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难点解析
2022-01-01张鹏超
李 杰,张鹏超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a.马克思主义学院;b.宣传部,浙江 杭州 31001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简称“概论课”或者“教材”)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讲述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1];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述了“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2]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第五章《邓小平理论》讲述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三个时期土地关系的变化,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什么如此变化是教学的难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以此分析阐述这一教学难点,是较好的教学方式之一。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过渡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土地政策的变迁
农业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201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超50%”“1949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10.64%”[4]。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解决了农民问题,就解决了中国的主要问题。李自成一句“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促使起义军拥者云集,为争取民心推翻明王朝的统治,挣得政治资源。洪秀全一个未曾实施的“天朝田亩制度”顺应民意,撼动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耕者有其田”,得到了有识之士的普遍拥护,动员了大量国人投身革命,推翻了满清政权。在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实现的今天,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依然是农民。纵观古今,真可谓“农民安则天下安”,而农民安的前提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1947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地主富农在农村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虽然各地有多有少,但按照一般情况来说,大约只占百分之八左右(以户为单位计算),而他们所占的土地,按照一般情况,则达全部土地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5]结合中国的国情、革命的性质和特点,中国共产党将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确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二)过渡时期的土地政策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6]中国共产党结合当时的情况制定了“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走互助合作道路”,“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7]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土地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在农民自发实践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通过家庭承包的方式赋予了农民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管理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邓小平说,“搞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多种经营,提倡科学种田,农民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8]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过渡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土地政策之间的“矛盾”
从“形式上”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过渡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土地政策存在“矛盾”之处,具体体现在不同时期农民与土地之间关系是不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是打土豪分田地,做到“耕者有其田”;过渡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合作经营,到了高级社阶段,后来又普遍到了人民公社阶段,农民将自己的土地上交到社里,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改革开放时期,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较长时间的承包期以及耕地承包期届满后的再延长,将土地的经营管理权还给了农民。有人认为“19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本不是搞早了还是搞晚了,搞快了还是搞慢了,形式多样还是简单划一的问题,而是该不该搞,要不要搞的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推广包产到户,允许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证明当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根本错误的。”[9]对于这种“矛盾”的存在,对于这种质疑,多数学生可能不大会关注得到;一些学生可能会疑而不问;极少数学生会疑而问之。解疑释惑,阐述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本职工作。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不论学生问与不问,我们都要将这些问题搞清楚、搞明白,向学生讲述清楚、讲述明白。
三、以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过渡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土地政策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过渡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土地政策选择之历史必然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解决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
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扫除农村中的封建关系,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产。”[10]当然,在土地革命中,地主、富农也分得了一些土地,供其耕种,以便其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对当时极其不合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土地制度的彻底革命,扫除了封建的剥削关系,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维护了当时占中国百分之九十人口的农民的正当权益,团结了这个人数最多的群体,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他们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积极生产劳动,主动支援前线。淮海战役解放军官兵60余万人战胜了国民党80余万人,这其中固然有双方统帅、高级将领的指挥艺术之比拼,双方军队战斗力、凝聚力之比拼,更有民心向背之比拼。当时支前民工高230余万人,陈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杜聿明则坚持认为共产党是用200万而不是60万军队打赢了国民党的80万军队。
2.过渡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当时历史的选择
