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汉华教授临证运用矿物类和动物类药经验※
2022-01-01孟丹丹朱成凤
孟丹丹 朱成凤 张 诏
(1.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山东 济南 250014)
陶汉华,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专家,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带教老师,师从“山东中医药大学创校元老”刘献琳教授。陶教授从事科研教学40余年,精于方,炼于药,熟经典,擅临证。
矿物类和动物类药是我国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可以供做药物使用的天然矿物(朱砂、炉甘石、自然铜、石膏等)、矿物加工品(轻粉、芒硝等)及动物类古生物化石(龙骨、龙齿等),是以无机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一类天然药物[1]。矿物类和动物类药一般质地重浊沉降,性寒凉,味苦,作用趋下、趋内,具有“重浊沉降为阴”(清·汪昂《本草备要·药性总义》)特性。矿物类和动物类药在中医学上历史悠久,应用频繁,疗效显著。陶教授临证善用矿物类和动物类药,遵法用药,精于量效,谨于配伍,疗效显著。现将陶教授运用矿物类和动物类药经验总结如下。
1 擅用生石膏清肺胃之火热
1.1 治法诠义 清肺胃之火以泻热治法即“清”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治热以寒……温者清之。”即用辛凉之品治疗温热性的病证。肺胃属上、中二焦,上、中二焦火热证总体病机在于“火”,“火”又分为虚火和实火,故病机不同治法也有异[2-3]。实火应清热泻火,虚火应滋阴降火。陶教授根据临床上上、中焦火热之证患者胃热炽盛的病机特点,结合脏腑生理特性,确立了相应的清肺胃之火以泻热的治法。
1.2 方药介绍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脾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其色黄。胃火旺盛,则口舌生疮,烦渴。矿物类药多寒凉,功效多为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代表药物有石膏、寒水石等。石膏为清肺胃之火、除烦止渴的要药[4],代表方剂有经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杏甘石汤、大青龙汤、麻黄升麻汤、越婢汤类方、小青龙加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厚朴麻黄汤、风引汤、木防己汤等,以及《景岳全书》玉女煎。在临床上陶教授以经方为体,随证加减。若口渴盛者,加芦根、天花粉养阴生津止渴;若咯痰者,加浙贝母、橘红、黄芩清热化痰。
例1 黄某,男,35岁。2020-12-07初诊。主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进食辛辣后加重。平素胃胀,大便正常,每日1次,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西医诊断:口腔溃疡。中医诊断:口疮,胃热阴虚证。治则:清胃泻火滋阴。予玉女煎加减。药物组成:生石膏30 g,生地黄10 g,熟地黄10 g,知母10 g,麦冬15 g,怀牛膝10 g,栀子10 g,党参15 g,生甘草10 g,淡竹叶10 g,草豆蔻10 g,牡丹皮10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口服。共7剂。患者服药2 d后口腔溃疡减轻,胃胀好转,7剂后痊愈,未再复发。
