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现状及路径探究
2022-01-01南京农业大学汪明佳
南京农业大学 汪明佳
2020年全球爆发新冠肺炎疫情,此次公共卫生事件扰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损害了人们的生命健康,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目前,全国高校已进入疫情防控正常化阶段。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面临新的形势,其中既有机会,也有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研究生导师的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对研究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潜在的影响。但是,现在导师中也存在着“重学术,轻育人”的现象,对研究生思想教育关注较少,辅导员更像学生的向导和知心人,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倾注了很多精力[1]。
后疫情时代,需要导师和指导员合作,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这项工作的关键是创新和完善以研究生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
一、后疫情时代高校育人机制面临新境遇
(一)后疫情时代研究生思想行为的新特点
由于疫情影响,大部分学生有半年时间未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经常面临一些地区出现疫情使学生无法返校的情况。有些研究生急功近利,对领导布置的科研任务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不能踏实做学问,他们认为学习是为了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此外,部分研究生社会责任意识不足,不配合学校管理工作,担心疫情对家庭经济造成冲击及对学习生活产生影响,过分担心学业不能按时完成。部分毕业生因是否能够按期毕业、顺利就业等问题产生焦虑心理。研究生的心理问题较疫情发生前更加多元、复杂,心理问题的进展也呈现加速趋势[2]。
(二)导师与辅导员在育人过程中的现状及差异
为了调查研究生对导师和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感受和评价,以南京某高校为例,从导师和辅导员在培养人过程中期待效果和实际发挥作用两个层面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86.41%的研究生希望领导和辅导员在育人过程中相互沟通、协同育人,但在实际研究生培养过程中,36.92%的研究生认为现状是导师负责科学研究,辅导员负责思政和管理。
现在,中国很多大学都采用了导师责任制的研究生教育制度,这种制度不仅要求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方面进行指导,还要求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实际情况很多不是这样,有些研究生的导师相对忽视了对研究生思想方面的指导。高校研究生辅导员角色多样化,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职能,还是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是学生的引路人[3]。但是,在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处理琐碎的事务,为了任务而举办活动,没有精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事务性工作中被束缚思想,阻碍了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能发挥。
(三)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变化
疫情大规模发生后,出现了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造性地利用疫情防控这一最生动的教科书,从中充分挖掘大量的教育素材,将疫情危机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4]。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牢牢把握教育契机的同时,要密切结合新时代特点,网络思政教育成为后疫情时代的主要教育模式,进一步加强网络新媒体、新平台、新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融合实现网络和线下两个教育模式的优势互补,实现教育主客体在网上的相互作用[5]。
二、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困境
虽然辅导员与导师的职责分工不同,但是两者的教育对象都是研究生。高校对导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是指导师在科学研究教育成果等方面的考核评价指标,对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考核很少。这样的考核体系会让一部分导师只关注科学研究教育的成果,忽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这样不利于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
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缺乏工作交流,各自负责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交流教育的方法。高校可以针对这个问题完善导师和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机制,平时研究生的党建活动、学术活动和奖助学金评选等工作可以邀请导师参加,让导师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同时鼓励导师将正确的价值观传达给研究生,可以拉近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距离。通过辅导员和导师的业务交流,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由于疫情的影响,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和现代育人方式有了新的变化,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积极调动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培养人的主动性,明确划分他们的工作职责,减少工作区间模糊不明确的地方,明确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责定义。虽然政府和学校明确指出了导师的双重责任,但只局限于指导意见,面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完善教育体制,实施实质性措施尤为重要[6]。
三、后疫情时代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
(一)紧密结合时代特点,搭建多种育人平台
辅导员与导师要创新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紧跟后疫情时代的步伐。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开展教育工作,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网络平台的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感染力[7]。首先要做到遴选优质的平台,必须选择弘扬主旋律的媒体平台,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学院可以利用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占领新兴媒体阵地。导师和辅导员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视频,掌握思想意识的话语权,通过网络新媒体将正确的信息传达给学生,明确学生的历史使命,坚定其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另外,导师和辅导员在向学生传授进入社会的基本技能和正确的思想价值的同时,鼓励研究生参加脱机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生的团队精神,强化集体意识。导师可以在教育、科研和实践中构建育人平台,在科研过程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研究生的科研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结合。辅导员可以根据学院特色开展各项线下实践活动,邀请导师参与其中,解决学生的需求与困难,将学生活动融入人文关怀。疫情期间,高校对学生的关爱很大一部分是辅导员传达的,所以要创造更多的机会邀请导师参与到后疫情时代的育人工作中。
(二)明确导师和辅导员在育人中的职责分工
学校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及教师工作部等相关机构要配合做好顶层设计,根据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和特点,进一步明确双方的职责,特别明确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责,厘清思想教育协同合作的构想,明确合力培养人的方向,统一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形成研究生导师和指导员的协作育人,这不是简单的互补或叠加,而是在明确双方职责、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实现职能优势互补性和育人合力的最大化[8]。辅导员年轻有活力,更加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容易找到共同话题,可以通过学术沙龙、党团活动、导师面对面等活动让学生与导师进行交流,这样有利于导师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也可以让导师在这些活动中分享他们的人生阅历,做到真正的言传身教。加强辅导员与导师的工作融合,促进两者的交流,弥补各自的短板,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强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三)导师育人制度构建以及辅导员队伍管理
良好的制度和科学的管理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特点制定导师监督、审查、奖惩和激励机制,奖励表现优异的导师。高校在制定管理制度上要服从有利于发挥学校党委政治的核心作用,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部门的工作,有利于发挥领导教书育人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教育和学位管理紧密结合的四个原则,对导师的职责和要求进行文本化和制度化的完善,落实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师的培养不能局限于业务的培养,要结合德育,采用基于诊断帮助式的、动态的绩效评价,时刻激励导师不断完善自我。
设立专兼职结合的辅导员队伍,专职辅导员通过专业化实现职业化。同时,鼓励青年专业教师兼任研究生辅导员,他们熟悉学科专业、与研究生接触频繁,对增强导师和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具有天然优势。导师应对研究生进行全方位指导,在学术上引导学生严守学术道德规范,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在生活上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实践机会。搭建导师间资源、经验共享平台,帮助导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
后疫情时代的导师和辅导员应适当转移工作侧重点,把疫情的“危机”作为教育的“契机”,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和“战疫和生产两手抓”的发展大局。通过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主体导师和辅导员的有效沟通,明确二者在思想政治活动中的职责分工和作用定位,加强研究生培养和管理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建立激励和监督机制等手段,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和力量。才能真正实现以育人为主体的目标,方法协同、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这两个团队的作用,切实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准确性,以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结语
导师和辅导员是育人的双主体,在研究生平时的科研与日常生活中起到示范作用。作为导师,可以借助科研活动教育研究生要具有理性、严谨和向上的爱国情怀,作为辅导员,可以在平时的日常活动中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拓宽研究生的政治视野,在言传身教中引导研究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实现价值追求,创新研究生教育机制。后疫情时代对导师和辅导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两者应协同教育引导研究生正确面对疫情、正确甄别信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是新时期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
辅导员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导向性和实效性。辅导员可以根据个人特点,进行独立学术指导和心理疏导,这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密切结合的方法,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导师的言传身教对研究生人生有领航的作用。导师的价值取向、思想意识、价值观等影响了研究生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行为,师生充分交流使导师深入了解学生。导师是研究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学生最尊敬的人,具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有利的条件。导师与辅导员协同教育可以将研究生管理、引导和教育完美地结合,起到强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