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治疗的应用技巧

2022-01-01中华女子学院王吉佳王前前张秋雨

区域治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案主外化解构

中华女子学院 王吉佳,王前前,张秋雨

一、故事叙述

叙事治疗理论认为,故事塑造生命,人们认为的世界是根据我们的故事来塑造的,我们可以通过讲述积极故事的方法,重新看待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改变自己的意义世界。例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个典型案例,祥林嫂逢人便反复不停地说她的悲惨经历,她的这种叙事会给她带来什么样的困扰呢?这种叙事强化了她对自己不幸事件的关注,使她沉浸于痛苦之中,祥林嫂会一直认为自己的人生被悲痛笼罩着。正如祥林嫂讲述她自己的故事一样,我们也需要寻找故事来对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事件进行解释,这些解释就是我们自己说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会影响我们对自身的看法,对周围环境的看法,会影响我们所采取的行动,也影响我们如何面对未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果我经常讲述自己自卑的故事,那么渐渐的,我就会将自卑内化成为“我”,也就是说,我将自卑这个标签硬贴在自己的身上,我的生活也即将以此为蓝本。我只注重生命中有关于自卑的故事,而忽略了其他。渐渐地我就认为生活中都因为我自卑而发生了不美好,那么我就产生了问题,认为自己是不受别人喜欢的,而与自卑不相符的故事将被我忽略,这样我就会走进死胡同。所以社工师了解案主的人生故事就变得极其重要,只有知道了案主是用什么故事构建自己的世界后,才能去解构,来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在案主叙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时可以使案主自己梳理事件的条理,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想法、重建信心,进而提升自身能力。工作人员在协助老年案主梳理人生故事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照片回忆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看案主早期的照片来引导案主讲述自身的故事。但是这种方法要讲究场合和案主与工作者的信任程度,服务于老人时可能需要在家中才能找到历史照片,但服务于青年人时这种限制就会少许多。照片回忆法不仅可以让工作人员与案主在较短的时间拉近距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案主的焦虑情绪,戒除戒备心理,也利于工作者寻找话题,打开案主回顾历史的“话匣”。而且在观看照片时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当时的大致情况与人物间的状态,更能够了解案主的故事和案主故事背后的心情,容易达成同感。

回忆历史故事法。如果现场没有老旧的照片,可以选择重要的历史年代或者重要的历史事件来进行询问。例如我国就有非常丰富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让案主讲述自己真实经历过的国家大事,如经历过建国、文革时代、上山下乡等,通过此种方法工作者可以激发案主回忆过去,打开话匣子,缓解案主和社会工作者的尴尬氛围。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案主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来了解案主。当然这种方法更适用于年龄较大的老年人,如果是青年案主或是中年案主这种方式就不太适用,而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

回顾生命事件法。这种方法的适用性对比于历史故事回忆法应用的人群更广。回顾的事件以人生大事、人生转折事件为主。工作者可以先将案主的人生简化成一条线段,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将人生线段划成不同的阶段,并且在每个阶段标注转折点及发生的事件。人生阶段的划分可以依据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等,对于教育程度有限的案主则可采用依据年龄来划分,如划分成少年、青年、中年等,或者0-20岁、20-40岁等。亦或者可以通过高考、考研、参加工作等人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回忆。这样我们可以了解到案主的人生重大事件对其人生的不同影响,也利于后续的治疗从重点下手,这种方法也在治疗中比较常见。

二、问题的解构

当我们知道案主的问题后,那我们就要对问题进行解构,我们知道了每个案主的问题都有一定的结构,结构本身并不是问题,但是一旦这个问题的结构被僵化了那就成了问题,面对僵化的问题,我们必须进行解构。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讲,还是用上文中的自卑来讲,自卑被我内化成为影响我的主要问题,那工作者就要将我的自卑放到我生活背景中去看,寻找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不能满足他人或者社会对我的期望,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对“成功”的定义而自卑。那么社工师就要对案主的“成功”世界观进行解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或生活经验下对成功的定义可能有所不同,这样这个问题的僵化结构就可以松动,有新的生活故事加进来,那渐渐的我们就完成了解构。解构在实践层面可以理解是“倾听那些没有被说出来的声音”。就是我们既要能够听得到服务对象传达出来的内容,还要注意去听案主的言外之意,以及他没有表达出来但是可能暗含在谈话中的一些东西,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够对案主的问题进行解构。

