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S县花腰彝聚居地基础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2022-01-01云南师范大学杨洁李淘武杨政平

区域治理 2021年21期
关键词:民族学校文化

云南师范大学 杨洁,李淘武,杨政平

花腰彝是滇中及滇南地区的彝族尼苏支系,主要集中分布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S县北部高寒山区,少部分分布于云南省玉溪市娥山县等地,是我国边疆欠发达地区之一。目前常住人口约三万人,“花腰”称号是因妇女的服装色彩艳丽、精美大方而得名。他们有不同于其他彝族支系的民族服装、民族语言、民族风俗。由于花腰彝集中居住在高寒山区、多山少平地、环境闭塞、长期交通不便、民族之间语言障碍等原因,当地经济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状态,其基础教育的学校硬件设施与教师队伍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当地民族受教育程度偏低,教育意识不强烈等因素影响,严重限制基础教育的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当地基础教育的发展对花腰彝实现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根据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建设总要求,当地学校教育发展迎来了发展机遇,

一、S县花腰彝聚居地基础教育发展的困境

(一)居民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教育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在过去漫长的历史积淀下,落后的农业经济制约着学校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及质量。目前当地的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较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

教师质量方面,20世纪末21世纪初,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教师极为缺乏,多为农村本地“教”与“劳”相结合的本土教师。未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为弥补教师不足问题,农村教师引入了许多高中以下学历的教师,因此,进入2020年,农村地区(小学)遗留下了不合格教师占比过大的弊端,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布局方面:由于农村大小参差不齐,办学资金有限,交通的局限性和家庭经济的困难,导致农村学生不得不选择异地求学,加大了学生和家庭的负担。教育资源方面,由于当地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家长面对子女成绩差的问题,缺乏对孩子的正确指导。此外,高寒山区缺乏图书、辅导机构等学习资源,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方面:乡镇的初中毕业率及中高升学率较低。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及大专)比例远低于国家水平,而这部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毕业流向了发展更好的城市,出现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而留不住人才的现象。因此,花腰彝的总体素质仍然相对较低,体现了当地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对学校发展速度、规模与质量的制约,导致学校发展速度滞后于发达地区。

(二)群众的学校教育观存在偏差

教育价值观影响入学率与升学率。受“读书无用观”的影响。一方面是“榜样”效应的影响,随着高中阶段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如在S县的高级中学分数限制条件降低),就业难的社会难题有增无减,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部分家长对教育的认可度降低,无形中使越来越多的人头脑中衍生出“读书无用”的观念。另一方面,高学历人才面临就业难的背景下,S县花腰彝聚集地正面临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高寒山区的农业不断开发,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低学历人群可以通过务农取得比较乐观的经济收益,因此,“机会成本”的博弈下,读书“致富”的理念正在减弱。

人才观阻碍教育类型的选择。从S县职业中学来看,首先,职业教育就业及学生发展前景等存在本身的局限性,随着高中的普及,人们选择自费进入高中;其次,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首先是存在对生源的差别对待,即将职业教育等同于“差生集合地”。其次是,就业前景不能吸引群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从事劳力输出工作,因此大部分家庭选择回家务农。再次,脱贫使群众取得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收入不断提高,物质的诱惑使人们忽视精神的追求。最后,职业学校中,部分学生“混日子”现象严重,求学动机过低等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职业教育急剧萎缩。

(三)本民族教师队伍建设挑战性较大

近年来,在国家实施“特岗”“三支一扶”等政策下,中小学引进了许多年轻的高素质教师,但是,其一,由于当地处于高寒山区,自然环境较恶劣,道路弯曲,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农村地区“留不住”教师现象严重,其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外地教师的巨大挑战。一方面是与汉族、回族与哈尼族等多民族杂居;另一方面彝族是一个支系繁多的少数民族,花腰彝与三道合、下道等彝族支系相互融合,语言、服饰、习俗等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使学校成为多元文化的社会大背景下的小缩影,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在学校教育中,花腰彝双语教育难以在S县实施,小学阶段存在低年级学生只会本民族语言,而与汉语教学的语言障碍矛盾,以及外地教师与当地学生文化差异矛盾,不利于集中培养专业教师队伍。

