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多元视觉探析古楼建筑消防安全

2022-01-01张烛煌

中华建设 2022年3期
关键词:消防火灾建筑

张烛煌

古楼建筑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佐证,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其消防安全备受关注。依托人防、技防手段,发挥智慧消防的效能,保护古楼建筑不受灾害的侵袭,不但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而且也需要社会多方努力。当前,消防救援队伍把“高低大化、老幼古标”的火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作为一项研究的重要课题,从而提升全社会公共消防安全治理水平。

一、古楼建筑存在的隐患

1.耐火等级较低。古楼主体和周围建筑一般采用砖木或纯木结构。由于木材长期自然干燥,构筑体脆弱老化,燃点较低,具备良好的燃烧和传播火焰的条件。对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古楼构筑物耐火等级一般为四级。特别是建筑物的梁、柱、椽等架构表面积大,高低错落,疏密相间,空气流通较好,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形成立体蔓延态势,难以控制与扑救。同时,主体建筑一般形体高大,许多殿堂净高达10米以上,消防水枪的充实水柱难以满足扑救需求。加之,建筑功能复杂,楼层布线点多面广,部分电气装置使用频率高,厅内悬放经幡、绸缎、彩绘、香烛等易燃可燃物较多,火灾负荷大。因此,建筑物宏伟、庄重、壮观的背后却暗藏着安全隐患,极易诱发火灾。

2.防火间距不够。以前为保持古楼建筑的统一性,古楼四周多采取三房一照壁或四合院的模式与之匹配,楼栋之间相互贯通,没有设置专门的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且楼外有院,院外有城,首尾相连,布局紧凑,密度较大,形成封闭的建筑组群,无专用的防火间距和分隔措施。另外,国内古楼建筑的商业开发有共同的特点:土地资源十分昂贵,各商圈把能利用的空间都利用起来,这也是造成古楼四周房屋密集的又一原因。因此,楼宇建(构)筑物之间没有保持适应火灾扑救、人员安全疏散和降低火灾时热辐射的必要间距和空间,这种布局方式潜藏着各种安全风险。以宁波天一阁、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毗邻建筑多达几十栋,一旦发生火灾,受热辐射、热对流和飞火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火烧连营。

3.道路交通不畅。由于受古代堪舆术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古楼建筑多依山傍水而建,楼宇四周有山有湖,错落有致,道路多为栈道和坡度路,纵深距离长,路面狭窄,功能不全,进出口通行的宽度不符合现行消防安全要求,没有留足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房屋之间相互毗邻,影响交通运行,满足不了消防车辆的转弯半径,应急车辆很难正常通行。另外,部分古楼建筑远离城镇,地处深山峡谷,救援车辆难以抵达,一旦发生火灾,因救援条件有限,远水难救近火,小火往往酿成大灾。以昆明大观楼和金殿为例,大观楼三面环水,背靠山麓,仅有一条步行道横穿;而金殿深处鸣凤山麓2235米,四周群山环抱,小径穿林而过,沿阶而上,距市区7公里,交通极为不便。

4.设施安装不便。古楼建筑的发展有一个历史沿革,以往人们在建造古楼时防范风险的意识还不强,也没有条件安装防火设施、配备灭火救援装备和防雷避雷设备等加以预防和保护。按照《文物建筑消防设施设置规范》的规定,木质建筑应开辟环形消防车道和配备一定数量的消火栓、消防水池,设置干粉灭火机、泡沫灭火机,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防烟排烟系统等。参照现行建筑防火规范要求,应对古楼建筑物进行改造升级,提高耐火等级和安全系数,但消防设施的施工安装会给文物古建筑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不能过度修缮和开发。例如设置防火卷帘、防火墙和防排烟系统会损坏文物建筑的架构;开辟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消防车道受地点制约;增设自动喷淋系统、报警系统和消火栓系统受空间影响。因此,许多消防设施设备安装增设受地域和布局等因素的限制而被搁置,先天留下消防安全隐患。不容回避,目前古楼建筑内配备的灭火器材和消防设施,由于对其的日常检查、维护与保养不到位,部分设施形同虚设。另外,木材阻燃剂、注氮控氧防火系统、中压单流体细水雾技术和 Pyro Gen 灭火技术等适用于木结构的新技术、新产品,必须考虑构筑物的客观实际,对症下药,切忌强搬硬套,破坏原有结构的完整性或外观形象。

