流域文化通过水利工程这一载体直观展现,同时通过水工程与水文化深度融合,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让梅溪成为当地居民安居乐业、发家致富的美丽家园。因此,水工程建设充分结合水文化建设,对水利综合效益的发挥具有独特的提升作用。水文化融入水工程,水利工程就有了“魂”,水文化也有了宣传展示的平台。对以水利工程为载体推动水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水文化队伍建设

水文化人才严重缺乏,成为制约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的重要瓶颈,做好“融合”必须要加强水文化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可以系统内部挖掘或外部引进一批既懂水利又懂文化的专业人才,把对文化有研究、有兴趣的人才纳入队伍,成立水文化研究会,统筹开展水文化工作;也可在高校水利专业开设水文化相关课程,培养一批既懂水利又懂文化的专业人才,以人才建设推动水文化融合。

2.加强水文化专业调研

中华民族治水历史源远流长,水文化底蕴深厚,但缺乏系统调研专业编制,存在较多水文化失传、不全或版本多样的现象,各地应组织水利、文化等专业人才,对辖区内水文化开展摸底调研和考证,摸清水文化家底,将散乱无章、类别繁多的水文化遗产细分归类、集中登记、汇编成册,打好水文化与水工程融合建设的软件基础。

3.编制水文化发展建设规划

水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将水利文化与水利工程融合,以水工程为载体展现水文化,所以要在水工程建设初步设计前对当地水文化进行全面调研,在工程初步设计过程中将水文化融入,合理规划水利工程的文化节点,将水文化建设纳入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范畴。规划的同时要强化水文化建设资金保障,在水利工程初设阶段就将水文化建设资金纳入水利工程项目中,明确资金来源和用途。

4.制定水文化建设评价标准

在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套完整可行的评价标准,要根据施工进度、文化与工程融合情况、文化形象展示美感及内涵、工程施工工艺、施工材质等制定一系列评价标准,让水文化建设有据可依。

猜你喜欢

金华流域水利
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信息技术对水利规划的作用研究
岁朝清供
寿鹤延年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红气球请客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