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科普插画的创作

2022-01-01六盘水市科学技术馆宋也

区域治理 2021年12期
关键词:插画科普公众

六盘水市科学技术馆 宋也

一、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说过,“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注重理性,从自然社会、现实中通过逻辑思维,归纳、收集、解释、探求“真相”。艺术重感性,从自然社会、现实基础上通过形象思维,寻找、发现、创造“美”。二者同样作为人类的创造力,通过不同方法再现人类文明的不同侧重和社会功能,都是文明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的产物。

福楼拜说:“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二者从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在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科学与艺术从未真正分离,他们共同发展,二者的融合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回顾历史,许多艺术家的作品反映、记录了当时的科技发展的水平,例如达芬奇的手稿中,有许多在解剖学、透视、力学等领域的研究。科学家也常通过手绘记录科学现象、科学研究等重要研究成果,如梁思成的古建筑手稿、王文采院士的手绘植物图等,让人深刻领悟到科学的理性光辉和严谨的科学之美。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更加密切,二者和谐共生、有机结合,持续不断地滋养着公众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二、科普插画是传播科学知识的视觉传达手段

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科普插画是众多科普手段中能兼顾二者的表达方式之一,通过运用图像化语言传达科学内涵、普及科普知识,达到向公众传播自认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目的,最终达到对公众进行社会教育的效果。科学内涵往往由于其专业性、严谨性,往往让人觉得抽象、深奥、晦涩难懂。这个时候,科普插画以其直观、通俗、易懂的视觉图像和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科学内涵变得更加明确清晰,更好地帮助公众理解科学知识、科学信息,引起公众的情感共鸣。在科技领域,比如某些机械结构、生物外貌、人体结构等这些难以用文字表述的内容,往往加入合适的照片、插画就可以直观准确地传达其想要表现的信息概念。例如在医疗领域中,在表现某一手术关键步骤、解剖结构、复杂手术切口时,有了插画的参与反而会比文字描述来得更加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三、数字媒体时代下的科普插画

科普插画属于插画范畴,同样具有插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这就使得科普插画相比起其他科普宣传方式,具有广泛的传播途径和应用范围。数字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插画创作在理念体系、创作手段上也发生了巨大革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手绘方式。数字媒体技术的介入为科普插画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3D制图、电子板绘、AI、PS等设计手段的运用使得科普插画在空间质感、视觉效果、色彩配置等方面能够进行更多元化的创意设计。这也极大地拓展了科普插图艺术表现形式:数字手绘插画、数字绘本、创意海报招贴画、数字动态插画和定格动画等。在应用范围、传播载体上也使得科普插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线下传播方式,通过线上线下多元化、多渠道的传播更加广泛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使得科普插画更具有普及性。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清明上河图3.0》就是运用高清数字技术制作的动态效果,生动形象地向公众还原了北宋汴京的人民生活。除此之外,随着人们阅读模式的变化,读图成为人们更加快速地获取碎片化信息的最普遍手段,所以人们要从更多的科普插画中去快速获得有用的科普知识信息,这就意味着科普插画作为科普宣传的重要手段,在未来会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重视。

四、科普插画创作的基本原则

(一)科普插图的创作需要兼顾科学性和艺术性

科普插画作为科学信息的艺术化表达形式,势必要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首先,科普插画通过把冗杂、深奥的科学知识、科学形象,通过形象的、通俗易懂的视觉诠释以达到将科学向公众普及和推广的目的。所以能否准确向公众传达科学信息是科普插画创作的最基本原则和根本出发点。其次,科普插画作为插画的其中一个分支,同样具有插画的基本特征:利用图形表现形象,达到审美与实用相统一。在科普插画的创作中,除了要注重科学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以外,还要关注趣味性、创新性和设计性,以增强科普插画的视觉观感,增强公众学习、理解和感知科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公众主动解读、思考与记忆。

科普插画既属于插画,又区别于一般的插画艺术。在科普插画创作中,如果一味注重科学性,忽略其艺术感染力,会使得科普插画枯燥乏味,观赏性大打折扣。反过来,如果过多注重艺术性,没有准确传达科学信息,那么也会削弱科普插画的科学性达不到应有的社会教育作用。这就需要科普插画的创作者平衡好科学性和艺术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准确抓住科普主题重点,运用合适的造型和色彩样式,把抽象的科学信息具象化,将需要传达的知识准确、直观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二)科普插图的创作需要分析受众审美需求

科普插画的审美通过观看角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创作者审美和受众审美。科普插画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公众普及科学知识,这就要求创作者在题材选择上要有意识地区别于一般插画创作,要根据科普宣传主题进行创作。但是二者在美学原理上是相通的,科普插画同样反映了创作者的在形象创作、色彩搭配、画面构成等方面的个人审美。

为了达到对公众全方位的科学信息普及和社会意识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对公众进行详细的分析分类以确定创作的定位方向。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阅读水平、地域特征等特点,创作出满足不同受众的审美需求的作品。以青少年为例,这个阶段人群的审美取向受年龄、教育程度的影响,呈现出娱乐化、趣味化、多元化的特点,相比较文字而言,他们更加喜欢浏览图片例如:漫画、动画、游戏等。所以在针对青少年群体进行科普插画创作的时候,选取可爱的卡通形象、明快的色彩搭配、有趣的故事情节等可以使青少年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科学知识,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和求知欲。

而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普遍认知能力较强,阅读能力较强,对画面的视觉呈现效果要求更高,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审美取向。所以在阅读科普插画的时候,他们会更加注重作品所隐含的社会问题。因此,面向成人的科普插图作品需要从一开始就注重题材内容上的选择,在视觉表现上要第一时间抓住眼球,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促使他们思考作品背后蕴含的社会问题,关注公共健康、环境问题等,进而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

同理,除了年龄阶段的划分,甚至可以根据地域划分来分析受众者的审美需求,例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民族文化、少数民族艺术等,在选材方面也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关心的科学问题。

(三)科普插画的创作要结合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

艺术是时代的缩影,作为插图艺术的一个分支,科普插图也一样。科普插图作为服务公众的艺术,生动折射出当下社会时代特征。科普插画创作要结合时代热点,特别是在某些公共危机下的主题。发挥科普插画的生动性、感染力,从而缓和公众紧张感,增强公众意识,潜移默化地引导公众参与公共事件,进而科学规范公众行为。以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众多的艺术创作者投身于新冠疫情主题创作。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普海报、科普动画、科普宣传手册等科普插画作品。通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新冠病毒,科普疫情期间如何进行个人防护和相关疫苗知识。以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刺激公众的感知力,从而在短时间内做到大范围的科普教育,促使公众关注社会问题,凝聚力量,最终实现疫情防控狙击战的全民参与。这个时候,科普插画除了要达到对科学知识的传播外,还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引导公众的对于事件背后所隐含的社会问题(如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科学与自然等)进行深刻思考。科普插画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通过把难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富有趣味性和艺术感染力的图像化语言,帮助公众理解复杂的科学信息,放松阅读体验。科普插画的创作需要针对不同的受众人群选择创作主题,创作出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科普插画作品,达到公众教育的最终效果。在数字媒体发达的今天,科普插画利用新兴数字媒体创作和传播手段,与时俱进地推动科普事业继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插画科普公众
就要紧紧粘住你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科普达人养成记
无脸小插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超暖萌治愈系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