按:陶教授根据患者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由进食辛辣加重及舌红、苔黄认为此患者属于胃热阴虚证,应清胃泻火滋阴,以玉女煎加减。玉女煎出自《景岳全书》,有清胃热、滋肾阴之功。陶教授在原方基础上加用生地黄、栀子、党参、生甘草、淡竹叶、草豆蔻、牡丹皮。生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可清胃泻火;知母质性凉润,清热泻火兼能滋阴润燥;怀牛膝可以引热下行,利尿通淋,引脾胃中焦之热从下焦而出;生地黄、熟地黄共用是陶教授用药特色,能清热凉血兼能滋阴;麦冬养阴生津,补胃阴之损;栀子、牡丹皮清胃热兼凉血;草豆蔻去脾胃之湿,健脾防凉药之弊;党参益气补虚,凡久病缠绵不愈者均有气虚;生甘草可清热解毒;淡竹叶清热泻火兼能利尿,使热从小便出。全方清热又兼滋阴,泻火而不伤正,故效佳。
2 擅用海螵蛸、煅瓦楞子收敛制酸以止痛
2.1 治法诠义 收敛制酸以止痛法即采用酸性能收敛固涩的特性以达到止痛的目的[5]。陶教授根据肝脏宜舒畅条达的生理特性,辅以疏肝之品,着眼于脏腑特性,确立收敛制酸以止痛的具体治法。
2.2 方药介绍 《素问·宣明五气》云:“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上文是根据五行理论,对五味与五脏之间关系的总结,对疾病的诊疗有重要意义。陶教授临床上经常用煅牡蛎、煅瓦楞子、海螵蛸等动物类药治疗胃酸过多,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其师刘献琳教授乌楞散一方,药物仅有海螵蛸、瓦楞子2味,其立方目的在于治疗胃酸分泌过多,治疗目的明确[6]。
例2 孙某,女,36岁。2020-05-01初诊。主诉:胃部痞塞15 d。平素常反酸,嗳气,每生气后、饭后加重并伴疼痛,舌质淡红,苔薄黄略腻,脉弦。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痞,肝胃不和证。治则:疏肝和胃,制酸止痛。予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组成:陈皮10 g,柴胡10 g,香附9 g,枳壳10 g,白芍10 g,黄连6 g,栀子10 g,连翘10 g, 海螵蛸15 g,煅瓦楞子12 g,炒莱菔子10 g,木香10 g,厚朴10 g,苍术10 g,茯苓12 g,炙甘草6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口服。共7剂。2020-05-08二诊,患者服药5剂后反酸、胃胀减轻,期间2 d未大便,嗳气重,昨日嗳气减轻,舌脉同前。初诊方加佛手10 g,继服7剂。7剂后患者来电告知胃胀、反酸均消失。
按:陶教授根据患者胃胀、嗳气等主症中医辨病为胃痞,结合患者胃胀、反酸、嗳气等症状于生气后加重及脉弦等,陶教授考虑该患者因肝气不和横逆犯胃而出现胃胀、反酸等症,治宜疏肝和胃,制酸止痛,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疏肝散可疏肝和胃,行气止痛;根据舌苔黄腻,又加入黄连、栀子、连翘清脾胃之热;海螵蛸、煅瓦楞子取乌楞散组方,味咸而涩,能制酸止痛,是临床治疗胃酸过多的常用药;加炒莱菔子、木香、厚朴以行气消胀;苍术、茯苓健脾益气;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和胃、制酸止痛之功,切合病机,药到病除。
3 擅用芒硝润燥软坚以泻下
3.1 治法诠义 润燥软坚以泻下之法即依据咸味药能软坚的特性使燥结的大便下泻而去[7]。陶教授根据便秘病机虚实的不同,实证当清热泻火以通便,虚证则确立润燥软坚以泻下的具体治法。
3.2 方药介绍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脾胃主运化水谷,大肠经过小肠泌别清浊的作用下将糟粕排出体外。临床上陶教授习惯用芒硝、礞石等咸寒类矿物药治疗顽固性便秘,若兼有腹胀可加厚朴、枳实等药行气消痞,降气除满;若腹痛可加木香、白芍等行气缓急止痛。《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提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咸味药在阴阳中属阴,五行中属水,药性偏于寒凉,咸味能下能软,即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8]。
