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探究

2022-01-01王鹏飞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卧床股骨置换术

王鹏飞

(济南市济钢医院骨外科,山东 济南 250100)

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多见于老年群体[1]。临床上治疗这种疾病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人工关节置换术和内固定治疗2种,内固定保留了原始的解剖结构,在骨折愈合后会恢复很好的生理功能,但是其恢复时间过长,且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往往让骨科医生在决定手术方案时进退两难,人工关节置换术是一种起步较晚的手术,已逐渐受到医生们的青睐。为了对比这2种手术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本文选取78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并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9月收治的78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9)。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为68-78岁,平均年龄为(72.28±5.16)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9例,意外摔倒11例,其他原因9例;观察组中,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为67-77岁,平均年龄为(72.18±5.29)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7例,意外摔倒12例,其他原因1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2 方法:2组患者术前均行全面检查,积极纠正体内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贫血等症状,再对患者情况进行认真的评估,确定手术方案和手术时间。对照组患者应用的手术方式为内固定术:患者取仰卧位,将患肢垫高,麻醉生效后,从股骨上段外侧作为手术入路,按照常规内固定手术操作流程完成复位。观察组患者应用的手术方式为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取健侧卧位,选择髋关节后外侧作为手术入路,充分暴露骨折部位,对股骨颈进行截断,将股骨头取出,完成粗隆部的骨折复位,然后将股骨颈的残端截除,进行扩髓,安装关节假体,观察完成后的关节活动性、复位程度,没有异常后进行缝合,结束手术。

3 观察标准:通过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来分析治疗效果。手术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这项指标可以充分展示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满分100分,分数越高代表髋关节功能越好,分别测量2组患者的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的Harris评分;并发症包括感染、膝僵硬、髋痛,并发症发生率=(感染例数+膝僵硬例数+髋痛例数)/总例数×100%。

5 结果

5.1 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对比: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521.34±60.31)ml,手术时间为(96.17±11.24)分钟,术后卧床时间为(10.14±3.15)周;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518.45±61.24)ml,手术时间为(92.17±10.89)分钟,术后卧床时间为(4.15±0.84)周;比较结果分别为(t=0.210,P=0.834)、(t=1.596,P=0.111)、(t=11.474,P=0.001),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卧床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5.2 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术前,对照组患者的Harris评分为(72.37±2.14)分。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为(72.45±2.09),比较结果为(t=0.167,P=0.868),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对照组患者的Harris评分为(51.38±5.27)分,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为(59.17±5.69)分,比较结果为(t=6.273,P=0.001),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对照组患者的Harris评分为(75.38±5.27)分,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为(88.17±5.69)分,比较结果为(t=10.299,P=0.001),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5.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对照组中出现3例(7.7%)感染,3例(7.7%)膝僵硬,2例(5.1%)髋痛,并发症发生率为20.5(8/39);观察组中出现1例(2.6%)感染,1例(2.6%)髋痛,并发症发生率为5.1%(2/39);比较结果为(x2=4.129,P=0.042),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如今,整个社会都处于老龄化阶段,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导致了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逐年的增加[2]。可以判断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与年龄存在密切的关系。股骨粗隆间骨折在老龄髋部骨折患者中的比例近一半,其中超过35%属于不稳定型,也是引起老龄患者死亡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有学者称之为病理性骨折。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多采用手术方式,只有极少情况下可以采取保守治疗,不过也基本已经被放弃,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尽早进行手术。不管是哪一种治疗方式,主要的治疗目的都应该是保证患者尽快恢复负重功能,能够早期离床进行活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不过为了尽快达到治疗目的建议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手术方式主要分为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2种[3]。

内固定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不过由于患者存在骨质疏松,在进行治疗时的复位操作有一定的难度,使用内固定治疗时,由于粗隆间骨折、游离,复位的难度大大增加,股骨稳定性非常容易被破坏,有极大的可能出现髋内翻畸形,最终导致内固定错位甚至滑脱,术后易出现髋痛、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使用内固定治疗这种骨折容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风险,相较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存在一定局限性。人工关节置换术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方式,国外关于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报道称这是一种出血少、手术简单、效果的理想治疗方法,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不能耐受卧床的老年患者,在内固定手术不成功时还能作为一种有效的补救措施。通过大部分的临床实践证明,可以明显减少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并且有利于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锻炼,而且这种手术方式不参与骨折愈合过程,能够避免内固定失效等因内固定出现的风险[4]。本文选取78例患者对人工置换术和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从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arri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来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组患者的术前Harris评分、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术后1周和1个月的Harris评分大于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从结果可以看出,2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指标差异不明显,但是从Harris评分比较看,术前2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无较大差异,在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虽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但此时差异还并不是很大,差距约为(7.45±3.26)分,在术后1个月,此时能够明显看出2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差异,差距约为(12.48±2.64)分,充分说明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观察组的疗效显著高于使用内固定术的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应该是因为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比对照组时间短许多,患者能够尽早地下床进行功能康复锻炼,才能使功能尽快恢复,而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并且也造成了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的可能性,这与王振[5]等研究中的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本文中应用的2种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差异不大,但是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术后恢复效果是优于内固定治疗术的,相比较前一种方式的术后卧床时间较后一种有明显的减少,并且还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卧床股骨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有髋关节手术史的全髋置换术与单纯全髋置换术比较
一种可升降卧床病人半自动转运车的研究与设计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研究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
评价X线、CT及MRI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意义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