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探析
2022-01-01王韶华郑州西亚斯学院
王韶华(郑州西亚斯学院)
在数字经济时代下,现代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数字网络在农业发展中的普及率和应用率也在日渐提高。大数据进入农村,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为农业经济带去技术层面的改革和优化,是农业发展与科学技术之间的一次有效融合。大数据在农业中的应用渗透到了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分布于农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不仅实现了农村农民地位和劳作方法的转变,而且能够有效地带动农业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一、大数据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意义
(一)便于获取全面的农业信息
数字农业的构成体系大致为四个主要方向,即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其中,农业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技术根植下,对农产品的实时监控和信息传送。农业物联网在当前大棚种植中的利用率较高,通过一定的数字指标对农作物、农产品的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酸碱性及对农作物本身的感光程度、成熟机能等生长指标进行实时监控,便于及时地调整生长环境的各种比例,确保农产品处于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农业物联网使农民不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在农作物的生长地和大棚中对农作物生长状况进行人为检测和监控,降低了人为测评的出错率和物资耗损率。同时,采用大数据还可以对极端的突发天气进行监控预报,从而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减少突发状况对于农作物的损害。在农业物联网的帮助下,乡村农业的自然受损率得到了极大的降低,确保了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多样化的农产品经销渠道
农业产业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农产品的经营销售,如何将高质量、高产量的农产品推广出去,形成商业产业链条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而大数据时代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明确的答案。传统的农业经销模式以线下售卖为主,缺乏农产品销售平台,产品的销售基数较小。许多地区的特色产品由于地域限制和缺乏推广平台等原因,导致特色产品的推广力度小,发展规模受限。大数据时代,为信息的快速交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农业产业有了新的发展依靠和经销渠道。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平台是融合农业、大数据网络和电子商务的新经济形态,实现了农产品由线下实体销售向线上网络交易的转变,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一次顺应时代潮流的农业经济变革。农业的特色产业通过网络信息的推广,能切实地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为产品扩大知名度和市场,满足消费方和供应方两者的共同需求,保证农业产业链条能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农业生产体系
农业生产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在传统农业时期,三者之间的沟通形式较少,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彼此之间的流通性较低,不利于形成农业产业链。在数字经济时代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过整合变得更加完善,将农业产品的产前、产中及产后各个过程相衔接。农业生产过程不再是以往支离破碎的状态,而是依靠大数据对数据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搜集与整合之后,打通三者之间交流的壁垒,实现有效的融合,形成多开端双箭头的完整交流圈。农民在交流圈下的身份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不再仅是生产体系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而是对自己的产品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决定权,可以完成自产自销的农产品经营模式。农业生产体系在数据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对于农业管理和经济规划有了更加清晰的架构,以更完善的脉络层次展现出了农业发展的巨大前景和优势。
二、中国向农业数字化迈进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
数字经济时代下,足够的物质硬件设施是保证数据交流的必要条件。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理环境非常复杂的大国。由于地形原因和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各个地区网络普及率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在同一地区,城乡之间网络资源的占有率又有所不同。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地形阻碍,在实现乡村网络普及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些现实原因造成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数字化建设的基本物质保障,是数字化进程的重要起点。物质保障的缺乏使数字时代下的技术建造工具得不到保障,农业物联网和农业大数据的搭建困难重重。
