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分析
2022-01-01邢雯黄鸿伟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邢雯 黄鸿伟(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一、课程思政内容
课程思政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理论基础,还应在一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崇高的境界,使其能够将自身价值与社会责任有效结合,以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投入到社会发展建设中,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助力社会经济更好发展。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承担着培养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任务,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从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来看,其中包括思想政治课程、专业课程及综合素质课程等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利用其弘扬民族文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审视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等教育的首要职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德技并修的人才。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应该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环节中。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贯彻落实党的引领,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将相关价值塑造更好地融入人才能力培养及知识传授的全过程,以此为社会培养大批高质量的人才。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举措,高职院校必须结合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并结合职业教育的需要,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此发挥出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1]。
(二)培养德技并修技术人才的根本要求
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学校与企业进行联结的纽带,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将育德与修技进行结合,以实现立德树人与服务经济社会相统一,从而培养大批高质量的人才。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性认识
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存在一定误区,缺乏系统性认识,比如课程思政化和思政割裂化。课程思政化是指在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过于充分,在实际教学中未能按照专业课程的教育特点与规律进行教学,久而久之将专业课程思政化,从而降低专业课程的教育效果。课程思政割裂化是指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两者分割,毫不相干,认为思政教育更多是思想政治教师与辅导员的事,专业课程只需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就行。一个会让思想政治教育“显性化”,另一个则会让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这些都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误区。
(二)教师思政教育能力比较弱
高职院校教学中,要想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中,教师人员的思政素质与教学能力尤为关键。部分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思政素养,但其教学能力不足,缺乏系统性的学习思政理论,从而导致相关教学效果不佳,无法满足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同时,还有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关心,无论是举止言行还是师风师德,都无法满足思政建设的要求,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2]。
(三)教学目标缺乏协同性
高职院校在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包括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及知识目标。其中,专业知识目标主要是借助课程教学来实现,而素质目标主要是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实现。但在实际教学中,课程思政的目标较为单一,无法与专业课程有效协同。
四、“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关联性与体验性
为更好地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进行结合,教师应重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教材知识找寻两者的衔接点,以提升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关联性。这就要求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之前,应深入了解课程内容,积极挖掘课程内容中隐性的思政元素,以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其次,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还应重视增强学生的体验,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课程中的隐性思政元素,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
(二)创新教学方法
国家开设思政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大批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以此助力国家更好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应明确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积极探索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联系点,以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有效结合,以此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对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创新教学方法。第一,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运用图片、视频及音频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不仅能提升课程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将课程知识生动、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思政知识的了解,以此提升教学效率。第二,教师应多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彼此的交流能够共同成长。教师可以多收集一些当前比较热门的时事热点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合作交流。第三,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应加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教师可以通过慕课、微课等方式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制作相应的演讲微课视频,论述自己的观点看法,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还能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积极承担起社会建设的责任。第四,教师还应重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与学生加强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要使教学过程显得生动有趣,教师需要注意肢体语言与行为语言的结合,以此提高课堂的活跃度[3]。
(三)加强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应明确各级管理的权责关系,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管理制度、课程制度、教师队伍建设,以探索并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管理体系。第一,高职院校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制订课程思政指导手册。相应手册应将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相融合,厘清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基于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措施,包括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学教材等。第二,应加强规划设计,彰显隐性育人功能。高职院校可以基于课程规划对专业课程的真善美进行挖掘,并关注课程涉及的行业及领域、历史与文化等因素,以课程内容为主导,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爱国情怀等优秀品质,并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与信念,以此提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育人的价值。第三,夯实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素质。首先,提升教师的政治意识与人文意识,加强教师理论知识学习,并在培训的过程中注重教师的政治素养。其次,应加强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增强教师的认同与支持,同时也提升教育的德育意识,帮助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课程教学中能更好地挖掘德育元素。同时,还应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将思政育人落到实处,同时,也应完善评价机制,以激发教师队伍的思政育人积极性,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4]。
(四)构建协同育人的体系
高职院校应构建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体系,构建相应的示范平台。组织教师以课程思政为主题,进行教学比拼;建立思政教师培训制度与非思政教师培训制度,以提升教师的思政素质;建立以思政课程育人为主题的研究平台,引导与鼓励教研队伍对本课题进行研究,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要点、难点,以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高职院校应从价值导向入手,深入分析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加强互联网运用,如:推进网络平台建设、加强移动终端云学习与云交流,以此突破时空枷锁,让教学走出课堂,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五)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应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学校只有重视对教师的培育工作,才能发挥出课堂育人的作用。首先,高职院校应给教职人员专业培训及实践的机会,并聘请一些专家到学校开展相关知识的讲座活动,以此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掌握课堂育人的要领,从而提升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教育的水平。其次,应加强对教职人员的招聘工作,不仅要基于岗位的需求,还应对人才招聘市场进行一定的了解,以此提升招聘效果。再次,高职院校还应建立党员教师培养制度,发挥出党员的优势,将自身的良好素养更好地带入课程的教学中。同时,还应对教师采取“线上+线下”的培训方式,以此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另外,高职院校应重视教职人员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及思政素养,定期开展教研会、交流会等安排教师进行思政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安排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引导教师对课程中的思政素材及内涵进行挖掘,从而激发大学教师的思政意识,有利于提升教师思政教育能力。
总之,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学生崇高的境界,使其能够将自身价值与社会责任有效结合,以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投入到社会发展的建设中。对此,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协调教育,为社会培养德技并修的技术人才,以此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