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卫生类高职学生“443”职业素质培养模式构建

2022-01-01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仁爱卫生素质

王 丽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学工部,浙江 宁波 315100)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明确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三方面六大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高职毕业生“就业容易,乐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职业教育从关注毕业生的就业“数量”逐渐变为关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提升学生就业力的内生动力,对实现大学生到合格职业人角色成功转变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融入社会职业并在与之适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品质,劳动者个人的职业素质往往决定其能否顺利就业、能否得到行业认可[1]。我国卫生健康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对卫生健康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优化卫生健康服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不仅是优化技术服务,更重要的是加强人文关怀的服务。2016 年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提出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要求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当好人民健康的守护者。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卫生健康服务业人才的关键阶段,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一)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实施途径,也是适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提高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2]。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全面发展,而且要凸显“职业人”素质和特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和职业发展能力。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更需要融入未来职场岗位所需的能力素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容框架是对所有学生的共性要求、相对而言缺少“个性化”特征,对职业教育尤其是行业特色办学明显的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关注不太精确[3]。同时,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职业教育需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职业教育也将更加注重“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高职院校需要秉承全人发展的理念,将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相互融通、互为一体,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下,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亟待提升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全面实施,卫生类高职院校单纯强调职业技能培养的理念已被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并重的培养思路所取代,卫生类专业要精准对接能力要求的岗位胜任力模型,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加强高水平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现状来看,系统培养关注显性职业素质多,对于隐性如职业精神、职业意识和责任等的培养相对比较薄弱。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重专业技能轻职业素质、重就业导向轻持续发展等问题,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表现于纸面上的执行,未能及时有效贯彻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落实[4]。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不符合企业实际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职业意识不强,职业能力薄弱,职业的稳定性较差,职业道德欠缺,吃苦耐劳精神与爱岗敬业精神较弱。但从个体持续的职业能力发展来看,需要将学生视为“完整人”加以培养,学生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帮其终身发展。作为服务人类健康的卫生类高职院校,新形势下,职业素质教育与卫生健康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如何深度融合,在学生核心素养理论框架视域下,探索卫生类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体系,这是需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先,突出价值引领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价值引领放在首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共性核心素养与个性职业素质相融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融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融合,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仁术融合”教育有机结合,推动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二)坚持协同育人,突出育人合力

优化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责任机制,健全协调机制,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协同推动、各二级学院积极落实、社会与家庭协同合作的教育格局,把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上来,形成常态与长效机制,切实打通以职业素质提升为抓手的育人“最后一公里”。

(三)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改革创新

立足新时代,聚焦学生思想特点和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强化改革驱动,强优补短,过程落在做实做细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重点落在学生受益覆盖面和育人效果,使职业素质培养更有厚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

三、卫生类高职学生“443”职业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5]。职业素质的内涵包括基本的职业道德水平、综合的职业核心能力、符合行业要求的职业个性、体现行业特色的职业文化等[6]。对于卫生类高职院校职业素质的培养模式,在学生核心素养理论内容视域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卫生健康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构建了具有行业特色的“443”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一)提炼具有卫生健康类专业特色的“4核心”职业素质内容框架

从内容维度而言,在夯实“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学生共性素养养成教育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围绕学生核心素养“人文底蕴、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四大素养在职业道德水平、职业核心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文化中的内容要素。以“仁爱、健康、奉献、创新”为主旨的职业素质培养内容体系,是卫生类高职院校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卫生健康服务类人才的方向标。

1.培育学生以“仁爱”为核心的敬佑生命、仁者惠人、大爱无疆的人文底蕴。主要从以下三方面阐述“仁爱”内涵:一是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挖掘“仁爱”要素,培养家国情怀和国家视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二是从卫生健康服务行业发展中寻找“仁爱素材”,尤其用好“抗疫”教材,在卫生医务工作者的“抗疫”故事中感悟仁爱精神;三是从与人、与社会的互动相处中体验“仁爱”价值,关注自身尊重、理解、包容、和善、同感共情等内在品质培养。

2.培育以“健康”为核心的救死扶伤、健全人格、健康生活的适应力。主要从三方面明确“健康”内涵:一是掌握作为卫生健康工作者“救死扶伤”的专业助人核心能力,增强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本领;二是强化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增强体能、珍爱生命、优化心理品质、塑造健全人格,助他人健康先助己健康;三是强化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益于健康的行为。

