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跟后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对话模式探究
2022-01-01沈群
沈 群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党委办公室,浙江 宁波 31533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对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个性特征考虑不足,难以走入学生的内心深处,难以撼动学生动机和行为改变,导致个体教育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1]。
一、“先跟后带”个体对话模式提出背景
(一)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呼唤与教师面对面的个体对话
新媒体环境下,随着线上传送信息的便捷,师生面对面对话的机会大幅度减少[2]。然而,无论是特殊困难学生,还是普通学生,其实都需要与教师的面对面个体对话[3]。
高校“五困生”,尤其需要个体对话这一来自教师的“特别的爱”。以违纪学生为例,高校传统的违纪学生教育转化路径是“发现问题—调查核实—处分—处理结果送达—校内通报—教育—期待学生改变”,一些学校甚至把惩处作为管理违纪学生的终极手段,用管理和惩处替代教育,简单地认为处分能让涉事学生觉醒、使其他学生警醒,干脆把教育环节都省略了[4]。据笔者的调研,总体而言这一模式对于转变学生的收效不甚理想。虽然吃一堑,长一智,尽管惩处对一些学生确实有效果,但是一些学生因为人格、习惯、价值观等因素,如果没有被教师等智者“点醒”,就看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就难以改进和成长[5];一些学生会因为被罚而指责自己,比如“我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我真笨”“我自己把自己毁了”等,导致他们更加无力做更好的自己;一些学生被惩处后会运用指责他人的心理武器来保护自己,他们会指责学校“制度这样设置本身就不合理”“违纪的又不只我一人,我的运气不好被抓,这样对我不公平”等,进而与学校对着干。学生违纪行为很不可爱,但是他们这个时候迫切需要教师个体对话有效引导的“特别的爱”。
普通大学生也非常渴望面对面的名师指路。有调研显示,新媒体环境下约有40%的大学生因为不喜欢在读专业、对专业相关行业不了解、情感纠葛、人际关系困扰等问题感到人生迷茫,迫切需要名师指路。而在人际沟通的有效性中,文字仅占7%,声音占38%,而身体动作及表情占55%[2],因此个体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方式一定是面对面的、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也就是所谓的“个体对话”模式。
(二)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呼唤高效的师生个体对话模式
当前,高校一线思政工作者及其他教师迫切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对话”模式的创新。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至今不少学校的师生“个体对话”主要模式仍然是以下四种[5]:
一是“说教式”,典型用词是“你本来可以……”“你应该……”。学生其实明白道理,她找教师也许只为了倾诉或希望教师重视而已,一句“你应该”的说教可能堵死了学生的心门。
二是“批评式”,典型用词是“你这是……行为”“你这是……思想”。因为教师一开始就给予负面的道德评判,学生就会立即把教师“屏蔽”。
三是“质问式”,典型用词是“你为什么……”“你怎么可以……”“你难道不知道……”。被处分的学生,也许已经极其懊悔、非常恐惧。教师用第二人称“你”作为交流开头的提问,加以一点点不满和蔑视的情绪,整句话就变成了质问,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在情感上彻底“拉黑”教师。
四是“命令式”,典型用词是“你不懂……,听我的”“你必须这样……”。如果教师眼里只有刚性制度,没有管理温度,有意无意地流露出贬低学生抬高自己的意思,敏感的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尊心受挫,进而会封闭自己的思想。
以上几种对话模式的共同特征是“三无”:一是无理解。教师眼里只有学生“应该做的”的“道理”,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体恤和思考他(她)这样想、那样做的“理由”,学生就难以感到教师的爱,师生对话就会 “无解”。二是无尊重。良好的沟通关系,应是彼此尊重彼此平等的,当教师在对话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自己高高在上、眼光俯视、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时候,就把学生的沟通意愿给堵住了,学生会认为教师给予的和自己需要的不在一个频道上,就会放弃找你聊心事的念头。三是无共情。很多时候学生找教师倾诉,只是从感性上、情绪上需要一个排解和安慰、一次陪伴和倾听[6]。很多时候,当情绪问题解决了,一半问题也就解决了。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这一心理,一味站在理性的角度对学生指指点点,他(她)也就难以感觉到教师给予的温暖,对话也就可能终止。
笔者认为,如果能够构建一种能够快速走入学生内心深处,快速发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动机,快速引导学生积极转变的“个体对话”模式[7],将会有效提高个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先跟后带”个体对话模式的内涵
