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爱国实践的理性思维及其培育路径
2022-01-01
爱国,是公民对自己国家、民族和文化的价值认同和理性的政治表达,集中体现了个人对于自己国家制度的情感和对社会价值的遵循。在此意义上,爱国主义就不仅体现个人的政治认同,同时也体现出国家对于个人的政治容纳和文化吸引,以及个体的价值生活和群体的政治生活的辩证统一。情感是爱国的首要特征,然而情感源于冲动,受外在因素影响较大,外在的易变性、不稳定性诱使广大青年在爱国实践表达方式上容易沦为民粹式非理性爱国。民粹式爱国,往往表露出一种粗糙的、盲目的、狭隘的爱国情感。而理性爱国,是指能够理性地表达爱国情感,真实再现爱国主义理念,以及培育爱国主义的实践能力。民粹主义和爱国主义交织在一起,既可能是爱国本身所使然,更可能是民粹主义向爱国主义的侵染。民粹式爱国,是一种受狭隘的利益、文化支配的行为,而非理性选择的结果。受外在直观表象的影响,人们容易混淆爱国情感的正确表达与民粹主义。民粹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成了爱国主义合理表达的障碍,培育当代青年爱国实践的理性思维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命题。在此意义上,我们需要正视受制于狭隘民族情感的民粹式爱国的内在局限,并提出爱国主义理性表达的时代性问题。
一、民粹式爱国的理性缺位及其消极影响
民粹主义被形象比作为“时代之病”,它集中爆发于社会转型时期,受社会变革、经济调整、重大灾难性事件等因素影响,普通民众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深深刺激了他们敏感的神经。受其影响,广大群众往往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直观表达自身的诉求,力图维护自身的利益。在爱国实践行为表现上,民粹主义者通常采取极端激进的方式,表达对国家、民族、时代的关切,他们借助自媒体等平台,肆无忌惮地宣泄对现实不满的情绪。
2011年以来,《人民论坛》每年都会对年度重大思潮进行专门调查,经过十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民粹主义思潮正处于一种不断上升的趋势,近年来它“一路高歌猛进,蛊惑性、传染性、煽动性、破坏性逐年增强”[1]。对此,有学者将民粹主义在全球的蔓延比喻为“民粹主义的幽灵在全世界游荡”[2]。近年来西方的民粹主义,主要与阶级和生产方式相关,表现为以“反体制”“反精英”“反全球化”等为旗号的政治运动,如因美国黑人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膝盖锁喉”事件引发的骚乱事件、对法国社会造成重创的“黄马甲”抗议事件、因反对英国政府“群体免疫”而引发的大规模抗议活动等。西方的民粹主义思潮需引起我们警惕与预防。当代中国的民粹主义与西方的话语语境不同,它“被有些人暗暗指向了人民大众”[3],从某种程度上,民粹主义更多地与群体、民族利益和心理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交融的特点”[4],如因新冠肺炎引起的群体性恐慌、群体性抢购、极端排外等事件等。不难发现,爱国情感的表达应该是理性的,然而现实中爱国实践容易沦为一种民粹式、非理性的爱国行为,具体表现为粗糙的、盲目的、狭隘的爱国行径,表露出一种未经反思、未经批判的爱国情感。
1.爱国主体的狭隘化
民粹式爱国,首先将爱国群体狭隘化,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排他性。他们宣称自己是“人民的代名词”,自我标榜为人民“请命”、富有“革命”精神,却在实际运动中不顾他者,遇到对其反感、反对者就以“不爱国”的名义,对其施以谩骂、恐吓、殴打,把他们归为不爱国的群体,从而迫使他人认同自己的主张,并追随自己。英国学者保罗·塔格特指出,“民粹主义者把他们所偏爱的群体作为理想化的中心地区,并以此作为辨识自身的依据”[5]。民粹主义的这种宣言极具迷惑性,他们盲目地将“人民的愿望、需要、情绪当作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6]。过分追逐民意的结果,往往会陷入多数人暴政的泥潭,最终“把社会拉向后退,给民众造成更大的伤害。”[7]实际上,民粹主义者将“人民”仅仅局限于“我们人民”。日本学者水岛治郎认为这种“人民”可分为三种情况,即沉默的大多数——“普通人”、凌驾于党派及利益团体之上的——“统合的人民”以及本民族“我们人民”[8]。在他们眼中,人民其实质,“是一个抽象的整体概念,他们对组成人民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却持一种轻视态度,尤其是当某个人持批评意见的时候。”[9]192他们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广大人民。以“人民”之名,以期实现自身的政治诉求。此外,这种“人民”,是纯粹的本国、本民族的人民,将外国人、少数民族视为“他者”,具有浓烈的民族主义色彩。极端民粹主义者鼓动年轻人盲目排外,鼓吹年轻人消极心理,鼓吹年轻人盲目认同“自己”,以“自己”为标杆,反对不认同“自己”的,反对异议者。民粹主义者利用青年人的消极心理刻意在社会中制造对立,将对国家有反思、有批判精神的人统统视为不爱国群体,实现其爱国群体狭隘化的主张。
青年群体正值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此时也是爱国主义价值观确立的决定性时期。据《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9年调查显示,“80后”“90后”青年受到来自家庭、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大[9],部分青年直观地认为他们所面临的压力全部来自社会变革、经济调整,便对政府官员、商界精英流露出一种不满与怨恨情绪,表露出“仇官”“仇富”的消极心理,而不是客观地、理性地从他们自身处寻找原因并加以克服。民粹主义者利用青年的这种消极的抱怨情绪,以新媒体平台为阵地,打着“维护社会公平”“为民请愿”等“爱国”的旗号,误导青年群体将问题矛头聚焦国家和政府,进而损伤国家形象,将自己和国家对立开来;为达到反精英的目的,将“自己”这个群体和其他群体,尤其是精英群体割裂开来,认为只有自己是爱国的,精英群体都是贪污的、是危害国家的、是不爱国的群体,进而将国家和政府的形象推向负面,以期达到其“反精英”的目的。
