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权
2022-01-01向绪伟
向绪伟
(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南昌 330032)
话语权包含着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话语权利就是运用话语的资格与好处,而话语权力则是支配话语的能力与程度。话语权利展示为社会的规则安排并反映出该社会规则安排的合理程度;话语权力体现为一种社会力量布局并标示出该社会中话语资源分配的基本格局。”[1]话语权利体现言说者在一定的语言规则和社会规范下进行言说、表达意见的资格,是对言说者话语资格的认可;而话语权力则为言说者对话语资源掌控和对受话者影响的能力,是话语场中力的对比关系。执政话语权是执政者围绕其利益关切而建构社会关系、管理社会事务和引导社会行为的资格和能力。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意指中国共产党各级人员、组织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目标实现而对执政话语资源的影响力与支配力。当下,全球化使各国处于“和谐、合作、共赢”的语境中,而新冠疫情的发生又使得全球共同应对成为国际主流话语,“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2]尤其是中国在抗疫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为世界抗疫作出示范,极大提升了中国话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的实现在国内既需要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发展与完善,还需要社会各界勠力同心而凝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之共识,不断增强“同心圆”,形成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的民族特色;在国际上,以国际共生意识和共同的安全问题为指向,联动各方建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和谐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和“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的故事。本研究以全球化语境为基点,立足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建设,注重从中华民族特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探究“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的现实语境
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认为:话语环境是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因素按照一定的连接方式结合而成的言语符号系统,每一个因素的发展变化都将对话语权的实现产生影响。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持续冲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语境下,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全面建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体系,在全球交往中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权。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传媒语境中生成、发展和形成实效。分析与把握这些语境是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的关键环节,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建设的一致性与多样性,在环境变量中扩大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一)经济语境
从21世纪中国经济环境来看,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依存日益紧密,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下,中国与国际社会话语融合的速度不断加快,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内容的开放性、包容性凸显且不断地自我创新。另一方面,双刃剑的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中国社会在把握机遇、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建构有效应对各种挑战的防范机制,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且,全球化经济交往的开放性、协调性与共享性,有助于帮助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话语内容的选取上兼收至上要求的奉献话语和义利兼顾的利益话语,培育人们合法、正当利益诉求而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的情感认同。
(二)政治语境
无论是政治制度、政治关系的变化,还是政治权利的结构性调整,均会造成政党执政话语中主体关系、话语内容与方式变化,促使话语资源的分配关系发生变化。全球化的竞争性、趋利性促使社会政治关系和权利结构方式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政治生活的支配性需要全社会的群策同向,激发和发挥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以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推手,引导社会各界以适当方式参与国家治理,形成和谐稳定、共谋发展的政治图景,推动中国共产党执政语境由权威服从语境向民主协商语境的转型,切实遵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三)文化语境
文化承载着传承民族精神和强化民族意识的使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以及信息化社会的融合与互鉴,决定了社会文化语境的多变性,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又加速各种社会思潮传播,再加上西方“多党制度”“普世价值”“历史终结”和“意识形态对立”话语盛行,国际层面上对抗与合作话语的交互作用促使文化观念的多维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构的文化观念与其他社会思潮多向性的交锋频现。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向心力引领人心和力量的变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促推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成为社会共识。
(四)社会传媒语境
全媒体时代的自我、逐利与娱乐化使得集中且针对性强的政治话语不断消解,社会话语显现分散、随意和趋利的动向。个体行为的责任意识淡化和社会规范的无意识,使得个体话语在自媒体场域中成为传播主流。而个体话语自由传播易遮蔽主导话语与冲破主导话语的边界,导致社会活动的规范性受损。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作为显性话语,规范与调控自媒体场域中的表达和传播,在社会传媒的信源、信道中激发网络受众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并以传播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与中国故事而突显社会效益。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的目标指向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各种话语形式对政党执政话语存在或有益、或消减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的目标指向于维护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具体而言,就是帮助受教育者理解、接受和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社会共识