(一)“先跟后带”对话模式的理论基础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某一层需求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求才会出现;在多种需求未获得满足时,首先满足个体的迫切需求,该需求满足后,后面的需求才能显示出积极的激励作用[6]。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求,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求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而且任何一种需求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求的产生而消失。
2.“先跟后带”技术理论:“先跟后带”基本原理是人在潜意识当中,自己只认可自己,与他人是相对立的,无论是在外显的表现形式上,还是在内心深处的思想观念里,没有人愿意被别人控制、被别人左右,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被组织和他人肯定、认可甚至赞美。“先跟”目的就是用积极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用接受和肯定对方某些观点或态度的方法,使对方感觉到自己被理解和尊重,使对方在潜意识里接受、在情感上认同,再用“后带”来引导对方看见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促使对方树立引导者希望的信念、做引导者希望的事情。
3.“行为改变的六阶段变化模型”理论:行为变化经过六个阶段:一是“前意向”阶段。个体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存在问题,需要有一个关心你的人或专业人士来帮你发现问题,向你解释你的行为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或危险性。二是意向阶段。个体意识到了存在的问题,也明白改变可能带来的好处,打算在未来6 个月内行动,但同时意识到改变会有困难障碍。三是准备阶段。个体已下定决心改变,且打算在未来1 个月内改变自己的行为。四是行动阶段。个体在持续的6个月内,行为逐步有所改变。五是保持巩固阶段。新的行为已持续6 个月以上。六是复发阶段。人的行为随时随地都有返回至原先状态的可能,一旦复发就应该评价复发原因,重新评估改变的动机和障碍,提前采取更强的干预措施。该理论模型的核心观点是: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评估自己的状态和阶段,然后一步步地推进。而这一过程中,他人的帮助可能很重要。
(二)“先跟后带”对话模式的工作目标
围绕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按照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在学校实施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运用“先跟后带”个体对话等面对面沟通技巧,逐步引导学生愿意跟教师打招呼、说事情、谈想法、说感受、直至敞开心扉。通过正确的引导,努力使“五困生”改变价值信念、改变固有身份定式,进而改良思想、调整行为,直至走出困境、跨入合格行列[7];引导其他普通学生跳出对自己潜意识的心理禁锢,树立更高更远的人生目标,挖掘自身潜能,取得更大进步。
(三)“先跟后带”对话模式的具体方法
1.“先跟后带”个体对话模式内涵。这是一种个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于“沟通的第一原则是尊重”的心理学基本原理,将NLP“先跟后带”技术嫁接到个体对话中,先通过不否定、不批评、不对抗地接纳学生部分或全部观点或态度,满足学生被尊重和理解的需求,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接纳教师的“先跟”,再通过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带他(她)走出原本的思维框架,产生正确心理动机的“后带”,引导学生逐步改变自身的思想乃至行为。
2.怎样“先跟”。人在潜意识中与他人是相对抗的,没有人愿意被别人控制,所以亲和力是师生沟通的先决条件。而亲和力源于共同点,所以“先跟”就是有意识地制造师生共同点,建立师生亲和关系,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接纳教师。“先跟”的策略是坚持“无条件地接纳学生个体,有条件地接纳学生行为”,看到并点赞其值得肯定的地方,满足学生被尊重和理解的需求,从而走进对方心里,对教师产生认同和信任,进而打开话匣子。“先跟”有六种不同的方法。在“先跟”的过程中,教师一般是通过表达对学生的感同身受来实现的:
一是表示赞同。“我同意你的想法或做法”,这是最简单和最基础的“先跟”。
二是部分重复学生的讲话内容。适当重复,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关注你、倾听你,在用心“看见”你。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完全重复,因为那样可能引发学生的不安全感,使学生感到紧张或虚假。
三是跟情绪与感受。这是教师对学生的感同身受,是教师对学生心情的理解。在具体的谈话过程中,教师只要谈与学生同样感受的喜怒哀惧即可。
四是跟看问题的角度。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懂学生,看到他(她)自身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归属需要、尊重需要或自我实现需要并予以肯定。学生深层次的需求一般是正确的,往往由于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显性行为就发生了错误。教师需要通过耐心倾听和适当提问,快速读懂学生行为背后的正确需求,思考满足学生正确需求后面的正确行为建议,为“后带”做好准备。