3.培育以“奉献”为核心的爱国励志、责任担当、坚守使命的职业精神。主要从三个方面强化“奉献”内涵:一是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作为一名公民,社会的一份子,要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利益,能够将未来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融合一起,贡献力量;二是强化新时代责任感。在知情意行方面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的责任感,成为担当有为的向上向善青年。三是强化职业使命感。不计报酬、生死,护佑民众的健康是卫生类高职学生的神圣使命,培养学生甘于奉献、救死扶伤的道德信念。

4.培育以“创新”为核心的崇尚劳动、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的发展力。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升“创新”内涵:一是侧重培养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勤于劳动体验、乐于劳动实践。二是侧重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要多创设未来职业情境,训练问题解决思维,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职业实践动手能力。三是侧重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在未来卫生健康服务中的岗位创新能力,梳理聚焦卫生健康领域创新创业的意识。

(二)搭建具有卫生健康类专业特色的“4平台”职业素质实施路径

落实落细以“仁爱、健康、奉献、创新”为主旨的职业素质内容培养体系,需要创设有效的实践育人平台。对接“4 核心”的学生职业素质内容要素,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四大实践育人平台。

1.凸显“仁爱”教育,做深“仁爱慈心”实践育人平台。主要从五个“抓”下功夫:一是抓理论宣讲。通过仁爱讲堂、校友课堂等,引导学生存“仁心”、练“仁术”。二是抓仁爱文化节。通过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主题演讲赛、好家风好家训传承、仁爱剧场等,营造浓郁的仁爱文化氛围。三是抓传统节假日活动。弘扬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假日文化。四是抓典礼仪式主题活动。利用始业教育、护士加冕仪式、卫生健康类主题日等重要典礼主题日,将“仁爱”与职业文化共融共通。五是抓榜样选树活动。开展“仁爱标兵”“最美人物”“好室友”等人物评选,大力宣传榜样模范。

2.凸显“健康”教育,做精“健康校园”平台。以“身心健康的个体、健康幸福的环境”为育人理念,实施四大建设工程。“职业体能锻炼”:以职业体能为特色,实施分类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分类优化体育社团。“健康生活社区”:围绕文明寝室、“创优试点”寝室以及垃圾分类示范建设为基础,打造人际和谐、健康活力的学生社区生活。“幸福心学堂”:健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标准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健康+专业社团”:以“健康+专业”服务类社团建设为引领,传播健康生活理念。

3.凸显“奉献”教育,做实“励志修身”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夯实日常生活行为养成规范,整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文明素质与学风建设月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勤学奋斗、明德修身;以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共建基地为依托,推进青马工程、学“习”小组、“健康专列”志愿服务等品牌化建设,培养学生爱国励志和奉献精神。

4.凸显“创新”教育,做强“创新创业”平台。强化“实践育劳”,依托四大载体,构建体验式、参与式、情境式、融入式劳动实践育人体系。即以打造健康生活社区为核心的学生社区建设融入式实践载体;以美化校园人文物质环境为核心的校园参与式实践载体;以公益性服务活动为核心的校外体验式实践载体;以“健康+”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情景式实践载体。聚焦健康服务业,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以“创新氛围+孵化项目”的形式推进集创意沙龙、创业集市、理实一体双创班、“51 创”双创竞赛、项目孵化平台阶梯式“学研训创”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激发创造性劳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力。

(三)形成促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落实落细的“3 保障”长效机制

针对全覆盖三课堂难落地落实的问题,形成“3 保障”的长效机制。“全员”保障: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多部门、学院协同的核心素养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以专业教师、思政老师、辅导员、行业专家为核心、全体教师参与的育人团队,全面整合资源。“全过程”保障:从始业教育直至实习全程不断线。大一、大二学生通过三课堂联动、全方位渗透、知行合一的方式促进其不断在实践大课堂中提升核心素养,大三通过实习实训、片区流动党支部实施。大一侧重“认知深化+情感体验”式涵育“4 核心”精神追求,大二侧重“情感体验+行为养成”式培育“4 核心”的行为素养,大三以顶岗实习进一步内化核心素养。“全方位”保障:三课堂联动,第一课堂开设急救技术、健康人文、学生健康管理、劳动教育等课程,开启认知教育;第二课堂通过形成学分制、系统化的实践活动体系,构建核心素养体验与养成训练的平台,强化情感体验;第三课堂通过形成社会实践服务体系,完善职业行为养成与固化的实践平台。

猜你喜欢

仁爱卫生素质
智取红领巾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卫生歌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讲卫生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