(二)数据应用率低
在数字经济时代下,数字信息资源是无价的财富,充分准确地使用数据能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保障。但在经济数字化的进程中,中国的农村数字化仅是个位数的发展水平,与其他的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德国对农业数字化的研究比例和利用程度等方面较之中国成绩斐然,为德国农村的各方面建设带去了数据构建下的优势。如果数据经过搜集和整理,没有在应用环节中得到充分利用,就只是无用的数字模型,发挥不了实际的用处。农民观念转变问题是数据应用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所以接受和使用网络数据是一个战线较长的过程。
(三)综合型人才储备率低
农业资源和人才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农村构建大数据的过程中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指导和帮助。但是,目前农村严重缺乏高技术数据人才储备。农业专业的优秀大学生和高端数据研究人员对于农村建设的关注力度较低,在农村数据开发中的参与度较少。农村在构建数据网络时,缺乏领头羊和带路人,导致农业的数据化进程迟缓,普及效果大打折扣。在数字经济与农业综合发展的过程中,相对应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问题也被提到重要的考量地位。在传统的人才培养途径下的单科人才已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下农村的发展现状,所以需要教育行业和企业共同努力,转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大人才的投资力度,引导人才留乡、返乡,为农业产业的数字化发展献力献策。
三、数字乡村建设的完善路径
(一)加大乡村数字化投资建设力度
政府在当地的乡村建设中,应发挥引导作用,做好对农业数字化发展的规划,将资金用在刀刃上,成为数字化建设中最为有力的保障后援队。在进行资金分配时,能够依据不同地区的现实情况,结构性地调整投入比例,以强带弱,以富扶贫,支持农村的数字化改建工程。开源节流,政府应打开招商引资的资金源头,吸引更多的社会性非公企业和私营企业进行资本投资,从资金源头解决物资匮乏的问题。对于地势严峻的特殊地区,针对性地采取政策帮扶方式,解决发展中的技术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加强与腾讯、阿里巴巴等大型企业的合作,将先进的数字应用技术和理念引入乡村数字化的建设中,从而打造全面覆盖、资源整合的乡村网络体系。针对不同的地区,数字研究团队要摸排走访当地的地势、农民数字化的接受程度、当地数字化的发展现状等情况,更新之前的信息网络,搜集最新的一手信息。针对现有的实际情况对数字化建设的设备和人员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实现农业数字化的更新换代,用最新的研究技术打造新时代下的农业数字网。
(二)各方协力打造人才团队
国家要多关注数字农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打造一批同时具有科研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国家农业管理部门应组织人才团队进行定点、定项的实验研究,深入农村的不同环境,从当地的农业土地和产业发展现状入手,结合当地的特色农副产品进行研究。当地政府为研究团队提供当地的发展资料与相应的物质条件,提高研究人员的待遇,从而将人才留在当地,接续为当地的农业产业数字化建设发力。人才团队可以定时地向当地的农民进行数字化知识的免费培训,提高农民对于数字化产业的接受度。同时深入农业基地统计分析农民操作数字化产品的技能情况,并指导农民完善操作方法,逐个击破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等各个方面,从而循序渐进地实现农村的数字化建设工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发力地,应做好数字化农业学科学生的培养规划,使具有新时代下创新奉献职业精神的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数字化建设工程贡献力量。
(三)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数字素养
在农业生产初期,通过向农民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帮助农民建立农业物联网,并指导和讲解数字产品技术的应用程序和步骤。允许农民先体验,后购买,给予农民从安装引入到接受受惠这个过程中一定的缓冲时间,使农民真切地感受到数字农业带来的普惠感。在农产品销售时期,政府和网上平台要相互沟通做好联合机制。网络购物平台和直播平台,例如拼多多、淘宝等平台要切实地为农业产业敞开大门,降低入驻网店的成本,同时搭建好宣传平台,帮助农业产业打造特色化农产品,利用当红明星代言等手段提高农产品的曝光率,加速农业产业与电商的合作进程。在搭建数字网络农业销售平台时,网络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对农产品售卖过程与交易过程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使农民有行使自身权利的法律保障。利用这些基本的惠利方法和法律保护,使农民能够放下心中的怀疑和芥蒂,提升数字网络的使用率。
综上所述,大数据在农村农业建设中的优势十分明显。但是政府在建设打造农业数字化网络时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阻碍和问题。各地区要借鉴和学习成功的建设案例,学习先进的方法技术和管理手段,并创造性地应用于当地的农业建设和数字化进程中。针对自身的发展情况,做好当地的数字化农业建设规划。国家各方资源、人才要形成联动体系,发挥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的作用,逐个击破在数字化进程中出现的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数据应用率低、综合型人才储备率低等现实难题,不断延展大数据在农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