五是跟正面动机。站在学生的角度,觉察对学生本人来说“不错的正面动机”,予以肯定。动机有三方面功能:一是激发功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二是指向功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目标;三是维持和调节功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并调节行为的强度和方向。教师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自认为“不错的正面动机”往往是存在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动机的一个或多个功能出现了偏差,最后导致行为错了。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剖析学生“不错的正面动机”存在的偏差,找出“后带”的目标“靶心”。
六是跟创意和联想等新意。当教师一时想不出上述哪一种“先跟”更妥帖时,试着去看见学生不同寻常的创新点并予以肯定。
3.如何“后带”。“后带”的原理:从哲学思维来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可以从正反两面甚至多个角度看问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如果教师能够看透学生当前思维和行为背后的视角、价值取向和自我定位,就能够采用提问式等技巧触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走出思维定势,产生正确的心理动机,从而逐步改变自身行为。
“后带”的策略是引导学生跳出原来的思维框架,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针对“先跟”发现的学生行为背后的正确需求,以及前期初步确定的 “正确行为建议”,教师可以通过“后带”让学生认同并付诸行动。这个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产生“被控制感”而导致逆反心理,教师最好让学生做选择题,引导学生自己做出选择,教师通过“点赞”来进行强化。“后带”通常有三种方法。在“后带”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个体对话前设定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是引导学生聚焦于寻找方法,而非执着于问题本身。二是说服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并产生改变行为的明显意向。三是进一步搜索原有思想和行为动机。当个体对话进展不太顺畅时,教师可以尝试进一步搜集更多的信息资料,找到学生思想和行为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寻找撬动动机改变的策略。
三、“先跟后带”个体对话模式工作流程
(一)筛选并确定个体对话学生
“先跟后带”个体对话模式几乎适用于高校所有学生的一对一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可主动约谈有需要的学生,这与心理咨询是不同的。心理咨询属于“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心理咨询师坐等即可。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时候需要教师主动出击,把学生的问题苗头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事态扩大、避免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当然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抓重点学生:一是有问题苗头、可能影响更多同学进而影响校风学风的学生;二是受违纪处分的学生;三是突然表现异常的学生;四是家庭突然变故的学生;五是人际关系紧张的学生;六是日常行为不符合社会普遍评价的学生;七是需要去竞争更高荣誉的学生;八是教师认为需要的其他学生。
(二)初定“先跟”素材和“后带”目标
学生的问题各种各样、需求形形色色,为了使个体谈话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需要事先调研。要了解事件的大概背景和发展现状、学生优势、个性特征、学习情况等,作为“先跟”的备选素材,便于在谈话时更好地建立亲和感;要了解事件背后的学生主要问题、事情可能发展趋势等,从而初步确定“后带”的目标,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确保谈话时不偏题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实施“先跟后带”个体对话
