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模精神的育人内涵及培育路径研究

2022-01-01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苏萌

区域治理 2021年21期
关键词:劳模进校园弘扬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苏萌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我国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弘扬劳模精神,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有利于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共同发展,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度重视劳模精神的育人价值

(一)弘扬劳模精神,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

劳动模范身上所呈现出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敬业精神,“履职尽责,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贡献精神、“奋勇争先,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正是劳动模范们在工作岗位上勤劳勇敢、甘于奉献的体现。

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只有劳动才能走向成功。不同时期的劳动模范身上所承载的劳动精神各不相同,但无论是哪个时期的劳模精神,都能作为宝贵的精神资源,培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劳模精神引领劳动教育,应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亲身经历和伟大人格的作用,讲好劳动模范故事,通过讲述劳动模范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踏实肯干,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感受快乐、获得成长,在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中谱写人生新篇章的事迹,助力大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正确看待社会责任,树立人生目标,厚植大学生劳动情怀,并将深沉的劳动情感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二)弘扬劳模精神,承担青年使命

劳动模范就是艰苦奋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奋斗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模范作为时代楷模,在不同时期、领域、岗位中,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了属于自己的力量。不同时期的劳模精神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赵占魁、吴运铎、甄荣典,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王进喜、邓稼先,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袁隆平、郭明义、巨晓林,还是在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上涌现出的一大批劳动模范、科研工作者和感动中国人物等,这些先进模范都让我们深刻而生动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且对办好新时代劳动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明确要求。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实现人民幸福的梦想,需要弘扬劳模精神,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也需要弘扬劳模精神,为我国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不竭的动力。青年作为整个社会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发展需要广大青年,社会主义事业同样也需要广大青年。在新时代,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就是要培养新时代青年学生养成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引导广大青年树立远大的理想,以自身的努力为给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三)弘扬劳模精神,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共同发展

劳动教育是高校实施“五育”并举和促进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劳模精神,蕴涵着热爱劳动和自强不息的中华传统美德。劳模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教育就是要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通过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增长知识、提升技能,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才能,强健体魄、完善人格,发现和感悟自然和生活之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四)弘扬劳模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结晶,是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基本的价值遵循,也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美好愿景。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应主动承担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和使命。劳模精神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劳模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劳动模范不计名利、甘于奉献的爱国情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具象化。在高校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理解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含义,正确认识付出与回报的关系,发挥劳动模范的榜样引领作用,为高校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鲜活的教材。

二、探索劳模精神进校园的实践路径

我国高等院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要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将劳模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创新劳模精神进校园的思想引领路径,将劳模精神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优化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

要实现劳模精神进校园,学校在设计人才培养计划时应当做好顶层设计,正确认识劳模精神进校园的重要意义,自觉传承劳动育人优良传统。首先,应将劳动育人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将劳模精神进校园纳入学校工作规划之中,紧紧围绕劳模精神进校园的战略目标、总体部署和指导方针,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为劳模精神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并且,学校领导要切实担负起开展劳模精神教育的主体责任,将建立健全劳模精神进校园的长效运行机制纳入学校思想意识工作责任制中,形成各部门、各学院、各有关单位狠抓落实、各尽其责的工作格局。其次,应制定劳模精神进校园的相关文件,从明确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实施方法和责任分工着手,从政策、人员、资金等方面加强对劳模精神进校园工作的大力支持[9]。

(二)优化教育体系,科学配备资源

高校要做好劳模精神进校园的工作,要深刻认识到劳模精神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充分理解劳模精神的理论内涵,深刻理解劳模精神的文化积淀和时代价值,将劳模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首先,科学配备师资。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将劳模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对劳模精神的理解、认识程度以及自身理论水平,对引导学生理解劳模精神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教师进行劳模精神的主题教育,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并强化教师的劳动实践认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劳模精神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主体作用。其次,加强理论研究。高校应加强对劳模精神的研究,深入挖掘劳模精神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通过加大研发力度,整合各类资源,设计相关课题,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资源,搭建劳模精神研究平台,深入研究劳模精神的育人内涵,打造精品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编撰专业教材,推动劳模精神教育学术化、学科化。

(三)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

要实现劳模精神进校园的全覆盖,必须切实保障劳模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组织,做到扎根校园、扎根课堂、扎根师生。首先,融入课堂教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劳模精神育人内容,切实发挥课堂的核心传导作用。教师在做好劳模精神的研究基础上,灵活运用课堂讲授、集中讨论和心得分享等形式,结合现代新媒体传播等方式,向同学们讲授劳模精神的时代特征和价值意义,促进学生对劳模精神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情,并结合高校实际、专业特色开设专门课程,将劳模精神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中,并在对劳模精神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发掘整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德育内容,开设劳模精神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可以构建劳动模范的长期聘用机制,劳动模范作为特聘讲师,通过讲述自己的奋斗经历来向同学们展示劳模精神,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劳模精神深刻内涵的理解,促进劳模精神入脑入心。其次,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教育是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育人过程,劳模精神教育的实现既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需要劳动技能的培养。弘扬劳模精神,实现劳模精神进校园,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特色,聘请与专业相关的劳动模范作为实践导师,并结合专业特色打造一批体现劳模精神的实践基地,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和劳动模范的交流互动中,激发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热情。最后,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高等院校是弘扬劳模精神、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要实现劳模精神融入校园,就要加强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在教室、食堂、图书馆等学生频繁出入的地方,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展示劳动模范的先锋事迹,以此来大力宣传劳模精神,使劳模精神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另一方面,可以结合例如五一劳动节、学雷锋日、志愿者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弘扬劳模精神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学习劳模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劳模进校园弘扬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弘扬先进文化 传承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