执政合法性不同于一般社会行为的合法性。一般社会行为的合法性强调行为过程及结果须符合社会运行规范,是在相应社会规范已经言明的状况下对行为及后果进行评价;而执政合法性则突出政党执政地位的获得方式是否与社会主流意识相一致,表现为“民众对现存执政秩序的认同、接受和拥护”,表明“一个政党的执政被社会认同的程度”,[3]注重于对政党执政地位获得方式的评价。由于对政党执政合法性认同是通过政党执政能力与人民群众合理发展要求的对应关系进行评价而实现,因此政党执政话语须以其执政能力建设而抵御一般性甚至对立性话语内容的侵蚀。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出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而赢得政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揭示了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理论基础。而“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4]在旧的生产关系中获得实际利益的阶级、阶层是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话语主导权的,他们还会通过各种话语方式、手段来争取话语权,以显示其社会存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受教育者明确中国现行政治制度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形成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社会共识,自觉同敌对势力、破坏分子对中国政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诋毁、污蔑甚至挑衅行为进行斗争,帮助中国共产党运用宣传、报道、会议、交流、网络等言说手段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二)民众对党执政地位的自觉认同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5]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生成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实践中,并经由无数党员的牺牲与奉献而逐步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遵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是历史和人民选择,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的逻辑起点。但在过去记忆渐行渐远的今天,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娱乐化所带来的自我利益优先性以及社会上各种政党执政理念的交互影响极容易造成人们判断失向。而为经济发展所倡导的利益关切已成为人们所推崇的价值取向时,人们容易根据其利益需要而引导思维运行的方向,不会自觉接受和认同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此,可能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党员干部漠视普通群众的利益关切而造成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话语冲突;二是群众过分要求自我利益而忽视甚至丢弃整体利益的问题。“如何使体现自己意图的价值目标为民众所理解,成为社会的共识,内化于民心并外化于行动,规范和引导现实朝着既定方向运行,就成为党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6]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群众路线,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胜利,获得中国社会的执政地位。作为“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夺取革命胜利的思想支撑”[7]的“群众路线”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的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和党长期执政的基本保证。为此,中国共产党唯有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知晓“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8],关切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理解“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9]的意义和价值,加强党执政理念、政策、实践的宣传,以制度创新而凝聚共识、优化决策,使党的各项政策和具体部署为群众所接受、认可并给群众带来实际价值,才能引领广大群众认同党的执政。
(三)夯实中国模式的国际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以独立、平等、开放的姿态去认识、了解世界,坚持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国际问题的解决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特别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本内核的“中国模式”逐步成为国际话语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舞台上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力,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赢得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空间。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行“和平崛起”,建构“和谐世界”,“以邻为伴、与邻友善”,以及“命运共同体”等国际共在话语,且“中国模式”所创造的“中国机遇”为许多国家摆脱“习惯性”经济危机作出了积极贡献和为后发国家选择发展路向提供有益参考,但因对“中国模式”的质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抵触,还依然存在“中国威胁”“中国崩溃”的杂音。虽然这些杂音的能量和影响在中国事实发展成就与外在空间的影响中日渐式微,但它们对民众的心理暗示还存在,这会造成对中国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合理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准确传递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信息,能够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实现营造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
三、全球化之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的意义
全球化发端于经济领域中全球范围内的生产、销售和分配,并在商品、资本的全球流动中推动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政治意识、社会理念和道德规范等领域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形成了人们或主动、或被动的世界交往关系,逐步形成全球性话语内容与话语方式,推动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的实现。
(一)拓展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的述事空间
全球化改变了传统社会封闭、自生的存在空间,并在多样性的差异中促进各种文明的自省与更新,在道德观念中终结了人们固守的地域观念和本民族意识,使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在相互融合中成为人类共有的财富,实现“远距离的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与地方性的场景交织在一起”[10]的语境变革,促使人们超越民族国家自为一体的狭小视野,形成以世界整体意识为特征的全球性话语关系。在全球化语境中,人们需要以世界眼光和世界公民身份看待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探索人类共有的价值形式以应对全球性问题,倡导在和谐、平等、共享的交往准则下就全球性问题展开对话与协调。因而,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除传递治理本国、本民族、本党事务的信息外,还需肩负起对社会各界的教育与引导以及在国际范围内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于全球的意义,真正落实好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在新语境下的党性与人民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关系。
(二)丰富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的话语资源
全球化最突出表现就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使处在世界各处的人们共享人类智慧成果。因而,全球化的结果不应是不同文明的流血冲突和弱势文明的被迫消亡,而应是不同文明和谐共生与共同发展。全球性话语交往把各个民族、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政党执政经验、文化发展战略和社会治理方式以及人与自然的相处关系传递给中国社会,让中国社会在对比中认识和评价自身的社会治理情况,理性对待本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帮助中国共产党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以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等各项建设,使得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所传递的信息资源更加宽广。
(三)推动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的实践创新
全球话语交往主要以平等、对话、隐性的方式进行。平等性话语交往克服传统的殖民体系和霸权思维,话语双方以平等地位而促生话语共识以实现话语交往之目的。对话式话语交往是当前国际交往的通用方式,它尊重主权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维护主权国家的国际形象而易于形成求同存异的话语局面,有助于分歧与矛盾的解决。隐性式话语交往把话语所承载的信息内含于商品、产品或活动方式中,通过层层推进的方式对话语接收者产生影响。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的实现而言,全球性话语交往中的平等、对话、隐性的话语方式可以帮助中国与其他国家在交往中摈弃传统的意识形态划线而失去交往的机会,并能够在平等、对话的话语实践中切实兼顾各方利益关系,尊重各方发展诉求,调动话语双方的主体性,激发话语双方的主动性,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的实践实效。
