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用于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后腕关节背伸障碍的临床探讨
2022-01-01石星业
石星业
( 沈阳市骨科医院 , 辽宁 沈阳 110043 )
临床治疗过程中,桡骨远端骨折为骨折类型中常见的一种,通常发病人群为老年女性群体,青少年一般由于外力作用造成骨折。桡骨远端骨折症状表现为腕部无法活动、肿胀、按压疼痛等。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后需要对患者腕关节进行长时间固定,腕关节无法正常活动,会出现腕关节背伸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1]。因此,本文将进一步研究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保守治疗后应用小针刀对腕关节背伸障碍的改善情况,现将相关内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我院收取的75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实验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别放于对照组与观察组进行研究,对照组患者37人,观察组患者38人。对照组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38-73岁,平均年龄(52.56±5.63)岁。观察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52.14±5.85)岁。排除标准:心肺、肝肾、凝血功能存在异常患者、手部皮肤、腕关节、患肢前臂存在破损,无法进行针刀诊疗患者、妊娠与哺乳期患者。所有患者自愿加入2组研究,并知情实验目的,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该实验。患者一般资料之间并不存在较大数据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研究。
2 方法: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功能锻炼指导,主要措施包括:(1)主动锻炼。指导患者主动对患肢腕关节进行伸腕、屈掌、前臂前后旋转、向桡侧偏斜、向尺侧偏斜6个动作为1组,1组/min。患者做动作过程中,要保证最大活动范围,并保持6秒,锻炼时间为10min/次,3次/d。(2)手指锻炼。指导患者将双手放在胸前,用力甩动手腕,时间约为10秒,1次/s,持续做2分钟。完成后,双手握拳置于胸前,用力握紧双拳,保持5秒,然后最大程度张开手指,持续锻炼2分钟。可指导患者10指依次向掌心弹去,最大程度保证力度,动作重复20次,1次/s,动作持续2分钟[2]。观察组给予患者小针刀治疗,主要措施如下:将患者处于仰卧位,手腕朝上放于操作台面,常规消毒皮肤,进行局部麻醉。选择患者腕背桡侧位置,进行弧形切口,长度为6cm,然后根据皮肤组织进行逐层切开,切开腕背侧韧带后,牵引桡侧腕短伸肌、拇长伸肌腱与指伸肌腱偏向尺侧,将患者骨折位置暴露出来,对其进行牵引复位,选择桡骨骨折与第2掌骨位置开始穿针,并使用固定支架进行复位,合理选择髂骨对患者进行植骨,然后实施固定[3]。
3 观察指标:比较2组治疗方式下治疗效果情况。比较2组治疗方式下腕关节功能改善情况。
4 效果判定:(1)判定治疗效果。主要分为3个标准,显效表现为患者症状全面改善,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生活质量全面提升;有效表现为患者症状有所改善,腕关节功能有所恢复,生活质量有所提升;无效表现为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变,甚至更加严重。(2)判定腕关节功能改善:测量患者腕关节活动度。主要包括:腕关节掌屈、背伸角度;腕关节尺偏、桡偏角度;腕关节旋前及旋后角度;腕关节自主活动角度[4]。
5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1.0软件包对计量资料使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时,具备统计学差异。
6 结果
6.1 3组治疗方式下治疗效果对比: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人数为25人,无效为12人,治疗有效率为67.57%(25/37);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人数为36人,无效为2人,治疗有效率为94.74%(36/38);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远低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P<0.05),x2=11.0571,P=0.0001。
6.2 2组治疗方式下腕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对比:治疗前,2组患者腕关节掌屈、背伸角度;腕关节尺偏、桡偏角度;腕关节旋前及旋后角度;腕关节自主活动角度无明显差异(P>0.05),t=3.0967,P=0.04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腕关节掌屈角度50.34°±2.56°、背伸角度60.37°±2.64°、尺偏角度16.98°±1.11°、桡偏角度12.58°±1.41°、旋前角度50.75°±1.35°、旋后角度41.55°±1.05°;观察组患者腕关节掌屈角度66.84°±3.15°、背伸角度74.65°±4.52°、尺偏角度31.85°±2.01°、桡偏角度24.66°±2.33°、旋前角度64.64°±3.88°、旋后角度58.74°±4.25°。2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改善数据差异显著(P<0.05),t=16.0987,P=0.0001。
讨 论
桡骨远端骨折属于临床治疗中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发病人数会因年龄增长而升高。近几年,我国逐步趋向老龄化社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逐渐增多。腕关节主要结构便是桡骨,可以直接影响腕关节活动,桡骨一旦发生骨折,将会对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正常使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桡骨远端骨折治疗通常会以恢复患者桡骨、尺偏角、掌倾角为主。临床主要采用保守治疗,操作简单,对患者产生创伤小。针刀疗法属于近几年新兴的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可直达患者病灶,可有效疏通、松解、剥离患者体内堵塞、痉挛及粘连症状。该治疗方法不易对患者造成感染,对体内组织造成的损伤较小,不良反应较少[5]。本文在对小针刀用于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后腕关节背伸障碍的临床探讨中,由实验数据知晓,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远低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74%(P<0.05)。治疗前,2组患者腕关节掌屈、背伸角度;腕关节尺偏、桡偏角度;腕关节旋前及旋后角度;腕关节自主活动角度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腕关节掌屈角度50.34°±2.56°、背伸角度60.37°±2.64°、尺偏角度16.98°±1.11°、桡偏角度12.58°±1.41°、旋前角度50.75°±1.35°、旋后角度41.55°±1.05°;观察组患者腕关节掌屈角度66.84°±3.15°、背伸角度74.65°±4.52°、尺偏角度31.85°±2.01°、桡偏角度24.66°±2.33°、旋前角度64.64°±3.88°、旋后角度58.74°±4.25°。2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改善数据差异显著(P<0.05)。因此,临床需广泛应用小针刀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从而促进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临床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应用小针刀进行保守治疗,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促进腕关节背伸障碍情况的改善,临床治疗有效性较高,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临床需积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