5.人员流动量大。古楼建筑多为名胜景点,节假日人员密集。据介绍,一般情况下,按照景区园区接待游客量不得超过核定承载量的30%。如果人员大量涌入,超出承载量,楼内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势必被占用,极易发生群死群伤事件,加之,个别游客存在乱扔烟头、火柴、打火机等不良习惯,这也增加了火灾发生的几率。以黄鹤楼景区为例,日承载量为2万人次,而节假日进入景区人数达3万人次,远超荷载人数,故其被迫采取现场疏导人员,分时间隔入场等措施,避免造成人员拥堵。另外,古楼建筑内人员存在随意给电动车充电、动火用电、遮挡占用消防设施等违规行为也不容忽视,其折射出消防安全意识淡薄,难以掩盖快速商业开发背后的隐忧。

二、古楼建筑失火的危害

1.火灾造成损失大。古楼建筑是人类的财富,它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把历史现象呈现出来,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实用价值。而我国的古楼建筑多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建筑技艺的典型代表,如故宫、天坛、布达拉宫、应县木塔等,其中,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因而做好古楼消防安全工作意义非同寻常。由于古楼建筑年岁久远,砖木纯木结构较多,公共设施老旧,消防基础设备相对薄弱,防范难度大,加之一些古楼建筑的管理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尚未落实到位,执法监管不精准等,各类隐患普遍存在,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发生古楼建筑火灾事故,许多建筑瑰宝遭此劫难,令人触目惊心。例如2019年4月16日下午,具有852年历史的法国巴黎圣母院失火,大火将标志性的尖塔烧断,坍塌倒下。

2.电气火灾占比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行业的不断开发,大量的电气设备和电线电路引入古楼建筑内部使用,设计不合理,安装不规范,设备故障老化,超载负荷运转,与易燃物未保持安全距离,手机、电气、电动车随意充电等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增加了古楼建筑发生电气火灾的概率。据统计,2019年,全国各地发生火灾23.3万起,电气火灾占比52%。其中,文物建筑类发生火灾21起,在19起查明原因的火灾中,8起是由电气故障引起,电气线路故障又是引起灾害的主要元凶之一,占比为42%。例如2003年1月19日武当山遇真宫火灾,2017年5月31日四川遂宁高峰山古建筑群火灾都由电气原因引起。为此,预防电气火灾对古楼建筑消防安全尤显重要。同时,用火不当和人为火灾也是古楼建筑遭遇火灾烧毁的又一原因。另外,修缮施工和雷击起火也不容忽视。

3.产生风险原因多。辩证地看,庞大的古楼资源,既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同时也给消防工作带来挑战。由于古楼受到自身布局、材质结构、地势环境和利用开发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其风险隐患较为严重,存在预防难、防治难、控制难和管理难的现象。分析古楼火灾案例表明,火灾原因主要归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电气因素、环境因素四类,本文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古楼建筑火灾的危险性,其中“先天因素”包括古楼建筑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危险性、建筑结构形式的危险性、材料材质引起的危险性、平面布局固有的危险性和雷电雷击袭击的危险性,后天因素主要包括古楼建筑的使用不当和管理不善的危险性。为此,按照古楼建筑的主要特点和火灾风险,识别潜在的火灾危险源,确定火灾造成的事故后果,危害程度及波及范围,以及再生、衍生的风险;根据火灾事故的危害范围和影响程度,对古楼进行危险等级划分,进行科学评估;分析研判工作中存在的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破解防范工作中的难题,对提高古楼火灾事故的防控能力,督促管理单位全面落实防控主体责任,具有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

三、古楼建筑面临的机遇

1.建章立制固根本。面对严峻的古楼火灾形势,各地党委政府和消防救援队伍高度重视。中央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十项规定》《古城镇古村寨火灾防控技术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及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文物建筑电气防火导则(试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对古楼建筑消防安全进行规范和约束,明确古楼建筑建设、设计、施工、工程监理以及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和需具备的技术标准,为古楼建筑消防安全架起了“四梁八柱”。结合形势任务,各地区全面启动承诺制管理、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等监管模式,用清单式、项目化推动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履职尽责,在社会单位大力推行隐患自知、自查、自改,进一步强化各方主体责任,督促管理单位全面落实防控主体责任,不断推进消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另外,从目前来看,我国火灾形势总体平稳,古楼建筑消防工作是可防可控的,火灾发生频次呈现逐年下降的良好态势。根据全国火灾形势报告,2020年1~10月份,全国共接报火灾19.6起,比去年下降了7.3%。

2.整治行动齐护航。基于火灾多发的实际,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重要论述,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2020年4月,国务院安委会印发《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主要聚焦在风险高、隐患多、事故易发多发的行业领域,组织开展安全整治,为进一步推动古楼建筑建立公共安全隐患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提供政策支持和行动指南。目前,各地区结合本行业、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把握消防安全规律,科学研判形势,紧盯细节,查缺补漏,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深刻汲取事故教训,主动排查整改隐患,坚决防止形成区域性问题、系统性风险,遏制古楼火灾事故的发生,再次把古楼建筑消防安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工作责任制,带入大众视野。