教师根据前述的“先跟后带”个体对话模式的具体方法,与学生进行走心的沟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注意“情理交融”。“先跟后带”个体对话模式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要讲情也一定要讲理。当然“先跟后带”个体对话时讲理的方式不是简单的说教,而应当通过案例、故事等手段启发学生的思考和领悟。二是让学生做“判断题”。提问式是“先跟后带”个体对话可以使用的重要技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想“引导”方法。具体的做法是,教师提出学生最可能答复“是的”问题,慢慢地让学生认可你的观点,让其形成回答“是的”的言语习惯和情感认同,最后提出你的希望和要求,学生就很容易地被“带”到教师所希望的方向,“带”去做教师希望的事情。三是合理安排个体对话的场地和时间。谈话场所宜选择有窗、安静、不被打扰的空间,师生事先商量时都要确保充足的谈话时间,一般需要至少留出1 小时。四是个体对话无效时及时寻求后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教师的个体对话可能无效或成效不大。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任何问题有三个以上的解决方法是积极求助一个永远有效的办法”的理念,鼓励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其他亲朋好友的帮助;对于存在比较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可以在谈话结束前给予积极提示,引导他(她)主动去寻找心理咨询师;对于比较棘手的难题,也可以及时报告上级领导,一起会商进一步转化学生的途径和方法。
(四)确认和约定
如果“先跟后带”个体谈话取得了预期效果,教师可通过“关于……,你现在是怎么想的?”“你回去后打算怎么做”等问题,引导学生口头承诺进行再次确认,使其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内化为下一步勇敢行动的决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进行“能力”“身份”和“价值”等更高层次的积极肯定,帮助学生提振信心。最后,还可以跟学生约定,在一周后或学生认为需要的时候,再沟通交流。
(五)跟踪和随访
根据行为改变的六阶段变化模型理论,人的变化往往需要比较长的周期,而且变化的过程中会因为周边环境、自身努力等原因出现“打回原形”等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对曾经个体对话的学生进行持续的跟踪和评估,必要时再一次伸出援手。
四、“先跟后带”个体对话模式案例分析
校级女学生干部,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工作踏实、执行力强;努力目标清晰,积极要求上进;父母期望较高,关心关注比较密切。在新学期初二级学院组织的、由3 名学生干部参与的宿舍安全检查中,该生被发现使用大功率电器且插头仍处于接电状态。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这名学生受到的处罚是取消上一年度三好生、一等奖学金评选资格。为此,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学生的情绪比较激动,并在同学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下是老师沟通范例:
师:老师看到你今天看起来脸色不太好,是不是因为这个事件导致最近吃不下睡不好?(表示关注和关心)
师:因为这个事件你觉得很愤怒、很伤心、也很担心,是吗?(跟情绪)
师:老师感到你愤怒,是因为在寒冷的冬季,其他同学偶尔也在偷偷使用大功率电器,偏偏你被抓到了,让你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你觉得不公平,很气愤,是吗?(深入跟情绪)
师:老师感觉你伤心,是因为来检查的时候你不在场,而寝室其他同学居然没有人帮你把那个电器收起来;是因为你自己也是学生干部,平时联系蛮多的安检干部居然没有人帮你想一个对策;是因为事后跟老师说了那么多好话,居然没有老师帮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吗?(深入跟情绪)
师:老师感到你担心,是因为三好生、奖学金的评选资格被一票否决,不仅使你去年整整一年所付出的艰辛付之东流,使你难以给爸爸妈妈一个满意的交代,你更担心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可能影响你大学毕业时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甚至更加重要的荣誉,可能难以让自己有一份好工作,进而可能影响你的职业生涯,是吗?(深入跟情绪)
学生先流泪后诉说,教师一边认真倾听温暖陪伴,一边在心里确定了“后带”的目标:一是让学生重新树立信心,点燃奋斗的勇气;二是吸取此次教训,从今往后更加严格遵守规则;三是学着去理解涉事的教师和学生,与他们和解,让自己舒心。
师:老师很理解你,曾经,老师也有过类似的遭遇……(与学生共情)。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了,老师真的很担心你后面打算怎么办。那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有没有仔细读过学生违纪处理文件呢?生:读过。
师:那你知道三好生、奖学金的评选对于使用大功率电器学生一票否决的时效多久吗?生:1 年。
师:此次你已经被执行的是上一年度,意味着今年你就不会再受影响了,是吗?生:是的。
师:那我们计算一下,好像你在大学里还有2 次三好生、奖学金的参评机会,是吗?生:是的。
师:那就是说,你仍然拥有实现你原来梦想的机会,是吗?生:是的。
师:后面的日子里,老师觉得摆在你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你有很好的基础,也有很好的天赋,你可以继续沿着你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去努力去奋斗;二是从今往后,得过且过,一切随缘;三是自我疗愈一段时间,到时候看着办。你愿意选择那一条路呢?生:(慢慢地,把头抬得高高的)老师,我会继续努力的!我相信我一定能成功!
因篇幅有限,学生回答从略,“守规”及“和解”的“后带”环节省略。在第一次的面对面“个体对话”后,师生信任关系已经建立,教师后续又进行了几次线上或线下的沟通。最后的结果是,经过学生的努力,该生最终以省优毕业生的骄人成绩毕业,离校当年顺利考取事业编制,拥有了一份心仪的工作,至今深受学生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