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系构建的文化视角
2022-01-01颜昭洁
颜 昭 洁
(兰州文理学院 艺术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关键性问题。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工作同时也面临更多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2]高校处于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事关大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的正确选择,事关新时代党的伟大事业的持续推进。高校是大学生群体主要学习生活的场所,而大学生对于新事物、新思想和新观念更为敏感和好奇,面对当前仍然存在的不良思潮的渗入,高校必须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高校需要做好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宣传教育的工作,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之中。尤其是互联网背景下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这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是贯彻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坚持高校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的现实要求,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是高校必须重视的重要任务。
二、多元文化对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等不良思潮的冲击,主要包括西方消极文化思潮、网络流行文化和价值主体多元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一)西方消极文化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之中,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同世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西方文化交流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中国现代社会意识的新陈代谢,但与此同时也给我国文化安全带来新的挑战,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一定程度的冲击。部分西方国家利用自己在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中的先发优势,极力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宣扬的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思潮带来的攀比之风和模仿之风,“普世价值”思潮鼓吹的自我标榜与全盘西化在不同程度冲击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形成了较大挑战,当下,这些冲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西方不良社会思潮正在以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广泛而隐蔽地渗透到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不同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模式和自上而下的宣传、普及与教育途径,西方消极思潮呈现出生活化、通俗化特征,并且与大众的利益诉求密切相关,迎合普通大众对于功利性、利益性的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肇因。
(二)互联网流行文化对高校意识形态的影响
互联网流行文化聚焦内容多元、表现为娱乐无限的文化形式,推动了受众年轻的网络流行文化的蓬勃发展。在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时代背景下,网络流行文化在为推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与技术手段,通过聚焦热点能够使高校注意到大学生关注关心的主要问题,有利于高校提前预测评估,进行“精准教育”,从而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但是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扩大了各式各样思想观念传播的范围,其中既有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也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等落后腐朽思想借助网络流行文化的包装掩饰,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造成重大威胁。除此之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控制力弱化风险,网络打破了以往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大学生的信息获取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社会问题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高校要针对这一机遇和挑战制定原则与对策。
三、文化视角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构建的原则
(一)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系构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性指导,“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4]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系构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的同时也必须与时俱进,网络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带来了社会意识领域思想文化的多样变化,它既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应,也为高校意识形态的构建提供了现实依据。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元主导需要与多样文化相结合,其中一元主导是根本性、方向性、主导性的要求,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要求,多样文化是现实性、具体性的反映,体现的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生机与活力。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系实际构建中,既不能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去迎合多元文化,不能将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等同于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也不能否定多样文化在意识形态中的有利作用而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不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相对立。“一元拒绝了多样发展, 就会失去依托和基础;多样发展拒绝一元领导, 就会成为没有灵魂的身体。”[5]正确处理好一元主导和多样文化的辩证关系,把握好适度张力,才能更好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系。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现实的中国是由历史中国发展而来,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给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6]当代中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系的构建,同样是基于传统的创造,同样需要科学地对待中华民族积淀下来的悠久的文化传统。现代文化并不是随机产生,而是西方文明涌入下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转型过程中虽然与传统文化出现了一定冲突,但也促进了我国近现代文化事业的百花齐放,为我国文明发展贡献了重要价值。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两种文化混合,而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衡估,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融入现代文化,形成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利用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色,表达形式和内容素材,两者融洽结合,发挥方向上一致,功能上互补的特点,助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系构建。
(三)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现实的中国与世界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塑造了中华民族民族品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活水。同时中华民族又善于吸收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在与各种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并加以完善,推动民族文化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我们既不能以吸收外来文化为由去消除我们的民族特色,也不能以坚持民族文化为由固步自封。在当前多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中,我们要坚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对外来文化中的合理成分进行合理批判与吸收,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在思想文化整合中进行“综合创新”,在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统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我们在新时期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系建构中,一定要坚持文化建设的兼容性和民族性,引导人民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发展自己,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系建构。
