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人的狂欢
——陶渊明《蜡日》诗反映的魏晋节俗及其文学史意义
2022-01-01范子烨
◇范子烨
《陶渊明集》卷三《蜡日》诗曰:
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①依据国家图书馆藏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影印。“一条”句“花”字下,宋本校记:“一作葩。”“未能”句“能”字下,宋本校记:“一作知。”本文所引陶渊明作品,依据此本,不再另行出注。
在一部琳琅满目的陶集中,《蜡日》诗并非经典之作,但是,这首小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却具有非常特殊的文化意义。首先,它作为一首节俗诗,与魏晋时代的家族文化活动有密切关系;其次,它关于梅柳风雪的描写,特别是关于梅花的描写在我国诗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我国以梅花为题材的咏物诗的发展导夫先路。兹分别讨论之。
一
蜡是古代的一种祭名,古代称祭百神为“蜡”,祭祖先为“腊”,秦汉以后统称为“腊”。《太平御览》卷三十三引《玉烛宝典》:“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②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三十三,《四部丛刊三编》,第36册,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6页。古代蜡祭之日,通常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南朝梁宗懔 《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③宗懔撰,杜公瞻注:《荆楚岁时记》,姜彦稚辑校,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71页。所以,蜡日也就是每年十二月的一个重要节日。《蜡日》诗题下,李公焕注曰:
蜡,助驾切。蜡,腊祭名。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①夏埙序本、何孟春本同,李梦阳本亦引李公焕此注,而删去“蜡助驾切”四字。
李氏的解题,主要依据《礼记·郊特性》,原文如下:
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终也。葛带榛杖,丧杀也。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诸侯贡属焉。草笠而至,尊野服也。罗氏致鹿与女,而诏客告也。以戒诸侯曰:“好田好女者亡其国。”天子树瓜华,不敛藏之种也。八蜡以记四方。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顺成之方,其蜡乃通,以移民也。既蜡而收,民息已。故既蜡,君子不兴功。②郑氏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二十六,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第1453-1454页。
可知蜡日是年终祭八神之日,所以称为八蜡,因在腊月举行,故称腊八。周代每年农事完毕,于建亥之月(十二月)举行祭祀。郑玄注:“四方,四方有祭也。其方谷不熟,则不通于蜡焉,使民谨于用财。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孔颖达疏:“言蜡祭八神,因以明记四方之国,记其有丰稔有凶荒之异也。”先啬为神农,司啬为后稷,农为田官之神,邮表畷为始创庐井、开辟道路疆界之神,坊为堤防,水庸为沟洫。在郑玄之后,关于八蜡之神,诸家解说不一。三国魏王肃分猫虎为二,而去昆虫;宋陈祥道则去昆虫而增百种,吕大临则去先啬、昆虫而增百种,又分猫虎为二等等③参见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八《答问五》,《嘉定钱大昕全集》,第9册,凤凰出版社2016年版,第118页。。在上古时期,蜡祭是集祭祀、音乐、诗歌、舞蹈、饮酒为一体的规模宏大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分为国家、诸侯与民间三个层次④参见原昊:《蜡祭中神祇、礼仪与歌诗的原始宗教意韵》,《北方论丛》2013年第6期;刘振华:《〈礼记〉所载蜡祭仪式的演变及其戏剧性考论》,《戏剧文学》2017年第10期。。上引《礼记·郊特性》中著名的伊耆氏蜡辞就是一首原始的乐歌。《周礼·春官·籥章》:
国祭蜡,则龡《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⑤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二十四,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第802页。
籥,即苇籥,是一种古老的无簧无哨片的气鸣边棱吹管乐器;土鼓是以陶土为框,两面蒙皮的一种原始打击乐器,1980年山西襄汾县陶寺曾有出土。《礼记·明堂位》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⑥郑氏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三十一,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第1491页。鼓、籥合奏,同时歌唱伊耆氏蜡辞,乃是周代国家祭蜡的仪式性音乐,由此表达岁终祭神、辞旧迎新的神圣感。同时,酒礼在蜡祭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化仪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⑦参见姚伟钧:《乡饮酒礼探微》,《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周礼·地官·党正》:
国索鬼神而祭祀,则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以正齿位:壹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父族,三命而不齿。
郑玄注:
国索鬼神而祭祀,谓岁十二月大蜡之时,建亥之月也。正齿位者,《乡饮酒义》所谓“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是也。必正之者,为民三时务农,将阙於礼,至此农隙而教之尊长养老,见孝悌之道也。党正饮酒礼亡,以此事属於乡饮酒之义,微失少矣。……齿于乡里者,以年与众宾相次也。齿于父族者,父族有为宾者,以年与之相次;异姓虽有老者,居於其上。不齿者,席于尊东,所谓遵。
贾公彦疏曰:
党正行正齿位之礼,在十二月建亥之月为之,非蜡祭之礼。而此云“国索鬼神而祭祀”者,以其正齿位礼在蜡月,故言之以为节耳。当国索鬼神而祭祀之时,则党正属聚其民而饮酒于序学中,以行正齿位之法。当正齿位之时,民内有为一命已上,必来观礼,故须言其坐之处。云“一命齿于乡里”者,此党正是天子之国党正,则一命亦天子之臣。若有一命之人来者,即于堂下乡里之中为齿也。云“再命齿于父族”者,谓父族为宾,即与之为齿,年大在宾东,年小在宾西。“三命而不齿”者,若有三命之人来者,纵令父族为宾,亦不与之齿。若非父族,是异姓为宾,灼然不齿,位在宾东,故云不齿也。若然,《典命》虽不见天子之士命数,《序官》有上士、中士、下士,则上士三命,中士二命,下士一命,则此一命谓下士,再命谓中士,三命谓上士也。①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十二,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第718页。
可见先秦时期的宫廷酒礼是按照长幼尊卑的次序来进行的,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因此,这种酒礼具有极强的仪式感。而在酒礼仪式结束以后,人们便获得了解放,从宫廷到民间,人们进入了极度愉悦的狂欢状态。《礼记·杂记下》:
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②郑氏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四十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第1567页。
根据这条记载,有学者将蜡祭称为“中国古代的狂欢节”③李慧玲:《试说中国古代的狂欢节——蜡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此种狂欢,明代民间依然存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明李贤《古穰集》卷二十四《蜡日》诗:“农人蜡祭毕,聚饮情偏和。老翁扶醉归,颠狂若风花。傍人勿相笑,岁稔欢乐多。不见尧时叟,亦有击壤歌。”。在汉代以后,此种宫廷礼仪在民间系统有更为广泛的渗透,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太平御览》卷三十三引蔡邕《独断》曰:
腊者,歳终大祭,纵吏民宴饮,非迎气故,但送不迎也。④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三十三,《四部丛刊三编》,第36册,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6页。
“纵吏民宴饮”就是蜡日的狂欢。汉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⑤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28页。正是乡饮。而蜡祭之会,与乡饮是密不可分的。《后汉书·郑玄传》:“(玄)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唐李贤注引《郑玄别传》:“玄年十一二,随母还家,正腊会同列十数人,皆美服盛饰,语言闲通。”⑥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五,第5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07页。古代在腊月还要举行祭祀祖先的腊祭,与蜡祭形成了交叉。《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⑦郑氏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十七,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第1382页。。
在汉魏时期,士人的蜡节通常过得比较拘谨,但是,某些先行者还是对传统的节俗有所突破。《世说新语·德行》第12条: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⑧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上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8页。本条刘孝标注:《礼记》曰:“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五经要义》曰:“三代名腊: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总谓之腊。”晋博士张亮议曰“:蜡者,合聚百物索飨之,岁终休老息民也。腊者,祭宗庙五祀。《传》曰:‘腊,接也。祭则新故交接也。’秦、汉已来,腊之明日为祝岁,古之遗语也。”
