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对策研究
2022-01-01郑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贾玉巧
郑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贾玉巧
营商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法治建设成效、城市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反映了一座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开放度和国际化程度。目前,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各城市吸引企业、资本、人才以及推动经济升级的重要抓手,全国乃至全球都把营商环境放在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首要位置。郑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高质量区域增长极,与一线城市还存在差距,思想观念转变不充分、服务意识不强、部门衔接不畅等问题还存在,要转换思维、转变观念,实现自我革命、自我革新、自我创新,加快建设一流营商环境。
一、郑州建设一流营商环境:要找准短板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需要高质量的营商环境做支撑。从全国范围看,北京、上海等城市都在对标国际,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杭州、合肥、西安、青岛等营商环境也在加速提质。在日益激烈的城市营商环境“抢跑”中突围,要按照一流营商环境的要求,找准短板和不足。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市营商环境“办照难、办证难、退出难”的旧三难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同时出现了“成本高、招才难、竞争激烈”的新三难问题。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发挥市场作用,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找准短板和不足,以精准施策、精准突破。
(1)城市营商软环境还有待改善。一是法治建设有待加强。加快营商环境建设需要法治保障,北京、杭州、上海、天津和省内商丘等10多个城市陆续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营商环境的地方性法规,为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提供法治保障,能够有效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堵点和难点。郑州市在开办企业、施工许可等方面的效率得到提升,但是相关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营商环境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不强,对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不够,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法治保障缺乏。二是城市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与杭州、长沙、西安等地相比,我市生态水平、建设管理的精细度、文化的融入度、城市的时尚性等方面还存在差距,营商环境建设的配套跟进不够,文化要素没有充分融入,生态环境建设处于提升阶段,城市文化内涵、底蕴和特色不明显,营商软环境的区域竞争力存在短板。
(2)营商环境要素供给质量不足。市场主体、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也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营商环境建设的“抢跑”中,我市还存在要素供给的质量短板。一是高质量市场主体不足。我市对国有企业和大企业的发展重视程度高,扶持力度较大,但是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引导不够。中小企业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市场竞争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转型难度大。二是资本竞争力不够。营商环境品质高的城市,资本高度聚集,市场成熟度高,大量资本注入,经济活力充分。以上市公司为例,武汉上市公司77家,杭州136家,青岛36家,西安36家,郑州29家,资本集聚力度不够,需要进一步改进营商环境,提升资本的吸引力。三是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从2019年城市营商环境指数排名中看,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武汉、杭州、天津、成都、西安等排名前10位,郑州位列21位。郑州劳动力优势明显,但是在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和创新绩效等综合指标方面还存在差距。四是高层次人才缺少与劳动力成本增加并存。产业结构层级、市场主体品质等方面的不足,不利于高层次人才的聚焦。市场活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激励机制不足等,带来了部分科研院所、企业、高校等高端人才的流失问题。
(3)制度性交易成本偏高。制度性交易成本是政企对接中的交易成本,由于服务重心下沉不够、责任心不强,导致制度性交易成本偏高。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各部门出台的政策缺少统筹和协调,具体细则和操作办法不明确,配套措施滞后,出现“政策好看不好用”的问题;调研中发现,企业对政策不了解,奖励或补助的政策门槛高。一些企业反映,很难获得人才、研发、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尤其是中小企业获得难度较大。二是服务效能还有待提升。虽然“放管服”改革力度加大,“一网通办”效率不断提升,但是在遇到难题、堵点时,“少做少错”、推诿扯皮、慵政懒政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责任和服务意识仍然不强,政策宣传不到位,遇到问题多被动应对,预判和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够。三是公平性不足。在处理企业问题时,对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劳资双方,不能“一碗水端平”,存在认识偏差和优劣倾向。四是服务的周期性理念不够。重审批轻监管、重建设轻发展问题还存在,企业审批成立后的跟进监督、服务不足,营商环境的生命周期性建设不够。
(4)税费负担重与融资难叠加
随着产业转型压力变大,企业生存压力增大,税费负担依然较重,其中企业对经营服务性收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费等反映突出,需要加大清理规范的力度;还要大力整治行业协会等乱收会费、乱摊派的现象,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企业的贷款成本高、银行融资困难,融资渠道不多,民间融资的风险系数高。部分中小企业由于担保物不达标、财务不规范等原因,贷款和融资难度大,一些商业银行为降低风险,上浮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各种因素的制约,让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提高10%左右。由于传统型中小企业过多,企业转型的引导缺少,税费承担力减弱与融资难叠加,中小企业发展空间狭窄,发展能力减弱。
(5)政策供需错位的问题亟待重视。营商环境的优化是政府与市场有机衔接的结果,目前我市的市场化程度和水平相对不高,政府与市场衔接的机制不完善,以至于出现供需错位,政策、资源供给低效的问题。一是政策供给的定位偏差。用户思维不足,政府主导、政府决定较多,不愿、不想简政放权,控制性思维较强,市场决定性作用发挥不足。政策供给的定位偏差,导致出台政策过于模糊,出台后政策落地难、执行难。二是政府与企业的对话平台缺少。我市“三送一强”政策成效明显,但是政企衔接的组织化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代表企业的第三方组织发展不成熟,行业协会发展不规范,理性反应发展问题、提供决策咨询的智库较少,很多企业难以发声,难以表达自身的诉求,带来政策供给不精准,政策供给与市场主体需求错位,资源和政策供给的低效等问题。