二、关于S县花腰彝地区民族教育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建设高质量的教育管理队伍以及一批合格的本民族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教学实践者与主导者,是教育为经济创造高质量劳动力的最重要的主力军。首先,发展S县花腰彝地区的学校教育、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希望在教师;其次,普及当地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再次,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实践者,是进行民族学校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系的重要主力军;目前,在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巨大成果的背景下,学校硬件设施得到完善,但是资源分配仍然不合理,教师问题仍然突出。一是针对乡镇中小学校师资相对雄厚,偏远农村地区教师队伍极度缺乏的师资不均匀分布格局,以及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学历较低、留不住教师等问题。需要做到未雨绸缪,国家需要增设高校花腰彝本民族定向师范生名额,培养本地高质量的民族教师队伍后备军。提高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二是针对农村教学能力相对薄弱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平台,促进教师职业成长:三是针对教师留不住问题,不仅鼓励支教、特岗等岗位,还需继续提高工资待遇,四是针对当地独立的民族语言,生活习俗,民族个性鲜明等特征,教育相关部门应当设立相关培训机制,以便外地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快速融入正常的汉语教学。

(二)加快基础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

改革是发展的助推器,学校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应与时俱进,适应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新局面,从教育设施设备等硬件设施到教学方法、手段、模式因地制宜进行创新,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应加快“产教融合”,当地职业教育面对社会需求与教育培养人才不匹配的问题较严重,应加快与当地支柱产业的融合,与产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依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培养专业的人才)等新型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助力学校办学特色与文化产业链的双重互赢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花腰彝文化绚丽多彩,精致的刺绣工艺以及出神入化的歌舞、独特的四弦与烟盒等优秀文化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S县旅游宣传“形象大使”,是推动当地文化产业链的重要抓手。民族文化教育作为国家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之一,已从法律的高度,强调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之中,在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少数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通知》中强调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促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弘扬”这一目标。但是在S县的花腰彝聚集地基础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存在相互脱节的现象,这一问题于花腰彝文化本身而言,不利于花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利于培养本民族实用人才,不利于建设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教育。同时,面对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新时代,在汉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冲击下,花腰彝的汉化现象不断泛化,花腰彝文化继承问题日益严峻,当地基础教育应当贯彻落实民族文化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对文化进行继承、传递、创造与更新的功能。在基础教育中将花腰彝文化有的放矢地带进课堂,通过兴趣班、实践以及民族课以及民族文化活动等形式对花腰彝文化进行传承。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民族文化带动当地文化产业链,如旅游业、刺绣、文化活动等发展。因此当地中小学也要加强将花腰民族文化融入校园,开发本土教材,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

(四)转变群众教育观念,重点突破“就业观”与“择校观”

一方面,“读书无用”论和“大学生就业难”等消极思想弥漫的问题,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人们将教育与经济效益“划等号”,改变这一现象,首先需要从宏观层面解决就业、树立榜样,打破读书没前途的想法,其次通过“家校社”协同教育等形式对村民进行思想教育,让家长正确认识教育,改变家长的刻板印象。原因之二在于:当地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有限,面对“就业难”的问题,读书致贫的风险较大,因此,国家需要不断地投入教育资金,加大贫困学生的补贴,减少家庭的“机会成本”顾虑,同时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升学率,让家长看得见希望;同时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针对当地民族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歧视,在学校不断革新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加强职业教育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益处以及政策的宣传力度,以强有力的国家优惠政策和就业形式吸引生源,以培养一批能够为花腰彝各项事业做贡献的基础建设人才。

猜你喜欢

民族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谁远谁近?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