可能当时在世族生活的层面,由尊长在蜡日里召集同族晚辈聚饮还是很少见的,所以,王朗对华歆亦步亦趋。而魏晋时期,蜡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裴秀《大蜡诗》曰:
日躔星纪,大吕司辰。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蜡报勤。
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禋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
穆穆我后,矜兹蒸黎。宣力菑亩,沾体暴肌。饮响清祀,四方来绥。
充牣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袵成帷。
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
祥风叶顺,降祉自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延。与民优游,享寿万年。①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0-311页。
此诗描述了西晋时代在京师洛阳举行的一场盛大的宫廷蜡祭仪式,所谓“岁事告成,八蜡报勤”,是说在一年即将结束之际,通过祭祀八蜡之神,来表达人们对神祇的敬意与谢忱,回报人们一年的辛劳。
通常蜡节之日,天气还是比较寒冷的。晋湛方生《七欢》:“岁季月除,大蜡始节。繁霜朝氛,凄风夕发。”②严可均:《全晋文》卷一百四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3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269页。但是,在盛大的节日里,人们的心情通常是非常愉悦的。宋张望《蜡除诗》:“人欣八蜡畅,讵知岁聿尽。”③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28页。而敏感的人也有岁月流逝的悲情,如王敦在一封信中自述:
蜡节忽过,岁暮感悼伤悲,意想自如常,比苦腰痛愦愦。④严可均:《全晋文》卷十八,《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2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561页。
节日的欢庆是暂时的,佳节一过,迟暮之感便油然而生。在辞旧迎新之际,人们很容易陷入对旧岁的沉思以及对新年的期盼,人们的心绪是比较复杂的。梅花即是此种情绪的载体之一。庾肩吾《岁尽应令》:
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金薄图神燕,朱泥却鬼丸。梅花应可折,倩为雪中看。⑤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04-1105页。
萧绎《咏梅》:
梅含今春树,还临先日池。人怀前岁忆,花发故年枝。⑥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63页。
所谓“不自安”“前岁忆”正是腊月时节人们面对梅花时真实心态的写照。基于此种生命体验,世族豪门的蜡日聚会便显得格外重要,通常在白日的祭祀活动结束之后,人们在夜晚进入自由的狂欢状态。增加了生活的密度,自然也就增加了生命的长度。嵇含《娱蜡赋并序》:
玄象运而寒暑交,节会至而万物迁。天地之化,固以不停,况于人道之不变乎?……大蜡之夕,虽天下同有,至携金兰,以齐声利,贵得意以遣荣势,孰我尚哉?……季冬大蜡之暮,延啸周契,远近旧故。⑦严可均:《全晋文》卷六十五,《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2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829页。
在大蜡之夜,亲朋好友聚会一堂,其乐融融,全然忘记了世俗的荣耀与势利。《荆楚岁时记》引当时谚语:“腊鼓鸣,春草生。”⑧宗懔撰,杜公瞻注:《荆楚岁时记》,姜彦稚辑校,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71页。又载:“岁暮,家家具肴蔌,谓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请为送岁。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除贫取富也。”⑨宗懔撰,杜公瞻注:《荆楚岁时记》,姜彦稚辑校,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77页。同一家族内部的蜡日聚会尤为重要。不得聚会者,常常会感到十分遗憾。江伟《答弟广平贺蜡诗序》:
正元二年冬腊,家君在陈郡,余别在国舍,不得集会。弟广平作诗以诒余,余因答之。⑩严可均:《全晋文》卷六十七,《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2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845页。
虽然不得聚会,但兄弟之间的诗歌酬唱则是对佳节缺失的弥补。同时,我们也可以得知,蜡日里同族兄弟作诗酬唱,也是晋人的一种文化习俗。