2.爱国行为的极端化
时代的快速变动往往给民粹主义发生提供了良好的寄生环境,马克思、恩格斯所说:“随着每一次社会秩序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10]。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有其共同之处,即二者都源于“情感”,民粹式爱国,他们更倾向于将爱国问题夸大化,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表达出对国家的关切、对民族的担忧。他们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以“改革”“革命”等为口号,叫嚣“只要出于爱国的目的,任何偏激的行为都是无可指责的,任何激进的改革都是民众所希望的”[11],民粹主义者试图用这类激进式、空想式、讽刺性的话语,混淆视听、迷惑大众,从而达到赢得底层民众的接受和认同的目的。
然而,这种以非理性的方式表达“爱国主义行为”,严重干扰社会正常秩序。如2012年因日本政府宣布将钓鱼岛“国有化”引发国内多地示威游行的事件中,一些民粹主义者打着“爱国”的旗号,公然打砸抢烧日系产品,并激进地叫嚣使用日系产品的是“卖国”之人,对他们进行人身攻击,最终演变为一场打砸抢烧的暴力行为;2018年,在“瑞典警察虐待中国游客”事件中,不少民粹主义者,为博得不明真相群众的眼球,假借“为中国游客讨回公道”为名,在网上肆意扩大并渲染极端的民族仇恨。缺乏理性约束的爱国实践行为,极易丧失基本的价值判断,这种爱国行为不仅不能维护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反而是伤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严重损害了国家形象,危害到国家、民众的根本利益。当下,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社会事件,为民粹主义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民粹主义主要呈现出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合流的倾向。这股合流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我们需高度警惕。
爱国还是“碍”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爱国表达方式上能否用理性约束自己的行为。“以爱国之名行发泄之实,进而伤害自己的骨肉同胞,这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12]在国家现行体制框架下,合理表达诉求是理性爱国的应有之意。
3.爱国情绪的媒体化
民粹式爱国行为是情感性导向型的爱国主义。其在情感范畴内很容易导致民粹式爱国的蔓延,当下民粹式爱国碰上一个所谓的“千载难逢”的时机,互联网、自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扩大了普通民众的交往、交流机会,更有利于民众自发地走在一起,“网络空间的高度自由为民众内心情绪的表达提供了围观、宣泄和狂欢的平台”[13]。民粹主义思潮借助网络传播的快捷化、大众化的特点,在短时间内造成较大影响,通过对热点问题的“炒作”,激发广大群众的偏执心理,为社会增添不稳定因素。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新时代,“网络民粹”主要有两大突出特征。
其一,歪曲和放大涉及群众核心利益事件,造成社会的恐慌、达到目的。疫情期间,民粹主义者利用广大人民恐惧、焦虑的心理,对疫情的危害进行有针对性的扩大宣传,如在三文鱼携带病毒入境是罪魁祸首的争论中,民粹主义者利用网络虚拟空间,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放大,不断刺激广大民众敏感的神经,造成广大人民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不信任,继而引发双方的对立。在“重庆万州公交车”事件中,极端民粹主义者,假借维护社会交通安全的名号,对无辜的私家车女司机邝某展开“人肉搜索”,并将一切交通事故的起因归结为“女司机群体”危险驾驶,对她们展开谩骂,试图引发社会性别对立。
其二,制造谣言,在内容上误导广大人民群众。“易变性”是民粹主义的特征之一,近年来,民粹主义借助虚无主义的叙事方式,通过对事件的歪曲、虚构,博得眼球。如疫情期间,民粹主义者为吸引眼球,博得流量,造谣生吃大蒜能有效抵御病毒的侵害、服用黄连素能治愈新冠肺炎、喝消毒水能杀死细菌等,其目的在于“映射民众面对突发事件的不满和抱怨心态”[14]。
在传播方式上,民粹主义者借助互联网,煽动人民大众不满情绪,在社会制造某种对立情绪。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受民粹主义浪潮鼓动所做出的非理性行为,令人痛惜。青年群体,正值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年群体理性的思维尚未完全确立,受民粹思潮的影响,部分青年的民粹式爱国不仅不能真正维护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反而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不对民粹式爱国进行恰当的“疏”与“导”,这种激进的行为极有可能演变为群体性事件,使“爱国行为”沦为“碍国行径”。