3.智慧消防作保障。与此同时,2020年,国务院安委会提出,加快智慧消防建设,2021年要在地州建成消防物联网系统,2022底要分级建成城市消防大数据中心,全面加强智慧消防安全防护体系建设,赋能消防安全,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通俗地讲,智慧消防是集成高科技智能终端、感知设备,由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预警以及科学指挥组成的一个系统,通过物联网的传感技术和高速通讯技术实现适时、动态、互动融合的数据采集、传递和处理,及时发现火灾隐患,连续跟踪安全风险,对风险隐患进行分析,化被动的发现险情为主动的监视预警,一旦检测到险情与异常情况,第一时间进行预测预警,将险情控制在萌芽状态,这对推进消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各地积极推行“大数据+消防”智慧消防模式,逐步建成涵盖监管任务推送统计、线上监管隐患督办、消防设施全程监控、网络宣传精准培训、法律法规线上查询等功能的消防物联网远程监控系统,实现用“数据治理”提升火灾防控系统化水平。

四、古楼建筑防火的对策

1.突出源头治理。坚持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关口前移,有效化解安全风险。一方面,各古楼文物单位应在当地政府的组织领导下,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把古楼消防安全纳入综合治理范畴,结合保护对象的特殊性,进行安全评估分析、研判和论证,出台相关法规文件,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和利用意见,把古楼建筑消防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进入政府工作考核,建立多部门消防工作协调机制,正确处理古楼建筑保护与利用、开发与安全的关系,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另一方面,根据古楼建筑自身特点和消防安全现状,科学编制消防专项规划,结合保护原貌、科学合理、人防技防并重的原则,将建筑消防规划、修缮改造与运用现代技术有机融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规划,真正把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内容一并规划、同步实施,在街道布局、房屋构建、人员流动等方面实行严格的防火规范和标准,从防火改造设计、消防安全管理和消防规划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构建一套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古楼建筑消防安全体系,达到既保留固有历史风貌和充分利用商业价值,又提高自身消防安全水平的目的。

2.强化综合管控。为推动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和政府部门监管责任的落实,按照“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协同高效、责任可塑”的要求,群防群治,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首先,古楼文物管理和使用单位依托内部责任组织架构体系,组建消防安全管理领导机构,分级别、分岗位定岗定责,健全规章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制定古楼建筑用火、用电、用油、用气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熟练掌握“四个能力”,做单位消防安全明白人。其次,定期开展消防安全会商和工作调度,组织进行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和自检自查,以最高设防等级、最严管控标准进行监管,做到应检尽检,不落一处,不漏一项,确保古楼建筑消防公共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到位,始终保持完好状态,筑牢安全管控防线。再次,依据《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要求,充分利用市政供水管网,按其保护半径、流量和数量,设置室内外消防栓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无市政管网的应修建通向水源地的消防车通道和可靠的取水设施、消防水塔与水池等,蓄水量应保证灭火持续时间不少于3小时;增设灭火效率高、灭火剂用量和水渍损失小的灭火救援器材,如高压脉冲水枪、高倍数泡沫灭火系统等,适当配置推车式灭火器和移动式细水雾灭火装置,灭火器宜选用水剂和ABC类干粉灭火器组合,保障灭火剂准备充足,确保有备无患。另外,结合建筑架构的实际,应因地制宜设置防火分区、开辟消防安全通道、标划消防车专用道,保持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畅通,火灾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拆迁危及古楼安全的各类危险源和毗邻建筑的易燃棚屋、简易房与临时建筑,留足防火间距,打通消防通道。此外,采取多种形式,深入进行古楼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宣传普及防灭火和逃生自救常识,提高公众的消防安全意识,积极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

