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课后习题 突破教学难点
——以《掌声》教学为例
2022-01-01
课后习题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和单元训练要素精心编制的练习系统,有的聚焦细节,体现语言表达的精妙生动,有的高屋建瓴,训练学生的认知思维,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就要根据编者设置习题的用意,有效地解读、统整和运用习题。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掌声》一文,编者在课后习题中设置了这样一道统整题:“如果是英子自己来讲这个故事,她会怎样讲呢?从第2~4 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试着讲一讲。”
一、是否教:全新变化+语文要素+服务作文
统编本教材集众家之长,也编选了不少其他版本中的优秀文本,老课新教成为统编本教材需要面临的问题,既要尊重教材本身的价值,又需要教出新的内涵。老课文为什么要重新进行解读和设计呢?主要原因就在于新教材体系的不断更新,让内容相同的课文形成了全新的教学价值点和重难点,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精准揣摩编者的编排意图和教学价值,从而让教学富有实效。
如《掌声》一文,教师需要从其所在单元的训练要素和课后习题的角度进行解读和把握。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阅读层面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而指向于写作层面的语文要素是“学写一件简单的事”。从这些语文要素入手,尝试着结合课后习题以英子的口吻来讲述故事,就是要让学生在“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次转述性的言语实践,这是引导学生从“读”的层面指向于“写”,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言语实践,既指向于阅读层面,又关乎写作的复述训练,为落实本单元中的“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奠定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这个单元的整体设置编排就体现了编者的匠心独运,体现了从读到写之间的链接和整合,如果弱化对“转换角色讲述故事”这一道练习题的实践指导,让学生针对习题内容带回家去完成,或在学习了课文之后随便练习,就是一种课堂教学的不作为,更是对思考练习题价值的错失。鉴于此,这一道以主人公英子视角来讲述故事的练习,不仅要教,还要深入地教、高效地教。
二、教什么:依托学情+契合逻辑+补充心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学习内容的制订都应该从学情出发。以英子的视角练习讲述故事,学生的实施障碍在何处?很多学生的尝试仅仅就是将“英子”转成了“我”,纯粹是文字符号的转化,其他的内容都是照搬课文,故事自然讲得机械、生硬。这样的讲述就没有凸显本质,没有能够实现角色转换,根本没有体现角色转变之后情感认知的更新,很多内容也会显得不合情理。如“我”怎么能够看到自己的眼圈红了呢?机械地照搬还会出现这样不合逻辑的表达:“在掌声中,同学们都看到,我的眼泪流了下来”,这就是非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再如依照英子当时的个性,又怎么会评价自己“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呢?其次,转换角色讲述故事的一个重点就是要站在第一人称的视角,及时补充相应的心理活动,但机械的照搬使得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这期间很多地方适合以第一人称来进行心理活动的补充:(1)“犹豫了一会,慢吞吞地站起来……”——当时想到了什么,为什么“慢吞吞地站起来”,可以结合内心想法进行解释;(2)“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究竟是什么触动了英子内心最柔软的地方;(3)“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
这里教师可以明确: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具体学情,要以英子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首先要充分运用好文本,但又不能完全依赖文本、局限于文本,需要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有所调整、补充或者创造,这确实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可以使用三个核心策略和支架:首先是“换”,即换一换人称,其次是“改”,即改一改视角,再次是“加”,加一加心理活动,从而构建这一道习题的内容体系。
三、怎么教:理解体验+大道无痕+创生补充
首先,转换角色讲述要以理解体验为基础。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其一,结合课文第2~4 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相应的问题,依托文本故事情境,重点感受同学们的掌声给英子带来的心理冲击,从而感受掌声的神奇力量——这一内容主要从内容认知的层面,体悟文本表达的内涵,也是后续对学生进行讲述实践时的品质优化;其二,转化角色,将自己想象成为英子,练习讲述故事。这两个板块中,第一板块主要侧重于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第二板块则尝试对文本内容理解之后的倾吐表达,此两者互为衬托、彼此辉映,呈相辅相成之势。
其次,转换角色讲述要以大道无痕为关键。故事讲述时,很多教师担心学生表达有困难,有的直接灌输相应的方法和策略,甚至有的直接带领学生复述,这些都暴露出教师之教痕迹太重的弱点。只有真正地融入实践,在巧妙点拨的过程中进行融通,才能避免课堂了无生趣的尴尬。因此,教师对策略的引入、对训练的指导,要做到精确、有趣,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中能够灵动地自主运用,从而在富有层次、富有梯度的过程中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
教师可以以第2 自然段“试水”,让学生将其修改成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述,设置英子给班级同学来信的形式加以呈现,并引导学生将其与原文进行对比,从中探寻“为别人代言”的语言秘妙,然后让他们尝试着迁移方法,讲述这个故事中第一次掌声响起来的部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适时点拨和引导,然后将更多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尝试着独立讲述故事第3 自然段后面的部分,如果学生学情相对较好,课上甚至可以讲述第4 自然段的内容。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方法进行运用,但这种运用并没有机械地灌输,而是在无形之中贯串于整个活动的始终。
再次,转换角色讲述要以创生补充为归宿。这篇课文前后共有5 个自然段,第1 自然段以介绍英子、铺垫背景为主;第2~4自然段主要讲述的是掌声两次响起来的前因后果;第5 自然段则是英子来信的片段内容,从中相机揭示了掌声的内在含义。我们可以抓住英子的来信做足文章,为后续的教学创设一个浓郁的读写情境。
如教师可以设置三个层次的“读信”活动,分别承载完全不同的内容和目标。第一次可以设置在掌声给英子带来的变化之前,如“……记得那一天……”,可以运用女生画外音的形式,将英子来信内容呈现出来,以渲染浓郁的情感氛围,将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之中;第二次可以设置在讲述故事之前,借助“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引导学生运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整个起因,其目的就在于起到相应的暗示和示范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探寻并运用“换”“改”“加”这三种策略进行故事讲述;第三次可以在教学即将结束之际,出示第5 自然段的内容,借助阅读来信,相机理解掌声的内涵和价值,将文本的主题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之中。
鉴于此,解决课后这一道思考题就不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独立环节,而应该将其融入到整节课的教学之中。首先,回顾课文故事内容,了解英子的前后表现以及变化的原因,为故事讲述奠定基础;其次,精细品读,带着问题深入阅读课文的主体部分,重点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为故事讲述捕捉资源;接着,练习讲述,尝试运用“换”“改”“加”等策略讲述故事,在先扶后放中,逐步落实学生练习的主体地位;最后,拓展升华,感受文本的主题内涵,深入解构“掌声”的内在价值。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英子的来信,将其穿插在板块之中,使整个板块串联成为有机的整体。
这一道习题的教学需要基于整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更要从学生的学情入手,在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的过程中形成清晰的认知板块,在扶放结合的过程中让教学扎实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