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辐射解剖研究进展及其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意义
2022-01-01孙崇璟
孙崇璟, 徐 瑾, 朱 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上海 200032
视辐射是视觉传导通路的重要部分,将视觉信息从外侧膝状体传递至枕叶视皮质。视辐射在大脑内途经颞叶、顶叶和枕叶,涉及范围广,在很多神经外科手术中都有涉及。然而,目前很多外科医生对这一解剖结构认识不足,在术中缺乏对其保护的意识与方法。
1 解剖行径
视辐射是视觉传导通路的重要部分,自外侧膝状体发出,止于枕叶视觉皮质[1],可分为前束、中束和后束三部分[1-3]。前束自外侧膝状体,在侧脑室颞角顶向前、外侧延伸,然后向后急转形成Meyer袢(Meyer’s loop),走行于侧脑室颞角、房部和枕角外侧壁,并跨过房部和枕角的底部向内侧,到达距状沟以下的视皮质,负责传递对侧上方1/4视野的视觉信息[4];中束向外侧跨过侧脑室颞角顶,向后走行于侧脑室颞角、房部和枕角的外侧壁,到达枕极,传递黄斑区的视觉信息,在三束中体积最大[5];后束自外侧膝状体直接向后走行,经过侧脑室三角部的外上方直接到达距状沟以上的视皮质,传递对侧下方1/4视野的视觉信息[2]。
2 视辐射损伤的常见原因
视辐射损伤造成的视野缺损,常出现在神经外科疾病和手术并发症中[6-7]。所有涉及视辐射行径的创伤性颅脑损伤,包括顶枕部硬膜外血肿、颞顶枕部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等,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同向偏盲[8-9],新的影像学方法也用于揭示这一过程中视辐射的变化[10-11]。有研究[12]报道颞叶动静脉畸形的手术病例,记录了相关出血造成的视野缺损,以及这些视野缺损的恢复情况。侧脑室房部占位亦可累及视辐射、造成视野缺损,经过颞叶上部、顶叶下部进行手术切除,也可以并发不同程度的视野缺损[2]。作为手术并发症,视辐射损伤最常见于癫痫前颞叶切除术后[13-14]。
3 视辐射的解剖研究
视辐射的解剖研究,主要通过两大类研究方法完成。一类是针对尸体标本的解剖学研究,另一类是针对活体受试者的影像学研究。其中,纤维束剥离技术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对视辐射解剖研究最为适用。
3.1 一般影像解剖研究 在对颞叶手术切除范围和术后对视野缺损情况的研究中[15],神经外科医生对视辐射的解剖有了最初的认识。Barton等[16]将术后MRI用于切除范围的测量发现,视野缺损的程度与颞叶切除的范围显著相关。Burgel等[17]的视辐射解剖研究,则运用了白质纤维染色、断层解剖、MRI、3D图像重建等技术。Kier等[18]发现Meyer袢前方并没有到达颞角的尖端,这与Barton等[16]的结论相矛盾。Schur的团队[19]则基于特殊的MRI T1扫描数据,对视辐射的纤维束进行了满意的重建。
3.2 纤维束剥离解剖研究 纤维束剥离技术在解剖学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17世纪。这一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视辐射的解剖研究中[20]。
3.2.1 解剖研究进展 有研究[4]分析视辐射与侧脑室颞角、颞叶表面结构的相对位置关系发现,侧脑室颞角的外侧壁、顶部、尖部的外侧部分均为视辐射所覆盖,特定区域的颞角底则没有视辐射纤维。Rubino等[3]发现,视辐射纤维与侧脑室颞角顶之间仅仅有一层毯纤维隔开。Mahaney等[2]则发现,侧脑室房部的内侧壁没有视辐射纤维覆盖。Parraga等[21]也研究视辐射与侧脑室的关系发现,前后方向上,Meyer袢的最前端始终在颞角尖端以前;上下方向上,视辐射在颞上回、颞中回的深部,向下不超过颞下沟。Atar等[22]则将3.0T MRI与纤维束剥离技术结合起来,显示向枕叶走行的视辐射的解剖。