例3 任某,男,85岁。2008-12-05初诊。主诉:大便干结难下3年余。刻诊:腹胀,大便干结,5~6 d 1次,粪如羊屎,非用药不能下。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曾患前列腺癌。西医诊断:便秘。中医诊断:便秘,肾虚津亏证。予麻子仁丸合济川煎加减。药物组成:麻子仁30 g,枳实10 g,厚朴10 g,大黄6 g,炒杏仁10 g,白芍15 g,当归15 g,肉苁蓉15 g, 升麻10 g,牛膝10 g,炒莱菔子20 g,黄芩12 g,炒白术10 g,芒硝(冲服)10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口服。共6剂。2008-12-15二诊,患者服药后大便通畅,腹胀减轻,停药后4 d未大便,今晨大便下,成形。初诊方去芒硝,加玄参15 g,共6剂,做成水丸剂继服,每日3次,每次5 g。患者未再复诊。
按:患者年过八旬,肾气虚弱,津液亏少,不能濡润肠腑,故大便干结难下如羊屎。陶教授根据患者年事已高,腹胀且大便干结难下等症,诊断为便秘肾虚津亏证,治宜温肾益精,润肠通便,方以麻子仁丸合济川煎加减。麻子仁丸功效为润肠泻热,行气通便;济川煎可温肾益精,润肠通便,适用于老年肾虚津亏便秘。麻子仁润肠通便,尤善治疗津亏热结之便秘;厚朴、枳实行气导滞,使腑气通则大便下;大黄泻热通便;杏仁、升麻通肺气,取提壶揭盖之意,肺合大肠,肺气通则大便下;当归、白芍养血和营,润肠通便;肉苁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牛膝引热下行;莱菔子行气消胀;黄芩入肺经,肺合大肠,清肺气以降大肠之气,一升一降故大便自通;炒白术健脾益气,防止药物苦寒伤胃;又因患者便秘已久,故加芒硝增强软坚泻下之力。然而芒硝苦寒伤胃,患者年事已高,不宜久服,故二诊时见患者好转即去芒硝,加玄参滋阴润燥以通便,制成水丸取丸剂缓图之意。
4 擅用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益阴潜阳以平肝
4.1 治法诠义 益阴潜阳以平肝治法即滋水涵木治法,即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适用于肝阳上亢之证[9]。陶教授根据肝经病变肝风内动、肝阳上亢的病机,着眼于脏腑整体观,根据脏腑生理特性,确立了滋肝肾之阴以平肝的具体治法。
4.2 方药介绍 陶教授临证中,不仅用矿物类和动物类药治疗脾胃病效果较好,而且也多用其治疗肝经病变,如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磁石、珍珠母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肝经病变多以热极生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为病机,多出现头晕目胀、身体颤动、易怒等表现[10]。矿石类和动物类药性寒味咸且质地沉降,大多入肝、肾二经,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煅用能收敛固涩之功。陶教授常用石决明治疗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若兼有失眠者配伍茯神、首乌藤、柏子仁;用生龙骨、生牡蛎、磁石、珍珠母治疗抽动症,若抽动震颤严重者酌情加僵蚕、全蝎等虫类药。代表方剂如《医学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金匮要略》风引汤等。
例4 刘某,男,40岁。2013-10-18初诊。主诉:双手颤抖2个月余。刻诊:右手不自主震颤,紧张时加重,喝酒后减轻,提笔、端杯时颤抖,双手平举右手震颤明显,头皮起脓包,失眠,舌淡,苔薄黄,脉弦。青霉素过敏史。西医诊断:原发性震颤。中医诊断:颤证,肝风内动证。治则:平肝潜阳,熄风止痉。予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组成:钩藤20 g,天麻15 g,黄芩15 g,栀子9 g,石决明20 g,怀牛膝15 g,杜仲15 g,桑寄生15 g,茯神15 g,僵蚕15 g,全蝎10 g,川芎15 g,牡丹皮10 g,赤芍15 g,珍珠母(打碎先煎)15 g。共8剂制成水丸,每次5 g,每日3次口服。2013-12-27二诊,患者自述服药后震颤减轻,右手偶尔震颤,舌脉同前。陶教授将初诊方改僵蚕为30 g,加生龙骨、生牡蛎各15 g。共8剂制成水丸,每次5 g,每日3次口服。患者服药后来电告知颤证基本消失,未再复发。
