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专业、面向未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成长路径思考

2022-01-0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1期
关键词:研究生工程专业

方 正 郐 丹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1 背景介绍

中国首个原创虚拟学生“华智冰”将入学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开启在清华大学的学习和研究生涯;斯坦福大学发布2025计划,绘制了无年龄限制、无年级划分、无专业选择的大学模式;世界著名未来学家埃德加·沙因提出,从经典学习到超级学习,智能社会需要的知识工具和品质素养刺激着现有教育模式的变革。每一次变革都是对生产劳动力的解放,在生产得到极大提升的同时又提高了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高等教育领域掀起关于学校如何规划学习、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教师如何评价学习的大思考。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寄予厚望、社会高度关注的教育阶段,即奠定着研究生的发展潜能,也蕴含着国家发展进步的潜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必须切实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面向世界科技发展最前沿,研究生才能具备肩负职场、肩负创新、肩负未来的专业胜任力。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成长研究大多围绕对现有教育模式、职业环境和研究生发展状况进行探索,其中专业胜任力是较为热门的研究领域。研究者大多基于研究生的个人能力及行业背景,从个人素质、知识水平、处理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职业环境等多个维度归纳若干个要素,研究对象集中在研究生群体,研究多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或用人单位视角。本文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的纵深思考,在不同的维度上进行了拓展。一是时间维度上,从研究生工作时间的轨迹转向行业发展轨迹;二是空间维度上,从面向现有的职业领域到面向未知的多元未来;二是目标维度上,从研究生出发,但不止于校门和单位门,将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培养放在更宽泛的视角和更多元的环境中进行思考。

2 工程实践活动及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

2.1 “智能化+信息化”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以智能化与信息化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来临。前三次工业革命是人类自己去学习和创新这个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人类和机器一起学习和创新这个世界,大数据技术、无人技术、机器人技术等人工智能元素在这个过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在第四次新工业革命中,中国扮演的不是“无关者”,不是“落后者”,也不是“追赶者”,而是“先行者”的角色,中国将于其它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引领未来。

第四次工业革命必将带来工程实践活动的跨越式发展,行业发展模式、从业人员素质都将发生新变化。未来的产业类型将更加多样、结构更加复杂、升级速度更快,房地产、设计施工等行业将形成一个高度灵活、人性化、数字化的产品生产与服务模式。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不仅重视对本领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还强调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全球视野和领导力等。

2.2 “新工科”工程教育改革实践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发展的趋势下,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变革发展需要。当下工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充分的校企合作、国际意识引领较少等问题,不利于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和竞争力的培养,也增加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本。

教育部于2017年吹响了“新工科”的号角,提出要在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生态、新体系、新标准七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提高工程教育质量。钟登华院士提出: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各高等教育院所更加注重“工程的本质是实践”,更加强调“工程教育是边做边学的科学”,高校工程实践教育必须进行全面创新改革,更新工程实践教育内容,升级工程实践教育设备,加强实践教育师资培养,改革教育实践的方法和形式。充分利用“智能+”方式,将学生从简单获得知识,变为多学科的验证知识,获得体验、经验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和创新思维。

3 立足专业和面向未来的成长路径

3.1 立足专业的学习路径

立足专业的课堂学习、课后考试,已经不足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用人单位对职业能力、社会对行业创新发展的需求,立足专业的学习路径有了更加宽泛的内涵和外延。

立足专业的学习路径第一步是职业规划的三省吾身。具体来说就是回答三个问题。对于专业对应的社会工作岗位是否热爱?自身特质是否适合工作岗位?对做好岗位工作是否有信心?兴趣、匹配度、胜任力是职业规划的关键,也是专业学习状态和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北京大学郑也夫教授说,“伺候好自己的兴趣,比考上名校更重要,缺了兴趣,做专业动力就不够充沛”。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对社会、对自身已经有了较为成熟而清晰的认知,应该科学制定职业规划,并基于职业设计开展专业学习。