二、郑州建设一流营商环境:要创新理念建立体系
准确把握优化营商环境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转变思想,坚持问题导向,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业务流程再造为抓手,与“一网通办”改革协同联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努力做到建设一流营商环境的“六个真”:思想观念的真转变、服务意识的真增强、营商政策的真落实、相关配套要真跟进、营商优势真做强、要敢于动真碰硬。通过真心实意和真正转变,全面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便捷度、体验度、满意度,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一)建设一流营商环境,要实现思想观念的真转变
一是敢于转变。各级领导干部要直面思想观念落伍的问题,找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法律意识、服务意识上的差距,敢于主动面对自身的问题,更新观念、转变理念、树立信念,真心实意谋发展。推动行政部门、“窗口部门”将党建工作、营商环境建设、本职工作紧密相结合,使管理、服务部门人员从思想深处深化对职能权力的认识、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对法治思维重要性的认识等等。二是全面转变。要充分认识到营商环境的改变不是局限于某个领域、某个部门,而是全市范围内,全领域、全方位的思想大转变,积极开展全市营商环境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各部门要结合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制订方案、开展讨论、形成意见,全面推动工作部门的观念转变和思想提升。围绕营商环境核心理念、重要性、涉及领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培训、学习。对行政审批人员,加强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岗位培训。对社科部门,加强以反映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全市调研活动。针对企业,落实营商政策解读和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同时结合世界银行和国家发改委营商环境评估标准、参照先进城市和地区的基础上,力争构建一套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能够增强企业和群众认知度和认可度的政策体系。
(二)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服务意识要真增强
一是推动服务下沉到企业、到基层,针对服务下沉不够的问题,以“三送一强”为抓手,把政策、资源等送到企业;推动各管理和决策部门多到企业、基层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前沿、企业诉求,从而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制定政策。二是建立政企一对一服务机制。按照责任到人的原则,对企业进行包片划分,借鉴网格化管理机制,片区内的企业的任何问题均可找片长对接,片长负责协调解决。并建立片区内企业考核片长的绩效评价制度,倒逼基层人员服务意识的增强。三是建立重大事件快速反应服务机制。针对紧急事件、重大项目,开辟应急服务回应机制,对涉及到营商环境的企业重大问题,快速响应,特事特办,快速推进重大项目的落地。四是建立企业发声平台。借鉴10086的运作模式,建立123456这样一个集咨询、投诉、建议等为一体的政务服务平台。依托科研部门、研究机构等智库,设立营商环境研究、咨询和评估的项目,理性反映企业和市场发展情况,找出营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企业与政府对话的平台,定期为政府、企业提供决策服务。
(三)建设一流营商环境,相关配套要真跟进
2019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中指出,软环境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与营商环境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高度一致,软环境成为决定城市营商环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软环境也是郑州营商环境的短板。软环境的核心短板主要表现在人才、文化、生态、法制等方面。一是改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人才环境是营商环境的本质环境,人才是营商的主体,没有吸引聚集并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才环境,就不可能有一流的营商环境。要在引进观念上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维,在人才工作方式上改变“轻雪中送炭、重锦上添花”的做法,在人才政策上,体现跟进式、全方位的服务模式。二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营造与市场经济、法治经济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业文化体系,引导领导干部坦荡真诚与企业接触交往,构建亲情新型政务关系。三是优化生态环境。生态红利已经转化为营商吸引力。要在现有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建立高层次的景观带、绿化带等,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四是重视法治环境建设。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良好的法治手段、制度规则来保证,要尽快出台《郑州市营商环境条例》,进一步健全执法司法法律服务衔接配套的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四)建设一流营商环境,要把优势真做强
一是促进政策叠加优势的释放。充分利用好国家中心城市、河南自由贸易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航空港实验区、中原城市群、跨境电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政策优势,明确主题、主线和发展框架,发挥政策价值,释放政策红利。二是做强“区位+枢纽”优势。依托国际交通枢纽、国家中心地理区位等中枢优势,提升要素、资源和资本的流动速度,建立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衔接的中枢,构建起郑州经济发展的“速度”优势。三是充分利用好市场优势。抓牢河南省的人口优势,转化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及内需潜力,发挥好需求的牵引作用,形成超大市场规模与供应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五)建设一流营商环境,要敢于动真碰硬
一是建立市域无缝隙责任链条。建立统筹管理机构和推进机制,协调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化解条块分割、部门协同难的问题,构建任务全覆盖、联动无间隙的责任链条。二是做好监督考核工作。制定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广泛接受社会评价和监督,及时了解企业和群众诉求,将改革成效交由企业和群众评判。加强政策的跟踪问效,组织对改革政策落地情况开展督查检查和第三方评估,探索建立公开曝光和内部通报机制。三是强化倒逼问责机制。借鉴银行、通讯等服务行业经验,建立窗口人员投诉机制,倒逼解决审批上能卡就卡、责任分担上部门利益严重、吃拿卡要个人利益优先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