讲清楚过渡时期的土地政策是解决该教学难点的关键所在。“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11]1952年,毛泽东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什么原因导致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提前了,进而加速了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呢?原因之一是“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已经完成,经济、政治及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12]原因之二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我入朝志愿军缺少重武器,没有制空权,以血肉之躯与以美国为首的武装到牙齿的所谓的联合国军队拼杀。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加快包括国防工业的重工业建设,才能更好地保卫新生政权。原因之三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制定,而且得到了苏联援助“一五”计划的承诺。但是,“苏联援助的只是设备,厂房等基础设施、工厂投产后的原料供应、职工队伍扩大后的生活配套,等等,仍然要靠自己解决。另外,苏联援助我们的设备是要钱的,而我们能够用于偿还的主要是农产品、矿产品,出口这些产品,必然会加剧国内物资供应的紧张。”“只有采取生产资料国有化、集体化以及计划经济的办法,才能把有限的资金、原材料、人才等最大限度地集中到国家手中,从而用于大规模工业基本建设。”[13]原因之四是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实行的都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从阵营划分的角度而言,中国应该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从援助方和受援方的角度来分析,也需要体制接轨。可以说,中国于1952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客观的国际背景和中国的现实需要,是一次正确的历史选择,为中国发展做好了体制机制上的准备,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3.改革开放时期的土地政策是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的选择
总体而言,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但是依然存在问题。一是速度太快了。“农业合作化,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有来得及巩固,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化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14]二是思想过“左”了。“‘左’的思想发展导致了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比较大的错误,使我们受到惩罚。”[15]后来又搞了十年“文化大革命”。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解决当时中国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的政策。对内经济搞活,首先从农村着手,开展家庭联产承包。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决了当时占中国百分之八十人口的农民温饱问题,为城市的改革开放,为中国工业化建设,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过渡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土地政策之辩证分析
通过教材的讲授,我们既要讲明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过渡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土地政策选择的必然性及其变化的原因,也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认真思考,还要教学生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导实践的方法论,至少可以引导学生从实事求是、党的群众路线两个方面辩证分析三个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三个时期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变化,又可以融会贯通地学习概论课程,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1.三个时期土地政策是实事求是的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过渡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土地政策的选择都是实事求是的,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直接体现。一是对于政策的选择上,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选择赢得了民心,赢得了胜利。在土地政策的执行上,既有十年内战时期的土地革命,我们一般称之为“打土豪分田地”,保护了绝大多数农民的利益,也有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在维护农民利益的同时,兼顾进步地主士绅的利益,形成抗日统一战线,一致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集中力量解决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6]过渡时期的土地政策,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争取外援成为了可能,工业化建设迫在眉睫的情况下作出的决策。对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间的选择上,不拘泥于原有的判断,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视变化而变化,事实证明这一重要举措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改革开放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妥善地处理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解决了农民的就业和温饱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工业化和城市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好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先手棋。二是对于政策的选择上抓住了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重要同盟军,这个阶级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当时的中国农民尤其是贫农过着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日子。毛泽东在寻乌调查后证实“卖妻鬻子”确实存在,并得出了“旧的社会关系,就是吃人的关系”。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做法就是“耕者有其田”,就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将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互助道路将农民个体所有制改造成集体所有制,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较好地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时期则是解决所有权、经营权均在集体,农民干多干少都一样,没有生产积极性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三个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结合当时世情、国情、党情作出的实事求是的决定,是实事求是在不同时期土地政策上的具体体现。
2.三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另一个基本方面是群众路线。通过查找资料、列举数据,对比讲解教材相关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土地政策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结论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的。对于过渡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说法则需要认真剖析、讲解。一是当时世情、国情的变化,是制定过渡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决定因素,前文已有论述。二是当时的土地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确实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其主要原因并不完全是过渡时期土地政策所导致的。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段时间里,一度出现了土地政策在较大的范围内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农民守着土地却吃不饱饭的现情况。要向同学们讲清楚这其中固然有天灾的因素,但也有人祸的因素。合作社发展初期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是受到群众拥护和支持的。过渡时期土地政策上出现的问题,与合作社的步子迈得太大太快,从初级合作化到普遍办高级社,一两年一个高潮,来不及适应、巩固就马上变换形式有着一定的关系,更主要的是后面开展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极左运动的破坏。三是过渡时期的土地政策维护了群众长远的利益。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们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两弹一星”等国之重器维护了国家安全,形成的较为完整的工业化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维护了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
事实证明,三个时期的土地政策总体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坚持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