陶渊明的这首《蜡日》诗即是以这种节日习俗为背景的。从“我唱尔言得”“章山有奇歌”的叙述来看,《蜡日》诗明显与家族内部亲人的酬唱和诗学赏会有关。《陶渊明集》卷八《祭从弟敬远文》曰:“乐胜朋高,好是文艺。”前一句,袁行霈释曰:“乐与佳士相处,与高人结交也。”后一句,袁行霈释曰:“意谓所好者乃文艺也。文艺,指撰述文章之技巧。《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有隐于知理者,有隐于文艺者。’”⑪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51页。此种情趣乃陶氏文人所共有。《太平御览》卷二百四十九引沈约(441-513)《俗说》曰:
陶夔为王孝伯参军。三日曲水集,陶在前行坐,有一参军督护在坐。陶于坐作诗,随得五三句。后坐参军督护随写取诗,成;陶犹更思补缀。后坐写其诗者先呈,陶诗经日方成。王怪,笑陶参军,乃复写人诗;陶愧愕不知所以。王后知陶非滥,遂弹去写诗者。①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二百四十九,《四部丛刊三编》,第41册,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9-10页。《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俗说》三卷,沈约撰,梁五卷。”
陶夔(公元405年前后在世)为陶渊明从父,曾任太常等职。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光禄大夫南阳刘耽,昔与君同在温府,渊明从父太常夔尝问耽:‘君若在,当已作公否?’答云:‘此本是三司人。’”《归去来兮辞序》:“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其所谓“家叔”,就是指陶夔。《俗说》的记载说明,陶夔也是一位诗思敏捷、创作严谨的诗人。他的诗风无疑会对渊明、敬远一辈人产生影响。《祭从弟敬远文》“惟我与尔,匪但亲友”,“敛策归来,尔知我意”,“每忆有秋,我将其刈。与汝偕行,舫舟同济”,其用“我”“尔”之人称代词,与《蜡日》诗的语气基本相同。祭文说:“三宿水滨,乐饮川界。”“抚杯而言,物久人脆。”则敬远固亦善饮者,与《蜡日》诗“酒中适何多”一句相合。祭文又说:“庭树如故,斋宇廓然。”与《蜡日》诗“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相合。由此推断,《蜡日》诗的内容是写陶氏家族的一次蜡日聚会,这次聚会的主要人物当有陶渊明及从弟陶敬远(?-411)②参加本次聚会的陶氏族人,可能还有陶渊明的另一从弟陶仲德(生卒年不详),今《陶渊明集》卷二有《悲从弟仲德》诗。和子侄辈诸人。
二
作为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对自然风物的变化是极为敏感的,而一颗富于审美情调的诗心融入自然发现自然也是其固有的文化心态。从整体来看,《蜡日》诗纯然以气韵胜,诗人善于捕捉梅、柳、雪的精神气质,而不作具体的描写。诗人发现了一枝梅花独特的美丽,至于究竟是如何美丽动人,诗人未作具体描绘,一枝佳花,便已足矣。如同《饮酒》二十首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诗人发现了东园里一株孤松的美丽,对其具体的形态也没有描写。这就是陶渊明的诗歌哲学。如此便为后人的诗意发挥留下了巨大的艺术空间。具言之,《蜡日》诗的卓绝之处正在于柳、梅、雪三种文学意象的组合或者说创造了以组合形态出现的三种诗歌意象,同时第一次将梅花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呈现在世人面前。中国文学的梅花意象及其纯洁美丽、傲岸不屈的人格象征意义由此而产生。我们读江总的《梅花落》:
腊月正月早惊春。众花未发梅花新。……杨柳条青楼上轻,梅花色白雪中明。③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12页。
没有《蜡日》诗,南朝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作品。
当然,“一枝有佳花”有深厚的文化渊源。《诗经·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④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一,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第291页。
这是一首情歌。在这首诗中,多子的梅具有比兴(与“媒”谐音)的意义,同时也是后世梅花意象的胚胎。“摽”是坠落的意思,“有梅”正是陶诗“有佳花”的最早渊源。越国使者诸发对梁王以一枝梅相赠,赋予梅花以特殊的诗学情味,陶诗也是对此种诗学情味的进一步发扬。
而柳和雪的文学意象,也萌芽于《诗经》之中。对此,陶渊明的诗文均有涉及。与柳有关的诗文如: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拟古》九首其一)
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与雪有关的诗文如:
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咏贫士》七首其五)
昔我云别,仓庚载鸣。今也遇之,霰雪飘零。(《答庞参军》)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拟古》九首其六)
在这些诗文中,柳、雪或是陪衬之物,或者是古典的翻版,而不是作品描写的主体。比较特殊的是《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眄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结。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这是陶诗中的一篇杰作,诗中描绘了一个倾耳无声、玉宇无尘的世界,皎洁的白雪与名士的高操相映衬,雪的品格与人的品格是相通的,通篇诗境与王子猷的山阴雪夜具有同样的美的风致。尽管如此,雪的意象在诗中是一种孤独的存在。而《蜡日》诗对柳、梅、雪的综合呈现,则完全打破了既有的诗学格局,是我国文学史前所未有的。