(四)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大众文化是工业时代和商品经济的产物,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特殊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从文化媒介看,大众文化发展依靠传统印刷或现代电子媒介支撑,而网络文化的特殊性正是在于其载体的特殊性,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为支撑,从载体方面看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具有互补性特点,大众文化能够在网络空间里找到合适的平台,网络文化也能够成为大众文化最有力的表现形式。从文化受众方面看,网络文化和大众文化具有一致性,文化主体是社会上最为广泛的普通民众,具有平等性特点。从价值追求上看,两种文化都具有多样化的价值观,具有平等性、大众性特点,受众大多根据自我喜好进行价值选择,而且无论是大众文化还是网络文化,都在逐渐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具备生活娱乐属性。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化呈现出日益重合的趋势。在进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坚持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因势利导,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强化网络治理,加强对大众文化引导和规范,深入挖掘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将主流意识形态寓于大众文化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系更进一步。
四、文化视角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系构建路径
(一)以文培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7]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寻找到的、适用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承担着铸魂育人的历史重任,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更加需要做好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坚定文化传播的方向,把握好高校文化建设的“姓”与“魂”,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加强党对高校文化建设,尤其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特别是面对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必须更加坚持好高校文化建设的“根”与“本”,把握好高校文化建设的“姓”,坚持党对高校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尤其是进一步强化党对高校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保证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对此,一是要加强高校党支部建设,进一步发挥好支部书记“带头羊”作用,能担当、勇作为,有效开展支部活动,把广大党员同志更加紧密的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引领支部党员强化政治担当,坚定理想信念;二是要重视高校教师党员队伍的建设,把教师党员的知识优势和教学优势转化为政治宣传教育优势,发挥好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榜样示范作用;三是要重视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帮助高校学生党员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同时还要重视发挥学生党员的朋辈优势,带动周围更多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坚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心。
(二)以人化文,落实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高级形态的观念引领工作,在中国特殊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仍然存在落实不彻底等问题,有待更进一步健全完善。今后应当严格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主体责任制度,实施“双主体双组长双责任”制度,严格将高校具体工作的行政主导纳入到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体系中去。另一方面,要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建设一支真心信仰、真诚传播、踏实实践的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也格外重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体教职工与学生,这支政治站位高,理想信念坚定的专业课教师、以及辅导员、学生党员等群体,要不断促进学校教师、管理者和学生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促进主体参与,坚持以行政管理队伍为主导,以教师队伍为推动,以学生管理队伍为延申,不断重视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工作者的文化素养,提高对思想舆论领域内各种问题的理解会意能力,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传播正确思想、保证正确舆论导向的担当意识和表率意识。实现在具体的教学工作、社团实践活动等过程中推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以文化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校园文化
“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8]校园文化在实际意义上扮演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角色,是重要且不可忽略的隐形教育环境。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多数时候是围绕校园这一“空间”所进行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丰富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否更有活力、有影响力,诸如校园标语口号、基础设施建设、典型建筑物等其中都蕴含着育人化人的思政元素,高校应当关注和挖掘这一类校园设施中的文化元素,净化校园风气,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校园文化,使高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这是高校办校教学的基本遵循和追求方向。为此,一是要打造精品“红色课堂”,既要坚持认知导向满足教育主体心理和接受的能力,又要坚持系统导向构建“协同联动”常态教育教学机制,使得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在知识学习中做到同音共鸣、同频共振;二是要组织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探索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劳动素养教育活动等校园活动“齐发力”的教育模式,重视搭建素拓实践的意识形态教育平台,在实践中寓传于乐,在丰富多彩的学术、艺术、娱乐、党团活动,实现意识形态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三是挖掘整合校园思政育人化人元素,发挥标语口号、典型标志等资源文化优势,充分挖掘并运用这些校园常见资源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元素。总之要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优化配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校园文化。
(四)以文化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核是价值观的教育。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文化最深层次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高校育人化人的重要内容,需要更深入、更广泛地融入高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活动,并进一步推动其转变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价值观具有稳定性,一经形成就将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大学生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高校当更加重视承担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责任,进一步探索建立科学可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方式,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知行合一,因材施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日常化、生活化、形象化和具体化,将先进性和广泛性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学习生活。
(五)以文育人,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协同育人模式
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贯穿高校大学生教育各个方面,全面构建起多层互补、有机融合的高校意识形态协同育人模式。首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先,最大限度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政课堂中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其次,以专业课程为拓,更进一步开发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将“意识形态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其次,以红色革命根据地实践为基,结合实践教学活动,在学校范围内设计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如红色党团活动、红色娱乐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或者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区革命历史遗址遗迹和纪念场馆,组织开展实践教学,简言之就是在系列化、可操作、可推广的实践活动中打造特色意识形态教育活动;另外,以日常学习生活活动为本,高校日常的学习生活也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途径,要以学生生活点滴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空间起点,在衣、食、住、行生活化的过程中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打造意识形态教育的“日常生活阵地”;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意识形态工作从线下转移到线上,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要打造“新平台”、筑牢“新阵地”,善用新理念、新技术,充分搭建融媒介平台,发挥好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形成网上网下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最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