3.开展应急准备。根据古楼建筑的特点和周边环境,建强消防救援和安保力量,全力做好应急救援工作。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灭火作战和应急疏散预案,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配置必需的救援装备和灭火器材,组织单位管理人员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与当地消防救援队伍进行业务对接,定期进行业务技能训练,适时开展消防演练,具备处置初起火灾和引导人员疏散的能力。二是负责古楼文物保护单位的专职消防队,应掌握古楼建筑基本情况,如各层使用功能,安全出口位置和防烟防火分区划分等;会处置一般的消防设施故障,熟知火灾报警系统、探测器和控制盘等自动安全设施的工作规程;了解灭火器材、消防设施和消防安全标志的配置要求,知道自动消防设施相关控制柜、阀组等设置地点和工作原理,会排除简单的事故故障;特别是消防监测中心、人员密集位置、配电房等重点区域的火灾风险和处置措施要了然于心,组织对消防设施进行检测,并与当地消防救援队伍实行联动联勤体系,前置力量,始终处于应急状态,提高各级人员识别风险、紧急避险和化解危险的能力。三是不具备设置专职队的古楼单位应组建微型消防站,工作人员应具备“三知四会”能力,在人员配备、车辆装备、救援器材的配置等方面,应满足扑救本单位火灾的需求。四是进一步健全应急值守机制,实行24小时轮流驻勤,按岗位分工编排值班,组织各岗位有序交接,在营业期间至少每2个小时进行巡查一次,闭店后要对古楼建筑现场清查,并开展夜间防火巡查,确保快速响应,有效处置,全面提高火灾防控能力。

4.运用科学技术。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等管理模式与古楼建筑安全管理融合创新,以数据+协同+体系化等手段创建安全管理和风险防控模式,切实发挥技防功能。经过实践对比,在古楼建筑内安装无线探测预警设施、设置无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装置和电子监控系统是比较好的技防手段。在智慧终端方面,从物联网芯片、传感器、通信基站到云端平台,实现对古楼建筑场所进行可视化、可移动的安全监控,及时感知安全风险,防患于未然。同时,在不破坏原有格局的情况下,适当设置防火墙、防火门进行防火分隔,安装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或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系统。依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安装适宜古楼建筑的防雷、避雷设施,并组织专业人员对设施进行专门检查维护,保证其性能完好有效。对可燃构件进行阻燃处理,对建筑柱、梁、枋等木制构件应在保持原状的前提下,涂刷透明的防火涂料进行处理,以减低木材表面的燃烧性能和火灾载荷。针对电气火灾多发的实际,严格执行电气安全技术规程,电气线路宜采用铜芯绝缘导线,采用阻燃PVC穿管保护或套金属管敷设,不得直接敷设在可燃构件上,楼内安装照明灯具等用电设备应与可燃物保持安全距离,采取隔热散热等防火保护措施。从目前来看,各地区预防电气火灾比较成熟的做法,在电气设备上加装智能传感器、测量热解粒子式电气火灾监探器、无线感烟火灾探测器、故障电弧等,对电器工作电流、线路温度等适时预警预测。配线的主线路宜用地下电缆输入,配线方式以一座楼宇为一个单独的分支回路,独立设置控制开关,安装熔断器为过载防护,配线用防火阻燃型的线缆,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科学预防电气火灾的发生。同时,古楼建筑场所的装饰材料宜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对木质构件、楹联、装饰物、宣传牌等装饰物进行阻燃处理,或用难燃材料进行替换,改善耐火性能和等级。另外,在古楼景区出入口设置安检系统,加强对游客和观众携带物品的检查,并根据景点人员荷载,及时发出预警提示,进行错时分流和限量人员进入,严防群体事件的发生。

5.发挥文化功能。消防安全治理需要靠机制、技术、管理保障外,还要靠文化支撑。通过古楼智慧建设、安全文化教育基地等关键技术和系统,创新理论研究与应用,实现古楼基础单元安全风险的快速感知和早期预警,将“安全文化+”理念渗透于古建筑的各领域,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有机融合,用世遗文化、建筑美学、文化创意、科学研究、休闲旅游等构建古楼建筑全产业链,并应用3S技术、信息化等高新科技手段,建立文化遗产监测、信息收集、数据处理的预防性保护管理系统,着力挖掘古楼文化内涵,光大古楼文化,致力打造中华古楼文化品牌。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最先进文化技术,建立智能化的火灾报警系统、电气火灾监控装置、紧急呼叫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装备设施,对古楼古建筑进行实时监测,在隐患形成或萌芽阶段及时获取数据信息,防患于未然,并通过监测积累理论数据,建立古楼文物建筑安全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古楼文物建筑长期保护的研究和实施提供文化支撑,不断提升古楼文物建筑的安全治理能力。

总之,古楼建筑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不仅生动叙述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其不可再生的根本属性,要求我们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担当的态度,积极探索古楼建筑切实、合理及有效的防护举措,着力构建古楼建筑消防安全工作新机制、新方法,进一步做好古楼建筑消防治理工作,使悠久神奇的中华古楼文物建筑以其独特的魅力,焕发出更加绚烂多彩的光芒。

猜你喜欢

消防火灾建筑
《消防界》征稿启事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全国消防日11月9日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漫画说消防
消防也幽默
掌握火灾逃生知识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离奇的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