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代教育研究管见

2022-01-01□杨

华夏文化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育史著作书院

□杨 超

一、引言

五代十国时期混乱而短暂,士气不振,学术衰微。教育事业亦遭受严重打击,与前后的唐宋两代相比,之善可陈。因此,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不设选举一目,表现出宋人对五代教育的蔑视。但从现代学术的高度重新审视,五代十国是唐宋变革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各国在战争间隙大都进行了文献保护工作,部分王朝或政权雕印九经,传播经典,公私兴学,科举取士,培养了一批人才,在乱世中使斯文得以不坠。此一时期虽缺乏唐宋两代那样的名家名著,但学者、著作的绝对数量却不在少数,目前所知五代著述除佛道外即有近九百种。该阶段内成长起来的不少人才,如张昭远、薛居正、王朴、李昉、徐铉、郭忠恕、聂崇义等,在宋初政坛、文坛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些当然与五代十国的教育状况有莫大关系,理应引起学界的重视。

二、目前研究的概况及其特征

对于五代教育的探讨,实际上自宋代已经开始了,只不过他们多从其弊端出发,引为教训。宋代书院教育发达,实肇端于五代,对此宋人也有肯定。对五代教育进行系统研究是近现代以来的事情。但缺乏专门著述,多作为某一教育史专著的一部分来阐述,或发表专题论文进行探讨。研究的内容多集中在文教政策、科举制度、官学教育、私学教育、书院教育、家庭教育几个方面,应该说有关五代十国教育的重要问题都已经触及了。其中,研究最为深入的是文教政策、科举制度和官学尤其五代中央官学教育,这与留存至今的五代教育史料内容有很大关系。

前人研究的史料基本来源于新旧《五代史》、《五代会要》、《资治通鉴》、《册府元龟》、《文献通考》、《十国春秋》等集中记载五代十国史事的典籍,而这些典籍大多偏重于记述中原五代,对十国的教育尤其是官方教育涉及不多,这使得目前研究多集中在讨论五代中原王朝的教育问题上。而史料的内容又大多与制度政策有关,很少涉及具体事物,如对教学科目、教学内容的记载,因此,讨论的重点都集中在制度层面。如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五代部分、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隋唐分卷》之《五代文教政策的变化》《五代的中央官学》、王育科《五代进士研究》等。

而对五代十国书院的研究多与私学相结合,如邓洪波《五代十国时期书院述略》、祁开龙《浅谈五代十国私学的发展》、《中国教育史研究·隋唐分卷》之《五代书院的继续发展》等。其中又以十国的私学研究为多,这也与现存史料中十国私学内容相对较多有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程舜英先生所编《隋唐五代教育制度史资料》之《五代十国的教育》搜罗较为宏富,上文提及的五代时期教育研究的六个方面均有涉及,且分析合理,论述精到,堪称目前五代十国教育史研究著作中的翘楚,但其所用史料仍不出上文所述,很多非原始材料。

三、有待推进的几个方面

目前有关五代教育重要方面的探讨虽然均已展开,但研究深度还不够,如教育内容方面偏重于经学、文学教育的探讨。而对于五代极其重要的军事教育、医学教育罕有论及,作为五代教育颇具特色的书法绘画等美术教育亦论述颇少。究其原因,是对有关五代十国零散的教育史料掌握不够,对已有史料解读不深所致。

现知五代军事类著作有七种,涉及军事人才的选拔教习、军事纪律、具体战法等方面,极具实用性。虽然原书已亡佚,但部分佚文得以被留存,借此可以略窥其貌。五代名将辈出,有些将领不但善于实战,而且也能著述,如符彦卿。符氏常年镇守北边,威震契丹。其著作均有实战经验作为参考,故价值更高。从其书《人事军律》的现存佚文来看,他论述军事人才的选拔,不拘一格,着眼点在于发挥优势,争取得胜,非常切合战争频仍的五代实际。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批军事人才,除战争的磨练以外,常规教育的作用亦不能忽视。

五代医学教育体系基本沿用唐代模式,从中央到地方仍然建立医官系统,各政权根据自身情况又有所调整。官方教育和民间师徒传授仍是最主要的教育模式。现知五代医书类著作有二十二种,主要是本草类和医方类,尤其本草学在这一时期取得长足进展,《蜀本草》成为《唐本草》之后我国本草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对宋以后本草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另外,妇科和儿科也有所发展,周颋《产宝》一书留存至今。这一时期,士人涉足医学研究的越来越多,军事将领也不乏兼习医术者,他们在推动医学知识传播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五代书法绘画名家不乏其人,杨凝式、荆浩、董源、周文矩、黄荃等等不仅闻名于当时,也被宋以后的人们所推崇,并且培养了一批艺术家。目前有关五代书法绘画的研究亦有一些,但多集中在对艺术性和个别人物的探讨上,较少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分析。西蜀、南唐设有翰林待诏、翰林祗候、翰林思艺、内供奉等艺术职官,西蜀、南唐的画院亦初具规模,其直接影响到宋代画院制度的建立和宫廷绘画人才的培养。

目前,有关五代教育即使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仍存在不足,甚至不时出现失误。如五代中原王朝科举考试中明经科录取人数较唐代有大幅增长,已经有多种论著指出这一点,而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隋唐分卷》在论述到这一问题时,因误读清徐松《登科记考》,而得出“明经衰微而诸科增长”的错误结论。对五代书院及私学的研究也仅限于书院的地域分布、大致数量、开办者等基本史实,而对其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整体运作的探讨并不深入。即使在地域分布、数量的研究上,亦存在着疏漏的问题。

五代十国时间短暂,这一时期的著作虽然不少,但留存至今的只有八十几种,极少与教育直接相关,而记载该时期史事的著作留下来的也不多。除上述几种集中记载制度的史书外,其他史料大多分散于经史子集四部著作之中,尤其是宋代著作里,而有关教育的材料常见于方志、类书、文集等著作,在这些材料中勾稽索引,发掘有关教育问题实属不易。但五代十国时期作为唐宋转型的过渡阶段不可低估,这一时期教育上的新变化对宋代甚至宋以后整个中国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如科举考试中明经录取人数的增多,使得经学教育在公私学校中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使儒家传统在乱世中得以维系,影响到宋初人才结构和宋代理学的兴起;诸科录取人数的增多,使得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的学官结构出现了变化,即由偏重行政官逐渐向行政官与技术官并重转变。这个情况在宋代表现得愈加明显,实际上这是中国走入近代的一个端倪,只不过由于蒙古政权的统一而使近代化被迫中断而已。

因此,总体看来,五代十国时期教育史料应不避艰难,深入挖掘,有关研究应继续向深入推进。

猜你喜欢

教育史著作书院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南书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浅析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现实路径
蔡元培构建教育民主决策制度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