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婚俗文化教学

2022-01-01谌杉杉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婚俗婚礼留学生

谌杉杉

(宁波大学 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一、引言

随着近年汉语热的兴起,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不断向前,汉语受到了广大外国学生的热爱,每年来华学汉语的留学生不断增加。他们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浸润,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了海外,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大花园中释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中国婚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中国的伦理道德、衣食住行、宗教信仰、审美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因此,婚俗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汉语学习者由于不了解词语的文化含义,只重视词语的概念义,或者由于文化差异,时常造成许多认知偏误。从语言学习方面来看,婚俗文化教学能够帮助留学生充分了解相关语汇与文化之间的联系,领悟中国人的思维认知,促进语言学习;从现实角度来看,婚俗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人婚恋与家庭的传统,进而深化其对于中国社会的理解;从文化传播方面来看,婚俗文化教学有助于国际社会认知中国婚俗文化以及相关价值观念。

二、对外汉语教学涉及的婚俗词汇与文化

现行的对外汉语教材,大多有与婚俗文化或者婚姻题材相关的内容。例如,在《理解与表达——汉语视听说课程》[1]中,作者选择了六部优秀的中国电影作为视听材料,有一部以现代内蒙古地区的特殊婚姻习俗为题材的电影《图雅的婚事》,其中涉及到的婚俗词汇有相亲、求婚、离婚、订婚、结婚、婚礼、男婚女嫁、嫁、娶、复婚、千里姻缘一线牵、嫁夫养夫等。不局限于汉族传统婚俗文化,适当增加少数民族文化教学也能够让学生对中国的国情和民族文化有更深地理解。《博雅汉语读写——中级冲刺篇2》[2]中介绍了一篇关于当代“裸婚”的文章。《乐学汉语》中也有一篇涉及中国现代年轻人的择偶观和相亲文化的课题,名为《“剩男”“剩女”》[3]。文章第一部分展现了一段中国式相亲对话,第二部分是留学生和中国学生讨论中西方对待婚姻的不同看法,通过这两段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国婚俗文化中的相亲文化,包括中国人选择配偶的标准、婚姻观念、婚龄观等,还能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进一步的了解,其中涉及相亲、剩男、剩女等具有强烈时代感的词汇。在《新标准汉语》中出现了几个关于婚姻的成语和常用语,其中“糟糠之妻”用来形容男子贫困时期的妻子,“郎才女貌”是中国传统的完美搭配,“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更是体现了中国人不忘本的宝贵品质[4]。对于留学生来说,这些内容不仅能够扩充知识储备,也能够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与当代文化。《拾级汉语9》中的一篇课文《80 年代的婚礼》则详细记录了20 世纪80 年代一场婚礼所经历的流程和所需的物件,以及所呈现的社会状况和风俗习惯等[5]。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婚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婚俗色彩文化与衣着文化。中国传统婚服主要为红色,并且绣有大量的龙凤图、富贵牡丹图、戏水鸳鸯图、祥云图案等[6]。龙凤是中国流传最广的祥瑞动物,在婚礼中出现的龙凤呈祥有吉祥如意的寓意;牡丹花型优美,颜色绚丽,秀雅大气,被中国人视为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花王;而鸳鸯是夫妻恩爱和谐的象征。从这些图饰文化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和对幸福的定义。二是婚俗数字文化。男女二人结为夫妻,因此与男女婚嫁相关的数字多为偶数,取成双成对的意思。三是婚俗茶酒文化。酒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婚丧嫁娶、升迁祝寿,中国人总是聚在一起,以酒为媒,交流思想或分享情感。其中,婚宴被称为喜酒,寿宴被称为寿酒,丧礼被称为丧酒,升迁宴被称为升迁酒等。早在我国明朝时,茶便于婚姻有着密切的关系,茶树是缔结同心、至死不渝的象征。我们通常也把订婚称为“下茶礼”,即当男方向女方送茶时,便表示婚约缔结。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婚俗文化教学法