四、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的实现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规律,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框架结构,它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发展的动力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发展的创新之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发展的保障之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发展的血脉所在。这些社会主义属性规定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方向,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的实现提供了根本保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动力之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总结中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根本任务出发,着力解决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并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法制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来体现理论的方向性和科学性。在社会主义道路引领下,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支持下,中国经济运行良好,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突破百万亿元,已稳居世界第二;建立党的巡视制度、实现城乡按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简政放权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政治体制改革成效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稳步推进,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人民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初步形成;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增强。而这些成就,一方面应对了西方国家唱衰社会主义和诋毁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挑战,增强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促使国际社会理性认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的实现提供更加具体的佐证材料。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创新之钥
理论创新是一切创新的逻辑起点,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实践创新的根本前提。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1]因而,明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发展变革中的指导作用,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中国的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克服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紧跟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以务实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性要求,又实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科学性要求。可见,中国共产党理论体系建设既保证了发展共享的价值属性,又实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契合了理论之于实践的价值性与真理性,对理论的受众而言,契合了他们的语言习惯和言语行为的时代特点,能够引起话语接收者的言语认同和对话语发展的价值关切。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保障之基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建构的、对全体社会成员或组织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约束力的社会规范体系,是“社会关系的定型化”[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为了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建立的、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重要制度”[12]共同组成的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13]。这些制度规范了各种社会关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当代世界的发展态势、当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生态关系的基本要求相符合,并通过广泛地借鉴与吸收全世界的文明成果来推进中国发展。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关系,肯定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性,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发展建构起牢固的实践阵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内生动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一种文化,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及中国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15],以社会主义的政治属性规定了文化的性质和价值取向,体现了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实践效能。而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三全育人”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五、结 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6]全球化拓展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的发展空间,促使民族性、区域性的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与全球话语对接、融合,使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的内容、方式、语境和理论建构有了国际层面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只有适应国际语境的新变化和人的主体性增强,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创新为抓手,在全球话语空间中建构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的位置关系,才能在当今世界话语实践和关系调整中显示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影响力。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的发展要以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支柱,通过社会主义公正制度体系,明确表达社会主义的公正价值,立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明晰性,明确、自信、理性地表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特征的国家意志,坚定地按照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的价值取向构建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叙事框架、概念体系、语言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改革、发展中辩证地看待“现实的合理性”和“合理的现实性”,遵循国际文化视野和本土文化立场而丰富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内容,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的现代性、实践性和主导性,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