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乡村振兴战略下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研究
2022-01-01宋中发
宋中发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文化素质不高直接造成农民有效增收难,绿色产业发展难,群众自治实效不高等,已成为制约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影响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步伐,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农民文化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农业政策技术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及法律素养教育等,未来一个时期,必须顺势而为,精准施策,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农民自身优势,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由一定素质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强化乡村振兴各级人才支撑,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实践证明,农民文化素质水平既是提高农村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和思想道德等方面与奠定乡风文明的根基,又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文化素质的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不是“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发展目标。乡村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农民内生动力与乡风文明的精神风貌。
1.农民总体文化程度与新时代全面乡村振兴不协调
农民比较普遍只关注眼前经济利益,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度不高,农民小学、初中文化水平数量偏多,学生辍学半辍学现象依然存在,外出打工挣钱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常驻人口以老少居多;农村教育不均衡发展依然存在。尽管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相比之下,农村基础教育实力还不强,农村小学师资受升学观念影响设置不合理,大多只重点配置语文数学教师,致使其他课程特别是思想品德、体音美等课程处于停滞半停滞状态,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中学的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水平有限及农村教师待遇不佳等也影响着乡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新时代全面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不相协调。
2.小农意识强及科技文化知识支撑能力弱
农民由于长期耕作在基层,接触范围有限,文化底蕴不高,极易形成小农意识,他们往往过分关注自家产出收入效益,不相信发展集体经济和发挥农业规模效应,不敢承担市场风险,过分自信自家经营成果,担心别人占自家便宜,生产经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力不协调,容易随大流,习惯于沿袭以往的劳作和生存方式,比如养殖,基本上以散养为主,容易破坏邻里庄稼及周边生态环境。科技文化知识欠缺,盲目性凸显,致使农业现代化与生态宜居的目标难以实现。
3.乡村思想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淡薄
一些农民眼界狭隘,啥事来钱快干啥,破坏集体利益及生态环境事件时有发生,小偷小摸现象有之,爱占小便宜思想较多;一些不尽心赡养老人、夫妻关系紧张,父子反目成仇等现象接二连三,买卖不讲诚信、弄虚作假等现象依然存在;迷信、赌博、酗酒、打牌等活动盛行,一些“猫腻”性销售团伙盯上农村去促销行骗。邻里之间因争水争地等问题引起的民事纠纷、斗殴、危害乡里等现象并未绝根,部分群众不听、不认,“得理不饶人”或“无理胡缠人”的现象突出;很少找法律但到处去找人,找领导、上访,或要么走极端,舞刀弄棒动拳头等方式凸显;过分强调自身享有的权利,不愿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合法权利上有则必争,集体公益事业义务上不理;农民和基层政府之间信任度不高,农民对村级事务不甚关心,党群、干群关系不融洽、不和谐。
二、乡村战略推动下农民文化素质低的主要原因
“没有高度知识化的农民,就没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化水平不高农民看似可以完成农业生产,但即使总产量有所增长,但农业经济和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有限。传统农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粗放分散经营的方式是不可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1.农民缺乏对文化素质的提高理性认识
一是基层管理部门工作不扎实,缺乏对农民进行文化素质提高的有利措施。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基础教育硬件不断增强,但软件还比较薄弱,缺乏师资、开不全科等现象造成一些硬件成为摆设。学校教育管理水平一般,村委会引导农民提高科技文化的行动迟缓,自认为农民文化素质提高教育效果太漫长,发展软实力不如硬实力见效快,成绩显,教与不教意义不大。甚至还有些认为农民懂的更多了,将来一旦工作中触动到他们利益都知道会用法律维权了,对化解农村复杂问题也不一定都是好事。农村修建了文化广场大多已经成为摆设;农村下一代沉缅网络刷屏不能自拔;二是大多跳出农村的大学生很少再回村,他们在大城市买房、买车等基本生活成本猛增,投资主要精力在城市,对农村反馈不多,农民看不到实实在在的效益。三是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所产生的直接效益风险较大。受天气、市场、技术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想要大面积普及新型农业技术还困难重重;农村急需大量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下不了农村、稳定不了农民的心。四是一说农民文化教育,就认为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宣传教育,却严重忽视了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宣传教育不到位,不扎实。对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意识淡化,最容易受社会不良道德的影响,部分青年农民追求格调低下的文化娱乐,极易堕落消沉,现代化农业进程堪忧。
2.农民自身文化教育的主观性认识不强
一是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在农村所产生的内生动力不强。有些高中生或者有头脑的经纪人,固守农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有限,对其他农民的吸引力不强。外出务工没有技术,就业不稳定,工资不高,在当地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有限。所以其他农民孩子接受或者没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就外出打工。即使有些家庭重视文化教育,也大多方式简单粗暴,重智轻德。二是广大农村生活水平还不高,认知有限,追求单一的经济利益。对农业发展、农村建设淡化,新生代农民一心想融入城镇发展,不愿意在家苦心经营农业,主要精力放在外出务工上,对一些农业文化知识和科普知识,无暇学习也不想学习。同时,部分年纪稍长一些的农民更是安于现状,固守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害怕或不愿意承担新技术等可能带来的自然、科技和市场风险,这些消极态度对农民文化素质教育带来很大阻力;三是根深蒂固的自认为文化水平不高的短期效益认知。“农家活不用学,人家干啥再干啥”“到那座山唱那首歌”等思想根深蒂固,不愿也不敢过多投资与文化教育相关内容,外出打工技术也大多现学现卖,根本不愿意去学一技之长。四是思想道德素质淡化,法制意识不强。部分农民各行其是,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较强,集体主义与家国情怀观念明显淡化,对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顾“小家”忽视“大家”,有些甚至还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段挣钱,如制假售劣、坑蒙拐骗、违法乱纪等。