(一)实物演示法

实物演示法就是教师通过给学生展示各种实物、图片进行演示,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相关视频、音频、图片、文字资料等,使学生通过感官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7]。例如,讲到中国传统婚服时,就可以用到很多图片、视频影片等,或者教师带领学生去博物馆参观,直接让学生欣赏周制、唐制、明制的不同嫁衣的样子、特点、颜色等[8],进而还可以了解到这些服饰的象征意义,和学生讨论各自国家传统婚服代表不同的象征含义,并且通过对服饰的了解去理解不同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不仅婚服可通过实物演示法,在婚姻缔结过程中涉及大量的事物,这些事物具有深刻的民族性,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特色。例如红盖头、花轿、龙凤褂、子孙袋等,这些事物在留学生的母语文化中比较罕见,通过语言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展示实物或者图片,在展示过程中解释其作用及文化含义,甚至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使用它们,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课堂直观性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的媒体信息技术[9],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来,尤其在民俗文化教学中,这是教育技术的一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民俗文化教学中,教师使用最多的教学方式是直观法,即利用实物和多媒体来直接呈现所讲授的民俗文化知识。比如在讲解“七夕节”(中国情人节)文化内容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七夕节的起源和发展,再用图片形式展示在七夕节时中国的民间习俗,有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吃巧果等。再放动画让学生观看“七夕节”的神话传说,包括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等故事情节。教师以这种直观的形式来诠释中国传统的爱情观念,能让学生加深对文化内容的理解,并可以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婚服”的讲解更是需要多媒体的辅助,当教师向学生介绍中西方婚服区别和中国传统婚服变化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中国凤冠霞帔等图片,进行直观的讲解。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既能生动直接地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又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试听结合的教学更容易让知识成为长时记忆,教学效果更好[10]。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所达不到的。

(三)开设专题讲座,分类讲解婚俗文化知识

对于那些在中国生活了较长时间的留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积累和课堂上教师的介绍和教材展示的知识,他们对中国概况已经有大致了解,因此他们需要更深层次的文化教学。专题讲座的形式能够帮助他们分门别类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婚俗数字文化。中国人对“二”这个数字的讲究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婚俗相关的物品总是讲究成双成对。从新娘手上戴的手镯到洞房里彻夜点燃的花烛,从请贴上印着的双喜字到婚宴中酒席和菜品的数量等,这些大大小小的事物总是体现着中国人对圆满和幸福的追求。对数字文化的讲究还体现在结婚日期方面,中国人都会选择一个数字吉利的日期举行婚礼,例如9 月9 日,寓意长长久久,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

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地势多样,各民族杂居共处,自古便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要让留学生成为真正的“中国通”,就必须使他们了解到中国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习俗差异[11]。

(四)教材与文化活动相结合,情景法教学

传统的语言教学方式通常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缺乏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语言的机会,许多学生出现听说能力远不及读写能力的情况。现代对外汉语教学主张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因此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交际情景是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文化教学主要是教师单向输出为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而且由于有的留学生母语文化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传统的课堂讲授十分枯燥,不能使留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课外文化活动,让学生收获了乐趣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观摩一场比较有特色的婚礼现场,比如具有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的传统婚礼,或者参观民俗博物馆,让学生在现场感受中国的传统婚礼,增强学生的学习激情;或者组织学生举办一场简单的模拟婚礼,让学生分别担任新郎、新娘、媒婆、司仪、双方父母等,把从订亲、迎亲到举行婚礼的每一个步骤都演习一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自己代入角色,并且在真实的语境中自然地习得文化知识,真正体现了教材与生活相结合。

(五)运用文化对比法,对比中外婚俗文化

对比分析是研究语言和语言教学的基本方法,不同事物的显著特点往往要跟其他事物对比才能凸显出来[12]。留学生来华学习期间,需要面对巨大的文化差异,为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难题,教师可以运用文化对比法,让学生列举母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不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各民族成员间价值观的差别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并逐渐消除心理障碍,减少文化休克的现象。例如,西方的结婚仪式充满了宗教色彩,他们一般在教堂里举行仪式,在上帝面前许下对彼此的誓约,他们认为婚姻是人与上帝的约定,违背誓言是对上帝的背叛,这无疑体现了西方人的契约精神。西方女性结婚并非以传宗接代为目的,而是把性和男女双方精神层面的契合作为婚姻的第一要义,人在婚姻中重视着自然要素和精神要素。

传统汉族的结婚仪式中,拜堂宣告一对新人的婚姻正式成立。拜堂是汉族婚姻习俗,流行于中国各地。在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首先参拜天地后,再向公公婆婆叩头,最后夫妻相对而跪。这一仪式蕴含了中国人独特的哲学,天地是万物立身之根本,孝顺父母是中国人的道德核心。在传统观念中,结婚的目的是延续家族的血脉,符合天地自然的顺序,最后才是夫妻双方的个人结合。并且中国人结婚讲究一切全新,无论是新人的穿戴和婚礼所需的物件,因为这表示男女双方告别旧日生活,进入一个新的角色,开始新的人生旅途。

在讲授婚俗文化之前,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的理解可能只是片面的刻板印象,认为中国社会是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国的传统婚姻附带着对人性的约束。通过对比中华传统婚姻礼俗和欧美的典型婚姻礼俗,学生能够从更深刻的角度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原因,也能够深层次地理解中国人敬畏自然,以天地为立身之本的价值观,从而理解中国文化[13]。婚俗文化作为中国民俗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模式等。因此,婚俗文化应该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对婚俗文化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学习语言知识,还能够更加充分地理解中国文化,促进语言学习。

猜你喜欢

婚俗婚礼留学生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初探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多趣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