按:根据患者震颤之主症,陶教授中医诊断为颤证肝风内动证,治宜平肝潜阳,熄风止痉,予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钩藤、天麻清热平肝,熄风止痉;黄芩、栀子清上焦火热;石决明入肝经,平肝潜阳止痉;怀牛膝导热下泄,引火下行,又能补肝肾;杜仲、桑寄生补肝肾之阴;茯神入心经,可镇静养心安神;僵蚕、全蝎2味虫类药祛风力强,合用能熄风镇静,祛风通络;另加川芎、牡丹皮、赤芍清热活血;珍珠母清肝平肝,安神定惊。全方共奏平肝潜阳、祛风通络、熄风止痉之效。患者服药后颤证减轻,二诊加大僵蚕药量,并加生龙骨、生牡蛎以增强熄风镇静之效,制成水丸善后巩固病情。
5 擅用磁石重镇摄纳以聪耳
5.1 治法诠义 重镇摄纳以聪耳治法即滋阴降火法,即用补阴之法清降虚火,从而使阴阳平和[11]。肾开窍于耳,肾精亏损即出现耳鸣、耳聋的表现[12]。陶教授从滋补肾阴入手,使肾精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通过肝肾不足的基本病机,确立了滋阴补肾以聪耳的具体治法。
5.2 方药介绍 《灵枢·脉度》言:“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这说明了耳主听觉,当属肾,肾气充足则能听觉灵敏[13]。这里的肾气,就是指肾脏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阴阳物质[14],阴阳化成气上行于耳,辅助听觉功能,而且只有肾气平和,听力才会正常。磁石是治疗五官科疾病的要药,陶教授在临床上常用耳聋左慈丸补肾气以治疗耳鸣,方中矿物类药物磁石入心、肝、肾经,有聪耳明目之功,适用于肾虚耳鸣、耳聋。此外,蒲辅周先生用于防治一切内眼疾病的专方九子地黄丸就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磁石等品而成[15],方中磁石重镇摄纳以聪耳明目,枸杞子、决明子等益肾填精,既可滋补肝肾,又可清肝明目,标本兼治。
例5 患者一外国友人,男,36岁。2019-10-28初诊。主诉:耳鸣10余年。刻诊:既往左侧耳鸣较重,现右侧也开始耳鸣,晚上加重,听力近来略受影响,舌质红绛,苔薄黄,脉弦。西医诊断:神经性聋。中医诊断:耳鸣,肾阴不足证。予耳聋左慈丸加减。药物组成:生地黄15 g,熟地黄15 g,山茱萸15 g,山药15 g,牡丹皮10 g,茯苓15 g,泽泻10 g, 煅磁石20 g, 柴胡15 g,黄芩15 g,栀子10 g,车前子(包煎)12 g,石菖蒲15 g。日1剂,予中药颗粒剂开水冲服,共7剂。2019-11-06二诊,自述耳鸣好转,要求继续服药。因患者要回国,为携带方便,陶教授处以中成药耳聋左慈丸、龙胆泻肝丸,按说明服1个月。后患者来电,自述耳鸣已经消失,自此未再服药。
按:根据患者主症耳鸣10余年,近来症状加重,脉弦,中医辨病辨证为耳鸣肝肾不足证。病机为肾水不足,虚火上炎,治宜滋阴清热,予耳聋左慈丸加减。方中生地黄、熟地黄共用是陶教授用药特色,既可清热凉血,又能滋补肝肾之阴;山茱萸、山药可补益肝肾,治疗肝肾不足之耳鸣、耳聋;牡丹皮、茯苓、泽泻清热利水,养肝肾之阴;煅磁石潜阳纳气,聪耳明目;柴胡入肝经,疏肝解郁;又加黄芩、栀子清泻肝胆之热;石菖蒲开窍化痰,可治耳鸣;车前子有明目之功,善清肝热而明目。全方滋阴补肾清热,对于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型耳鸣、耳聋有奇效。
小结陶教授临床用药准确精简,量小效佳,对矿物类和动物类药的应用颇具心得。矿物类和动物类药质地沉重,寒凉趋下,对于肺胃火热、肝胃不和、阴虚肠燥、肝阳上亢及肝肾不足等病证,更能切中病机。
陶教授对矿物类和动物类药的应用,遵循理法方药一以贯之的指导原则。既把握矿物类和动物类药的共性,又熟谙药味的特性,根据治法灵活选择矿物类和动物类药,结合病情,配伍组方加减化裁,善用成方,而每多变化,恪守古制,而不泥形式,精于效量,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