3.2.2 优势与不足 纤维束剥离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视辐射解剖的认识,但这项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1)只能在尸体标本中进行;(2)无法将交叉、伴行的纤维束与视辐射分离;(3)在剥离出一组纤维束往往意味着破坏了邻近结构;(4)标本处理过程中的冰冻和融解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标本变形[23-28]。
3.3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研究
3.3.1 成像原理 常见的MRI成像技术呈现出的白质,往往是是无法分辨、同质性的白质组织团,难以使某个具体的纤维束显像。弥散MRI的原理,基于轴突中不同方向上,水分子弥散运动的活跃程度不同。DTI是弥散MRI中的一种,以DTI数据和现有的解剖学知识为基础进行纤维束成像,从而将混为一体的白质结构显示成行径清晰的纤维束[29-30]。
3.3.2 解剖研究进展 Nilsson等[31]对前颞叶切除患者和正常人进行了Meyer袢的纤维束成像研究发现,Meyer袢前缘位于颞极后方34~51 mm(平均44 mm),向前未到达侧脑室颞角最前方,并具有相当程度的个体差异。研究人员探究了钩束、前联合、枕额下束、丘脑下脚和视辐射的空间关系,定义了“岛叶后点”(Heschl颞横回与下环岛沟交界线的最前端)这一解剖标志,将其作为视辐射的后界。Wu的团队[32]将重建的视辐射纤维与T1图像重建的立体脑模型进行融合,发现视辐射走行于颞上回、颞中回和颞上沟深面,与下纵束、顶/枕/颞桥束关系密切。
3.3.3 成像与重建方法进展 Kuhnt等[23]发现,应用高角分辨率弥散成像(high angular resolution diffusion imaging)数据对胶质瘤患者的视辐射进行重建的效果,优于传统DTI数据,但需要更长的扫描时间。Lim等[33]研究则发现,采用约束球面反褶积(constrained spherical deconvolution,CSD)技术进行纤维束成像,在缩短运算时间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更好的重建效果。Chamberland的团队[34]通过引入一种新的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机制,使更多的Meyer袢纤维得以显示,缩短了所能重建出的Meyer袢最前端与颞极的距离。
3.3.4 优势与不足 纤维束成像的优势在于能够在活体、针对患者的视辐射解剖进行无创的、个体化的评价[25],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此技术变得更加自动化[23]。但是,纤维束成像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弥散磁共振扫描时间一般偏长,在此过程中,患者移动、磁涡流、信号噪音等因素都可能给数据的准确性带来影响[25]。(2)数据处理的方法可能存在注册误差和算法局限,有时重建效果与实际解剖不符[32]。(3)纤维束成像的“分辨率”存在局限,其体素(最小成像单位)的大小,比构成神经束的轴突直径,存在数量级的差距[16]。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方法呈现出的是“大体结构”,而不是“显微结构”,与实际解剖的效果尚无法比较[22]。对于相互混合、交叉、吻合的纤维束,造成同一体素内走行多个方向的纤维束[4],或者对于比体素还要细的纤维束[35],纤维束成像难以进行满意的处理。(4)纤维束重建选择ROI时,依赖重建者的主观判断,从而使重建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4 视辐射解剖研究的手术意义
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保护视辐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根据对自身解剖与毗邻关系的理解,选择甚至设计最佳的手术策略。