三、外化问题

将问题与人分开是叙事治疗模最大的亮点和特色,简单一点来讲就是认为人不等于问题,问题本身才是问题(问题外化)。一个人的问题,很多时候与自我概念有关。有能力的、没能力的;自信的、不自信的;值得爱的、不值得爱的。自我概念是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经过一个一个事件的发生,不断积累形成的自我形象。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这样责备自己,“我怎么这么失败”“我可真笨,什么也做不好”“我老了,不中用了”等等,这些都是问题内化的表现,会给人们带来困扰。问题外化就是要将人和问题分开,把问题当成一种外界存在,“透过隐喻外化问题是叙事治疗的特色:人们需要回应的是问题情境,而非问题本身。”问题外化有很多种技巧,如为问题命名、隐喻的语言、内在论述的外化等。通过问题外化的方式来帮助案主重新看待自己的问题,减轻罪恶感,以及问题的负面影响,增强案主解决问题的动机,提升自我能力,增强自我认同,并为下一步重新构建生命故事做准备。

四、重构生命故事

这一阶段是治疗的关键阶段。“叙事治疗的核心步骤就是重新建构人生故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创伤个体能够把破碎、分散的经验和事件转化成连贯的整体,从而对以前旧的、不好的故事进行修订,形成一个新的、更有力量的故事,并建构一个新的自我。”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成千上万的生命故事片段,充满着多重故事,这些故事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有高兴的、有痛苦的。积极的、成功的生命故事会让我们产生积极正向的自我认同,而消极失败的生命故事会让我们有消极的自我认同,一旦这种消极的自我认同固化了就有了问题了。而在叙事治疗过程中案主叙说的大多是生命中一个片段,是被过滤后选取出来的问题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忽略了生命中许多积极向上的事件,只是注意到了这段故事中消极的事件,从而产生了消极的自我认知。治疗师此时的任务就是与案主一起寻找在叙事时忽略掉的积极事件,将生命故事“变厚”,通过与案主的对话来发展一些支线故事或是一些“特殊意义事件”,创造出新的故事,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给案主的人生赋予新的意义与生命。例如对于一位认为自己“没有本事,一事无成”的老人来讲,老人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从小就认为应该要有担当,照顾家里的姐妹,十五六岁就进城打工,结果却上当受骗了,干了将近四五年活儿却没挣几个钱。后来到工厂里做工人,结果工厂又破产了,工作也就没了。老人在一次次工作失败中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有干成。在与治疗师交谈中,治疗师了解到老人当年在工厂工作不久就得到厂长认可,来引导案主认为自己并不是没本事,反而工作能力很强,能短时间得到厂长的认可。另一方面,老人从年轻开始,虽然被骗,有失败,但是老人都一次次重新开始,没有放弃,这种不服输不认输的精神是很多人都不具备的。通过这一点来让老人认识到自己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品质。慢慢地让老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生,不从“没有本事,一事无成”来看待自己,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公平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重新寻找生命意义和价值,开始新的生活。这一过程中,我们将老人失败的人生故事从薄变厚,由原来都是失败的片段加入了新的故事和角度,让老人改变了对自己原来的僵化看法,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五、总结

相较于中国,叙事治疗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的发展与应用,而且具有相较于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国内关于叙事治疗的文献多集中在心理领域,但由于叙事治疗本就是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所以这一点也无可厚非,但是我国关于叙事治疗的文献多集中与理论的引进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介绍,真正应用在实务当中的文献也是少之又少。应用文献也多集中在青少年和中年人,而应用于老年社会工作的实践相对较少。可叙事治疗应用在社会工作具有深远意义,我们可以吸收借鉴有效的理论及技术,但是必须将研究本土化,找到符合中国情况的应用方法,应用于我国社会工作之中。另一方面,叙事治疗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以个体和家庭为主,在宏观层面的研究较少也是其缺点之一,但是随着叙事治疗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也会有所解决的。

从另一方面讲,叙事治疗技巧中,“问题外化”这一重要技巧符合中国人“爱面子”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人秉持着一种“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很少能够在外人面前表达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而叙事治疗模式认为问题与人是分开的,并且认为问题是受社会主流文化所影响的,并非是人本身的问题,更不去关注造成问题的原因。这样一来,案主就更容易去诉说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案主的心理冲突并不会因为我们将任何问题分开而消失不见。而且在叙述过程中,社工会把一些例如愤怒、焦虑、抑郁等不快乐的情绪看成是需要回避的问题,而不是需要挖掘的事件。因此,叙事疗法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需要更严格的调查和更科学的研究,研究其适用于何种情况,适合何种类型的案主,来科学地指导社会工作实务。

猜你喜欢

案主外化解构
还原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解构“剧本杀”
案主自决原则在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
浅析计划阶段的案主自决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重掌生活主导权
——认知行为治疗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案例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残疾人个案中的应用
运用叙事疗法使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张爱玲的逆“不及物”叙述以及对群体意识的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