二、理性爱国的价值内生及其崇高追求
理性爱国和民粹式爱国,都是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上,他们都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理性爱国是指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为着眼点,合理表达爱国情感,其实践行为表达了个体对国家、民族文化的价值的认可,对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认同,以及对人民无限的热爱之情。而基于感性基础之上的民粹式爱国,立足于激情,较多只关注眼下的利益,其实践行为上多呈现出一种盲目性、狭隘性与冲动性。而理性爱国,则是在对事实进行辩证思考后,作出具有客观性的判断。理性爱国的崇高追求具体表现为认可祖国,热爱人民,以正当的方式认同民族的文化、维护国家的体制。
1.理性爱国要辨明“爱”的主体
理性爱国,要辨明“爱”的主体。民粹主义将爱国的主体建立在“抽象的整体概念”下的民之“粹”——“人民”,这是特指有别于“精英”阶层的草根阶层。民粹主义语境下对“人民”的爱,仅停留在抽象概念层面,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民粹式爱国,就只“爱”其身了。而理性爱国,爱的主体是建立在具体的现实的人的基础之上,是现实中的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501。这里“在现实性上”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个人,是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重要性,“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5]287。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进一步指出,推动历史发展的最后动力,是广大群众。“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16]。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诚然,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就“离不开个体,离不开成熟的、理性的、全面发展的个体;个体要想实现自己的利益,就必须作为人民的一员,融入人民中”[17]。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实现中国梦依靠的主体就是中国人民、是人民群众,实现的力量就是全体人民的力量汇聚而成的中国力量”[18]。
2.理性爱国要坚持基本的政治认同
认同,最早源于心理学的相关概念,“是对他人的情绪联系的一种原始表现”[19]。随着运用的不断深化,“认同”被广泛应用在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20],体现了公民对党、国家、制度、体制等的认同与赞同。当下的理性爱国离不开一些基本的政治认同,具体表现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等。“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21]。违背了这一点,就很难谈得上是理性爱国。民粹主义被学界普遍认为是对“现有政治秩序的挑战”,激进的民粹主义者试图通过激进、暴力、非理性的方式,推翻现有的政治秩序,达到“反精英”的目的,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我国的爱国主义从来不是抽象虚幻的,而是真实具体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
三、培育当代青年理性爱国的基本路径
从价值层面,理性爱国是真正使青年成为国家栋梁,成为真正的政治主体的爱国实践。如何以爱国主义情感推动青年人内在创造力,激发青年的政治价值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着力解决的问题。新时代,赋予我们青年群体新使命,青年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时代的命运、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22]167,因此,为时代培育有理想、有责任感、富有担当精神的“时代新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23]。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目标,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要义。
1.超越民粹式爱国的二元对立,树立理性爱国的实践思维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着力培育青年理性思维,用理性思维超越民粹式爱国的二元对立,破除错误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同违背爱国主义的言行作坚决斗争”[24],同时在观念层面“涵养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24]。2019年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兼容,才能富强兴盛,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尊重各国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24]。