立足专业的学习路径第二步是能力规划的三管齐下。研究生是研究与应用并重的复合型人才,肩负着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实践,为人类社会创造使用价值的重任。这一人才定位决定了研究生需要具有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度和系统性,也需要具备宽广的经验性、技巧性知识和技能。需要至少具备三方面的能力。一是包含价值判断、沟通交流、身心调试、信息处理等的综合能力,二是包含数理分析、理论应用、实践操作等的专业能力,三是包含软件设计、系统开发、创新创业等的发展能力。

立足专业的学习路径第三步是角色规划的三思后行。职业规划、能力规划是在已有认知基础上的探索和提炼,旨在丰富研究生的内涵。角色规划则旨在扩充研究生的外延,激发创造力。创造力是专业力的试金石,也是专业力的源泉,创造力的实现需要研究生尝试多种角色,通过丰富的角色带来多元的视角,提高应对不确定性、多元性的能力。研究生应该尝试跳出“学生”这一单一的身份,积极参与各位校园活动、科研活动,通过小组组长、项目负责人、论文作者、专利发明人等不同的角色,增加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2 面向未来的成长目标

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现实和虚拟双重驱动,人和信息快速流动,打破了知识垄断,促进了知识的流动,教育像软件一样不断地进行着冷知识向热知识的升级。未来教育将会如何释放学习者的主体活力?如何培养能适应智能社会的下一代?为每个学生定制“个性化”的成长与学习方案是否可能实现?如何赋能学习者的终身发展?各个国家都在绘制蓝图,教育家也在从不同的视角预测未来教育的全新生命力。面向未来的研究生也终将加入这场生命力的探索之旅。

能力清单才是评估实践潜力的宝贵工具。分工日益精细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将加速专业能力的更迭和可替代性。斯坦福大学认为,“成绩单是一种过时的,追溯性的且元数据贫乏的时间记录。”未来的研究生毕业时,得到的不再是印有一门门课程和学分的成绩单,而是一个个技能清单,不仅关注他们知道什么,而且关注他们能做到什么,关注他们如何运用所学。在快速变化的经济形势和职业类别下,具备通用的技能,能为研究生提供应对各种职业的基础。

学习的意义比学习的专业更加强大。未来学习是基于不确定性的创新学习,基于脑科学的全脑学习,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学习,基于新技术的高阶学习,学习不是复制,而是创造,专业学习不再是广泛的研究领域,而是解决疑难问题的行动。未来学和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说过:“未来人才最需要六大能力,叫作三感三力,分别是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故事力、交响力和共情力。”仅仅了解自己的专业并不能推动专业价值的实现,通过专业造福人类需要有专业的使命和专业的行动。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不断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而不是那一门课,这门课能带来的行动、能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习者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为了学习、为了工作,更重要的是为了实践,为了创造价值,为了推动进步。

4 结语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政府、企业、学者们对工程科技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新创业的热潮蔓延至今。现代工程实践所需要的工程师不仅仅是理论创新方面的研究人员,也不仅仅是实践操作层面的技术人员,更多的是,能够将前沿科学知识作为基础,将技术技能作为手段,将解决重大技术问题作为目标,实现工程创造的复合型人才。美国工程院指出,21世纪的工程师应具备“里昂的聪明才智,摩尔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的科学洞察力,毕加索的创造力,艾特兄弟的果断,比尔·盖茨的领导力,罗斯福的道德心,马丁·路德·金的远见和儿童的好奇心”,这是一条重要而艰巨的成长之路。

高等教育是这场旅途的关键站点。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大家蔡元培先生的弟子蒋梦麟:“吾人其欲追而及之乎,则必养成适当之特才。欲养成适当之特才,非发展个性不为功”。为顺应并助力学生成长成才,高等教育院所正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创新,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为背景,立足现有学科优势与特色,对学科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与重组,探索对接“宽口径”“大土木”综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学科间交流,成为大势所趋。土木类专业人才也在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加主动地投身于新技术发明领域,解决现有技术的提质增效问题,更加主动地拓展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专业知识,在专业与博学的交相辉映中,发展个性,发挥才智。

猜你喜欢

研究生工程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子午工程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