从鲍照(?-466)开始,《蜡日》诗的艺术精神开始注入南朝诗坛。鲍照可能是南朝诗人中熟读陶诗的第一人,其《学陶彭泽体·奉和王义兴》诗曰:
长忧非生意,短愿不须多。但使尊酒满,朋旧数相过。秋风七八月,清露润绮罗,提瑟当户坐,叹息望天河。保此无倾动,宁复滞风波。
显而易见,鲍照提出的“陶彭泽体”这一文体学概念,乃是基于当时诗坛的共识,因为这首诗是一首奉和之作,诗人不可能让王僧达这位显贵人物对此种表述发生任何疑问。“长忧”四句《游斜川》诗:“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否?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秋风”四句本《与子俨等疏》:“少学琴书,偶爱闲静。……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乖。缅求在昔,渺然如何。”“保此”二句,本陶公《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阻且长,风波阻中途。”以及《归去来》:“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鲍明远此诗涉及陶公之《九日闲居》《移居》《拟古》《游斜川》《饮酒》《归去来》《与子俨等疏》等多篇诗文,故此诗的出现,说明陶集在元嘉时期即已广泛流传;王僧达本有隐逸之情调,故鲍诗以陶公比之;元嘉二十九年(452),王僧达落于政治旋涡中,而鲍照本人亦不能自保,故对陶公超脱于风波之外羡慕不已①钱仲联云:清钱振伦注:《晋书·陶潜传》:“为彭泽令。”《宋书·王僧达传》:“元嘉二十八年,索虏寇迫,都邑危惧,僧达求入卫京师,见许。贼退,又除宣城太守。顷之,徙任义兴。”[增补]本集《送别王宣城》诗吴挚父注:“僧达再莅宣城,在元嘉二十八年,去任在二十九年。”则僧达为义兴,当自二十九年始,至次年二月,元凶劭弑逆,世祖入讨时,奔世祖止。此诗有“秋风七八月”语,是二十九年作。见钱仲联《鲍参军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62—363页。。此乃诗中弦外之音,非泛泛拟陶之作也。我们读何逊(472?-519?)《从主移西州寓直斋内霖雨不晴怀郡中游聚》诗:
寓直惭虎贲,沈迷岂职事。祈祈寒枝动,濛濛秋雨驶。不见眼中人,空想山南寺。双桐傍檐上,长杨夹门植。夙昔构良游,接膝同欢志。东西忽为阻,向隅怀独思。②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54页。
“濛濛”句,语本《和胡西曹示顾贼曹》:“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飔。不驶亦不迟,飘飘吹我衣。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双桐”二句,语本《蜡日》:“梅柳夹门植。”“夙昔”二句,语本《闲情赋》:“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东西”句,语本《答庞参军》:“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这意味着从鲍照到何逊,即从刘宋到齐梁,诗坛的主要作家可能或多或少都受到了陶诗的影响。其中,鲍照对梅花的特殊品格的发现无疑更具有诗史意义: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鲍照《梅花落》)①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80页
诗人惊叹于梅花在霜雪中绽放,在露水中结果,同时,对其在春日里摇荡于春风之中并在寒风中零落殆尽深表遗憾。在诗人看来,梅花仅仅具有“霜华”的形式,而没有霜的本质。梅花是娇艳的,也是柔弱的。这是诗人对梅花的双重解读。鲍照《代春日行》:
献岁发,吾将行。春山茂,春日明。园中鸟,多嘉声。梅始发,柳始青。②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82页。
梅柳二句,互文见义,正是“梅柳夹门植”的翻版。而梅、柳的这种意象组合,乃是《蜡日》诗在南朝诗坛发生影响首要表现③明单宇辑《:菊坡丛话》卷三引《诗评》(明成化刻本):冬至之诗,惟杜子美《小至》“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之句最为奇绝,至欧阳公有《至后陪丁元珍游东山寺》诗,结云“为贪赏,物来犹早,迎腊梅花吐未齐”者,谓柳舒必于立春之后,梅吐必于立春之前。二公冬至之时,乃云迎腊冲寒,不觉伤于太早耳,惟陶渊明《蜡日》诗云:“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岂不信然!实际上,我们从杜甫、欧阳修的诗作中正可以看出的陶诗影像。。沈约《初春》诗曰:
夹道觅阳春,相将共携手。草色犹自腓,林中都未有。无事逐梅花,空教信杨柳。且复归去来,含情寄杯酒。④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14页。
梅柳并称,归去来兮,情寄杯酒,显然与陶诗的影响有关。再如:
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子夜四时歌》七十五首《春歌》二十首其十二)⑤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26页。
暧暧阳云台,春柳发新梅。柳枝无极软,春风随意来。(萧纲《和湘东王阳云楼檐柳》)⑥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24页。