富有民粹主义色彩的爱国行为不符合爱国主义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25]。新时代,培育爱国主义精神,重点在于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青年群体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培养一方面要激活青年内在的爱国主义血性,同时也要激发青年不断生成的理性思维,形成青年爱国主义的政治性。《纲要》指出,“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24]。列宁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指出,要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是检查,使我们学到的东西真正深入血肉,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26]。拥有宽广视野、具有一定的知识积淀、在学习中不断形成科学的、理性的思维是新时代理性爱国的应有之意。解决当前爱国主义表现中极端的爱国主义表达,爱国主义中民粹主义的欲望式情感性问题,我们需要重塑理性的爱国主义,培育青年理性的思考能力,使他们所具有的爱国主义情感内化成为行动、实践和创造力的支撑,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爱国主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22]。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当代青年承担的使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27]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比作“铸魂”工程,正如有学者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宣传教育工作的‘魂’”[28]。
民粹主义由于其价值观的缺失,因而没有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它极端强调草根群众的价值,它反对精英,否认精英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而造成社会的撕裂,危害社会的团结,消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9]。培养当代青年理性爱国意味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24],“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21]。广大青年群体,要将自身命运与祖国命运、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30]。青年与国家、民族共呼吸、同命运,“没有了青年,历史的主体必将断代,社会发展必将断层,未来的动力也必将缺失。同样,没有青春梦支撑的中国梦也不会持久”[31]。
3.以培育时代新人落实爱国主义
培养什么人,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回答的问题,只有在落实为培养新时代新人的意义上,才能真正落实爱国主义。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和国家的青年一代,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工人阶级中比较先进的那部分人则完全懂得,他们阶级的未来,因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新一代工人的成长”[32]。列宁“革命的成功取决于把人民中更广阔的阶层吸引到自由事业方面来,取决于教育他们,组织他们”[33]。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组织和教育当代青年。
“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34]。因此时代新人不仅是“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时代潮流的坚定者、搏击者”,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担当者”。
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25]。步入新时代,当代青年幸运地赶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黄金时期。这个黄金时期“为当代青年知识分子铺开了更加广阔的挥洒才华的人生舞台和发展空间”[35]。“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青年人有青年人的担当。当代青年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可爱、可信、可贵、可为,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36]。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二者的张力下,扬帆起航,“直挂云帆济沧海”。爱国心和爱国情需要理性去约束,这种理性让世人感受到青年群体的巨大力量和一个国家无比深厚的凝聚力。有爱国激情而不情绪失控,有爱国之心而合理地表达,这才是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的新一代青年群体应有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