4.1 占位性疾病手术中的视辐射保护 侧脑室房部与视辐射的密切关系,一系列手术入路,包括经顶上小叶入路、远端外侧裂入路、经颞下沟以下的皮质入路、经纵裂入路等,被开发出来避免相关手术中的视辐射损伤[28,36-37]。Faust等[38]总结了经手术治疗的130例颞叶肿瘤病例,结合术前DTI成像和术后视野缺损情况,分别给出切除颞叶外侧、颞极、颞叶内侧、颞叶中央和梭状回等部位病变,为了保护视辐射应选择的最佳入路。
4.2 癫痫前颞叶切除术中的视辐射保护
4.2.1 安全切除范围 视辐射前束,即Meyer袢,在颞叶所能达到的范围,在视辐射解剖研究中最受关注。因为这直接关系到颞叶手术中可以“安全切除”的范围。现在一般认为,Meyer袢最前端与颞极的距离在30~40 mm,其位置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24]。最常用的2种研究方法都存在其局限性。纤维束剥离研究:因为难以分辨视辐射与邻近纤维束,得出的视辐射范围往往偏大、位置往往偏前。纤维束成像研究:因无法保证所有Meyer袢纤维的成像效果,得出的范围往往偏小、位置往往偏后[29]。因此,目前关于视辐射的范围与最前端的位置、Meyer袢最前端与颞极和侧脑室下角的位置关系,都还存在争议[1,24]。
4.2.2 手术入路选择 前颞叶切除可以选择的手术入路,包括经外侧裂入路、经外侧皮质入路和颞下入路[3]。(1)经外侧裂入路由Yasargil[1]最先应用,可很好地避免视辐射损伤引起的视野缺损,同时可以避免颞叶皮质及引流静脉损伤[4]。Choi等[39]通过解剖研究,提出一个由外侧裂进入侧脑室下角的安全三角区。然而,Yeni等[40]则报道了与之相矛盾的手术结果,同样的手术入路造成了高达36.6%的视野缺损。(2)在外侧经皮质入路中,为了避开视辐射纤维,可选择切开颞下沟以下的颞叶皮质[3]。(3)经颞下入路、由颞叶底面切开进入,可能同样可以避免视辐射的损伤,因为有学者认为侧脑室下角的底面没有视辐射纤维的通过[3]。
5 预防视辐射损伤的技术方法
可预测、预防视辐射损伤的技术方法包括视觉诱发电位、神经导航、DTI纤维束成像等[41-43]。
5.1 影像学方法 Yogarajah等[29]通过对健康对照者和前颞叶切除病例进行纤维束成像研究,发现通过测量切除范围和视辐射前缘的位置,可以很大程度上预测野缺损的发生和严重程度。Winston等[25,33]比较了视辐射纤维术成像的不同方法,并将纤维束成像的结果与术后T1序列的MRI影像融合比较,发现视辐射最前端和颞叶切缘之间的距离与视野缺损程度显著相关。同一团队在后续研究中同时应用了术中核磁共振[44],并报道了一组通过术前的纤维束成像评估手术收益和风险、把握手术指征、选择手术入路的病例[45]。
5.2 多模态神经导航 Kamada等[33,35]将视觉诱发电位和DTI纤维成像导航结合起来,监测后视路旁病变切除术中的视路功能,可较好地预测术后视野缺损,并一定程度上在术中为外科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Chen等[15]进行了术前和术中的磁共振扫描和纤维束成像,除对术后视野缺损的情况与纤维束成像结果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还着重对导航的术中漂移进行统计。Thudium等[25]报道一组通过颞下入路和经颞叶皮质入路手术治疗的颞叶癫痫病例,将包括Meyer袢在内的重要结构重建后直接显示在显微镜视野中,为外科医生提供“直视下的导航”。近年来,又有一系列研究[22,34,42,46-49]表明,术前或术中的DTI纤维重建技术,能够满意地预测由视辐射损伤引起的术后视野缺损,并能有效预防视辐射损伤的发生。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神经外科对视辐射这一结构的认识和保护都相对欠缺。一方面,其损伤带来的视野缺损,尤其是轻度的视野缺损并不易被发现。另一方面,白质结构相互交叉、伴行,难以辨认,加之可能存在的病理性移位和个体差异,使外科医生在术中难以判定视辐射的位置和行径。视辐射的解剖研究,尤其是纤维束剥离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的进一步发展,让人们对视辐射这一结构的认识大大加深。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