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粮食金融创新演变路径及趋势研究

2022-01-01广州工商学院会计学院高恺迪

区域治理 2021年12期
关键词:支撑体系供给粮食

广州工商学院会计学院 高恺迪

一、引言

粮食本来是用于果腹的,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与特定因素结合,其功能就会发生异化,当粮食与金融资本结合,便成为投机获利的介质。粮食是国计民生的重要保障,这是粮食最基本客观的价值取向。所以,我国政府始终坚持将“米袋子工程”抓牢。

粮食关系到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自然就有了粮食安全的命题出现。金融在粮食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将愈加重要,通过金融手段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粮食基础性投入,使粮食生产达到工厂化、规模化、高技术化,才能保证粮食有效供给。这就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提高对粮食金融创新的认识,鼓励金融机构为确保粮食安全加大金融创新力度,要求粮食生产加工流通企业从粮食安全角度加强经营管理。

二、相关研究文献梳理

目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粮食安全,粮食金融化,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国家持有不同的粮食价值观,所以需要从发展的视角去分析和认识粮食。

学界对于粮食安全的研究集中于粮食的获得性方面,即粮食供给侧方面,在要素投入,科技创新,生产流通,信息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高国伟[1](2014)从全球变暖的视角,研究了气候变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要求中国建立稳定可靠的进口粮源保障体系。

杨培垌[2](2013)对粮食金融化背景下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逐步形成了粮食金融化趋势,金融全球化下中国必须应对粮食金融化,以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在美元超发条件下,造成粮食的金融属性与传统意义的产销供求等价格生成条件的剥离,诱发全球粮食危机。"温铁军[3](2015)全球粮食金融化现象日盛,粮食的金融化利于通过多空投机消纳过剩金融资本。粮食价格脱离供求基本面,价格波动与供求无关,造成粮食价格大幅剧烈波动的是金融资本。

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表明,人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粮食安全和粮食金融化方面,并且对粮食安全与粮食金融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探讨,但是对于粮食安全和粮食金融化的内涵还需要尚待厘清,而且关于粮食金融内涵以及与粮食金融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模糊,尚待探讨,尤其是粮食金融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尚被忽视。

三、中国粮食金融创新演变路径及趋势

随着中国粮食生产流通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粮食供给侧支撑系也由财政为主,转向财政金融协同支持。财政支持粮食生产的重要手段是财政补贴、财政奖励,财政专项资金等,如,粮食风险基金、粮种补贴,粮食生产资料补贴等。金融支持粮食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中,每一环节的支持对象不同,融资模式及融资工具创新也不同。

(一)财政金融协同模式和创新融资模式

财政金融协同是通过安排财政补贴、财政奖励和财政专项资金,激励金融机构将资源配置的功能向粮食供给侧倾斜。如,粮食风险基金是有中央和地方政府安排财政专项资金,以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粮食市场。

根据投融资理论演变发展,传统融资理论认为,融资模式创新以既有资产信用状况作为信誉保证安排融资活动,以既有资产作为风险抵押担保物,如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新型融资模式是以未来现金流作为信用保证,即以项目或者资产未来的收益作为风险抵押担保"物",将未来现金流资本化,如,土地或者粮食资产证券化,又如,"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和"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等。

(二)政府主导与市场结合的粮食金融支撑体系

中国粮食资金支撑体系,是建立在看得见手和看不见手的基础上的,即政府的财政支持粮食供给与金融支持粮食供给两个方面,政府财政资金发挥杠杆引导作用,激励金融配置资源的功能向粮食供给侧倾斜。

1.政府主导型粮食生产投入支撑体系

为了保障粮食的安全,政府在粮食生产加工储备贸易等各方面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如,粮食风险基金、各种与粮食直接生产活动的补贴,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与此同时,政府还建立了政策性金融支撑体系,如农业发展银行,在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粮食收购储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作用。

2.商业性金融参与的市场主导型粮食金融创新

改革开放后,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粮食生产、加工、流通体制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粮食金融创新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政府主导型融资转向市场主导型融资。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模式在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债权融资主要围绕着粮食生产过程中资金需求展开的融资工具创新。如,支持大型粮食生产企业的各种信贷产品创新,针对新型农村经济体(农户)开展的各种抵(质)押担保贷款,如,"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和"土地收益保证贷款"。