新莺隐叶啭,新燕向窗飞。柳絮时衣酒,梅花乍入衣。玉珂逐风度,金鞍映日晖。无令春色晚,独望行人归。(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⑦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58页。
叶浓知柳密,花尽觉梅疏。兰生未可握,蒲小不堪书。(萧绎《望春诗》)⑧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62-963页。
相逢小苑北,停车问苑中。梅新杂柳故,粉白映纶红。(庾肩吾《送别于建兴苑相逢》)⑨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01页。
凡此皆是其例。其次是南北朝诗中梅、雪的意象组合:
可怜江上雪,回风起复灭。本欲映梅花,翻悲似玉屑。朝莺日弄响,暮条行可结。咸言不适时,安知非矫节。(何逊《咏春雪寄族人治书思澄》)⑩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60页。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洒长门泣,夕驻临卭杯。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何逊《咏早梅》)⑪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55页。
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着衣单。(庾信《梅花》)⑫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04页。
中庭一树梅,寒多叶未开。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苏子卿《梅花落》)⑬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52页。
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羸。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萧纲《雪里觅梅花》)⑭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21页。
水泉犹未动,庭树已先知。翻光同雪舞,落素混冰池。今春竞时发,犹是昔年枝。唯有长憔悴,对镜不能窥。(王筠《和孔中丞雪里梅花》)⑮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88页。
窗梅朝始发,庭雪晚初消。折花牵短树,攀丛入细条。垂冰溜玉手,含刺罥春腰。远道终难寄,馨香徒自饶。(庾肩吾《同萧左丞咏摘梅花》)①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05页。
凡此均与《蜡日》诗的影响密不可分。
明方弘静说:“‘一条有佳花’,以为咏梅妙语。乍读似俚,须连上四句,乃大工。”②方弘静:《千一录》卷十二,明万历刻本。后人套改陶诗“梅柳”二句者颇多:
西崦有佳花,首春烟雾积。(明黄淳耀《和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送侯生智含看梅西山》)③黄淳耀:《陶庵全集》卷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倚床三弄竞筠管,夹门一条争柳姿。(明杨慎《观妙亭新梅始放花月夜独酌》)④陈田辑:《明诗纪事》戊签卷一,清陈氏听诗斋刻本。
园梅有佳花,俯视纷漠漠。(清彭孙贻《园梅》五首其二)⑤彭孙贻:《茗斋集》卷十,《四部丛刊续编》景写本。
庭前有佳花,春来春已往。(清沈赤然《偶闲·用陶公归园田居韵呈潘松心》六首其二)⑥沈赤然:《五研斋诗文抄》诗抄卷八《瘁臞集》,清嘉庆刻增修本。
足见人们的欣赏态度。但是,尽管历代的和陶诗汗牛充栋,和《蜡日》者却极为罕见。清卢綋有《和陶蜡日》二首:
遘兹时多艰,气候未全和。旱潦屡相寻,当夏飞冰花。我昔令鲁邦,愍事尤云多。频戒彼农人,罔懈龠豳歌。
四气任多愆,人事理微和。寒谷黍不生,吹律荣其花。矧尔田祖神,豊祀享云多。视兹蟊贼殃,愧我大田歌。⑦卢綋:《四照堂诗集》卷一,清康熙汲古阁刻本。
清许浚《有所见·和蜡日》诗曰:
皎皎东邻姝,芳气如兰和。见人颜自頳,佯弄窗前花。三询一不答,安望笑语多。蹇修今已矣,寤寐废清歌。⑧许浚撰:《许子诗文存》不分卷,清康熙刻本。
这些诗作不过是仅仅步陶诗之韵而已。相对而言,元郝经的《蜡日·自释》是比较优秀的诗作:
气数方构凶,我独其能和。幸有樽中酒,自种庭前花。自咏还自酌,酬适兴亦多。且笑勿裂眦,深衷寄长歌。⑨郝经:《陵川集》卷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诗人说“深衷寄长歌”,对陶公《蜡日》诗可谓颇有解会。
总之,《蜡日》诗作为陶渊明的一篇饮酒之作,作为魏晋节俗的生动写照,反映了一代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生命狂欢,反映了诗人性格和人生态度的另一个侧面,由此陶渊明的诗性生命显得更加丰满更加圆融。同时,这首诗又是我国咏梅文学的鼻祖之一。明何孟春曰:“一条佳花,咏梅妙语。后世冷芷、疏枝、疏影、暗香,则皆其子孙也。”⑩何孟春注:《陶靖节集卷》之三,明正德刻本。就咏物艺术而言,陶诗对梅、柳、兰、菊、松、柏等自然之物的描写与开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自然意象,不仅对我国古典诗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国古典绘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陶诗以心注物、传神达意、得意忘言和重神遗形的艺术手段,对我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