三、乡村战略下农民文化素质有效提高对策建构
马克思强调“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生产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农民作为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文化素质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剂良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用先进文化来影响、陶冶、培养农民,培育农村文明新风尚、倡导农村健康文明的新生活,引导农民重视科技文化,重视乡风文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理念融合:认清形势,更新理念,营造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氛围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乡村振兴各领域全过程。从依法治国角度研究制定出我国《农民教育法》,将农民文化素质教育列入国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之中。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不仅教育发展现代经济科技文化新路子,同时还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及法制教育,在宣传对象、内容、形式上下功夫,什么是积极提倡的,什么是不应该羡慕的,增强农村发展进程正能量,增强经济发展助推力。树立宣传农民文化水平较高发家致富、邻里孝亲与爱护环境的典型,让其他农民知道文化素质提高,还能与国家发展步调一致深得支持和帮助富口袋。用他们跟前的人调动提高文化素养的积极性;当然还要不断加强和改进群众管理工作,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高度重视农民利益诉求,多去农村走一走看一看,多听听农民意见和建议,以身促教带动周边农村;最后还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精心规划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有所侧重,一件接着一件干,增强活力,增进实效。
2.路径融合:明确任务,深化改革,建立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农村文化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想方设法帮助农村小学规划布局督导,紧抓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契机,从硬件及软件上齐发力,补齐农村教育落后短板。调整、改革中等农业学校、农民中专、农职高中等,规范中等农业职业教育设置一些农学专业,积极鼓励农民农闲时走进学校,及时充电,作为这些学校,也应该想农民所想,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情况及时开设些课程下乡讲座等多种形式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对现有一些普通高等学校也要进行调整、改造,根据“实用、实际、实效”原则,对农业院校的设置可以考虑整体搬迁到农业大省来,及时补充农业人才,更好支援农业建设;作为农业技术人员,也要有强烈职业道德感,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发挥自身优势,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农民意识到科技重要性给他们带来的实惠;通过对农民所需及时教育,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也有利于乡风文明健康建设,使农民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不断发光。当然还要积极关注农业发展科技人员和宣传人员待遇,使他们更加积极投身于农村教育的行列队伍中去。
3.组织融合:创新渠道,形成合力,拓宽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的全社会合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发挥社会整体力量聚焦农村,聚焦农民,聚焦农业,都需要通过增强农民文化素质教育内核才能开启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可以实施启动百万大学生下乡服务新农村计划,与当地政府规划符合实际的现代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真正助推乡村振兴。不仅认识帮助农村经济发展,还可以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对于愿意献身农业、农村和农民教育的大学生,可参照大学生去西部、边疆锻炼方式,适当提高补贴与将来找工作优惠政策,引导他们直接服务于农民教育、农业发展;离退休教师、技术人员、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其他志愿者,采取银龄计划等,鼓励他们多去农村教学、送农业科技下乡,送农民文化教育下乡,送的去,稳得着,关心农业、农村和农民文化素质教育。也可以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对农民文化素质教育注入正能量活力,或许更能了解和掌握某一地区实际,有针对性对症下药。例如一些电信诈骗村,就是缺乏正能量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灌输,造成了这部分村民疯狂诈骗,严重影响和败坏了社会秩序和国家法律法规,在对他们处理时也决不能简单一刀切,需要正确引导和教育,这时候发挥企业、个人帮扶教育活动,或许能更好引导他们走上合法健康长久的发展渠道上来;在今天刷屏信息时代,建议网络主管部门针对农民文化教育网络,降低资费,加强管理,及时引导、指导和帮助农民网上健康学习,甚至包括学习内容、形式、时间和实践等都要合理规划,以农业和健康文化等节目为教育主题,增强他们利用现代化技术的积极性和能力,更好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和平台利用,最后还要积极出台有关政策引导农民重视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比如对60岁前没有出现过语言暴力等破坏邻里关系及村级环境污染等村民、没有违规违纪农民实施养老医疗等保障奖励措施及多种其他优惠措施,让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村民在农村成为大家学习榜样,切实扭转农村乡风。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全面乡村振兴要培养高素质农民,传承提升农耕文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农民文化素质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支点所在,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重建乡村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只有农民文化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增强了,就能够增强农民就业能力、生存本领和发展前景,根本上逐步扭转农村发展畸形、管理混乱等不利现象;切实推动农民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教育,实现农民文化素质提高的“华丽转身”,不仅能够实现精准脱贫,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且在今后阳光大道上将继续前进,真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增强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