同时,在资本市场上,我国已经有大批的粮食研发,生产加工,国际贸易企业通过发行股票(IPO)和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拓宽了国内外融资渠道,有力支撑着我国的粮食供给侧。

综上,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财政金融协同的粮食供给支撑体系,财政发挥看得见手的作用,财政资金具有杠杆性和分担风险功能,加上保险的保障功能,促进了商业性金融协同有力地支持了粮食生产加工储存,同时发挥金融加速器的作用,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供给的投融资支撑体系。

随着新型农村经济体的发展,中国粮食金融创新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以新型农村经济体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粮食银行"成为中国粮食金融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粮食银行是借鉴了商业银行运作原理,将粮食作为"银行"的经营媒介,粮食在粮食银行体系中流通转让,属于资产盘活类的资产流动性增强创新。

四、我国粮食金融不足之处

(一)粮食金融支撑体系不健全粮食金融缺位

目前,尽管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骨干银行、股份制商业性银行、合作行(金融)等庞大的金融体系,但并没有专门的专业化的粮食金融支撑体系,没有形成完善的粮食金融服务体系,表现在各层次的涉农金融机构之间纵横关系脱节,不能形成合力支持粮食的研发生产贸易,对粮食供给侧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二)金融支持粮食重购销轻研发生产

目前,我国的粮食研发生产投入严重不足,种子研发,粮食生产技术开发对外依赖性过大,这会从根本上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亟待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从目前我国涉农金融服务体系来看,主要涉农金融机构与其承担的支农任务和责任有偏差,政策性、商业性银行对粮食生产的信贷投放力度还不够,政策性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村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商业性涉农金融机构服务粮食企业意愿不强,支持粮食安全力度较弱;农村合作性金融支农能力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新型农村经济体的资金需求。

(三)粮食金融创新风险分担不合理

农业是弱势产业,粮食金融创新需要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由于风险分担机制不合理,导致金融服务粮食安全功能弱化,涉粮融资难现象仍然存在,粮食金融创新中贷款期限、贷款结构、贷款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粮食生产资金需求特点还不完全适应。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粮食生产者承受风险能力下降;粮食金融创新广度和深度不够;粮食金融供给还存在盲区;粮食金融服务和信贷产品创新与粮食供给侧结构不协调。

五、我国粮食金融发展对策建议

有鉴于国外经验和我国国情,中国粮食金融体系的构建基本思路应是财政与金融协同,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等共同参与,建立多层次的、功能完备的、风险可控的粮食财政金融支撑体系。

首先,要健全完善我国的粮食政策体系,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以及汇率政策等各个方面,完善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粮食激励政策以及粮食进口的汇率政策,加大对粮食研发生产,加工流通,贸易各个环节的支持力度。采取财政和金融协同扶持政策,鼓励投资政策向粮食生产、加工、贸易企业倾斜,在现有的涉农贷款奖励政策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补贴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差别准备金率(定向降准)、加大利息补贴力度的手段,保障粮食安全。

其次,政府在粮食金融体系构建中发挥主导作用,在顶层设计方面借鉴国外有关经验,着力打造政策性粮食金融、商业性粮食金融、合作性粮食金融三位一体的金融支持粮食安全的保障体系,其着眼点是完善现有的涉农金融服务体系,明确金融机构支持粮食安全的目标,强化金融服务粮食安全的功能。

最后,在借鉴经验基础上,大力发展土地金融。粮食生产的关键在于土地,土地流转集中,土壤修复耕地保护,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在"三权分置"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中国土地金融制度,加快土地信托和土地银行的创新步伐,财政注资,银行入股,建立中国特色的土地金融支撑体系,支持土地的流转集中,在土地信贷,土地证券化等创新方面,拓宽融资渠道,为农业现代化,粮食生产集约、高技术化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支撑体系供给粮食
珍惜粮食
浅析圆弧段高大模板支撑体系设计与应用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我的粮食梦
安徽:打造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资本支撑体系
超重梁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要点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