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常见的鸭肠道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2-01-01曹婧
曹 婧
(巩义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河南 巩义 451200)
球虫病与绦虫病是鸭养殖期间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虫体寄生于鸭肠道处,对患病鸭肠道造成严重损害,影响其正常采食,阻碍了鸭的正常生长发育。鸭球虫病与绦虫病现已引起禽类养殖户的重视,应以寄生虫病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为依据进行诊断,并于确诊后根据寄生虫侵害程度制定治疗计划,同时落实预防管理,尽可能降低鸭球虫病、鸭绦虫病等肠道寄生虫病的感染率及死亡率。
1 鸭球虫病诊断及防治措施
1.1 诊断分析
1.1.1 流行特点
球虫病传播广泛,是常见的体内寄生虫病,球虫寄生于鸭只肠道内。鸭球虫病的传播存在季节性特征,多见于夏秋季节,同时鸭为水禽,饲养期间鸭可能会在水体内活动,若水体内存在球虫卵,鸭大概率会将其采食,球虫卵进入鸭体内并侵害其消化道,定植于肠道并大量繁殖,严重危害鸭群健康。无论何种品种与年龄的鸭均有感染球虫病的概率,但感染率随着鸭年龄的延长而降低,球虫病死亡率同样下降。夏秋季节温湿度较高,粪便排出后若未及时处理则会污染周边环境,且为球虫的孳生与发育提供了适宜条件,当养殖区内出现球虫病后,球虫将会快速传播,使球虫病蔓延至整个鸭群中。鸭球虫病危害程度高,流行通常较为严重,具体流行程度与鸭群年龄及饲养方式相关联。网上养殖的鸭不会直接接触粪便,故球虫感染率较低,而地面平养的鸭则会频繁接触地面粪便,因此球虫感染率相对较高。受球虫生理特征影响,球虫病于5~6月份最易流行,此时环境温度高,为球虫卵发育创造了良好条件,故在一定程度上增高了鸭的感染率。
1.1.2 临床症状
感染球虫病的鸭通常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颈部缩短,粪便呈糊状,部分症状严重的鸭粪便中携带少量血液,颜色为紫红色或暗红色,同时伴随腥臭气味。感染球虫病3日后,患病鸭群出现急性症状,死亡率增高,待患病鸭度过急性发病阶段后,临床症状将会逐渐减缓,并逐渐痊愈。由于球虫病危害较大,部分低龄鸭恢复健康后养殖周期拉长,生长缓慢,使养殖场鸭淘汰率增加。
1.1.3 病理诊断
细致剖检病死鸭,发现鸭大部分器官完好,无显著病变,但肠道病变严重,肠管增厚三至五倍,且有暗红色血液积留在肠道内,仔细观察后,可见肠道内有诸多黏稠状内容物。除此之外,肠道内出现蛋白色斑点,肠道黏膜表面出现针尖状血点。综合上述症状后,可初步判定为鸭球虫病。为进一步确诊,需取患病鸭粪便,采用饱和食盐水法进行漂浮检查,运用显微镜观察粪便内是否存在球虫卵囊或月牙状球虫裂殖体,以此可最终确诊鸭球虫病。
1.2 防治措施
1.2.1 预防措施
①制定卫生消毒制度,由饲养员严格执行,按照制度定期消毒、清洁养殖环境及饲喂用具。②采用封闭式养殖模式,无关人员不可随意进出养殖区。③做好养殖区域的温湿度控制工作,通常情况下需将养殖温度调节至25~28 ℃范围内,湿度以60%为最佳。④注意调节鸭只饲养密度,通常需将养殖密度控制在15只/平方米左右,防止鸭只密度过大而促进球虫病的传播。⑤科学配制饲料,根据鸭只发育阶段特征及成长情况动态化调节饲料种类,并注意增加维生素A等营养物质,用于增强鸭只抵抗力。⑥优化鸭舍结构,做好通风管理,确保鸭舍内保持空气流通状态。除上述预防管理措施外,在球虫病高发阶段,可运用克球多、复方磺胺甲基异唑、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等抗球虫药物进行驱虫。
1.2.2 治疗措施
确诊鸭球虫病后,应做好隔离工作,并对病死鸭只做无害化处理,同时运用百毒杀溶液(1%)与氢氧化钠溶液(10%)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完成消毒工作后更新鸭舍垫料。球虫容易形成抗药性,若长期使用某药物将降低治疗效果,故在防治鸭球虫病时,应注意更换治疗方法。
治疗鸭球虫病的方法如下:①将0.05%浓度的克球粉拌入饲料内,连续饲喂5 日即可。②将0.04%浓度的三字球虫粉添加至鸭群饮用水中,持续3 日。③按照500 克/吨的规格,将抗球王添加至饲料内,3 日见效,5 日康复,由于抗球王药性较大,采用该方法治疗时应注意控制用药量。④将0.1%的磺胺六甲氧嘧啶拌入饲料,将其搅拌均匀后饲喂给患病鸭只,连续饲喂5 日后停喂3 日,后继续饲喂3 日。⑤将0.1%的复方新诺明拌入饲料,连续饲喂3~5日。
2 鸭绦虫病诊断及防治措施
2.1 诊断分析
2.1.1 流行特点
鸭绦虫病为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对雏鸭的危害较大,可引发雏鸭死亡。鸭绦虫病在各地均有病例,分布较广,此外,该寄生虫病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在4~10月份较为常见,早春季节与冬季因天气原因而较少感染鸭绦虫病,结合自身经验来看,1~3月龄鸭群的绦虫病感染率最高。绦虫进入鸭体内后寄生于肠道,其虫卵或孕卵节片可随粪便进入外部环境中,剑水蚤等中间宿主吞食虫卵,于宿主体内发育成熟为似囊尾蚴,鸭采食剑水蚤并消化后,似囊尾蚴逐渐进入鸭小肠,此时似囊尾蚴翻出头节,寄生于鸭肠壁上,19日后绦虫发育成熟。
2.1.2 临床症状
绦虫寄生器官为肠道,具体而言为小肠,当绦虫在鸭体内繁殖并发育时,患病鸭将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贫血、脱水、机体消瘦、粪便稀薄、发育滞缓、粪便酸腐等,严重时患病鸭粪便内伴随有凝血块,鸭只机体呈钟摆运动。当鸭绦虫病进入中后期后,容易出现并发感染的情况,并出现呼吸道症状,症状严重的病鸭可能会出现神经症状,一旦表现出癫痫、角弓反张、肢体僵直等症状则意味着患病鸭已进入高危状态。
2.1.3 病理诊断
对病死鸭进行剖检,发现其小肠黏膜出现出血、水肿、溃疡、坏死脱落等现象,肠管内有米黄色线状虫体,脾、心等器官内有黄白色虫卵结节。若病死鸭只死亡迅速,病程较短,则其他脏器不会出现显著变化,若病程较长,则会在病死鸭呼吸道支气管、气管处出现卡他性炎症,肺叶出现炎症,并在脾、肾、肝器官处出现水肿,严重时伴随淤血现象。对患病鸭只进行诊断时,首先应观察其机体情况,患病鸭机体消瘦,出现贫血症状,有剧烈腹泻现象,仔细检查患病鸭只粪便可发现绦虫虫体或孕节片,此时注意联系当地流行病学机构,并结合病死鸭只的剖检结果,以此可判定疾病为绦虫病。
2.2 防治措施
2.2.1 预防措施
预防鸭绦虫病时应重点针对20日龄内的低龄雏鸭,该阶段雏鸭的绦虫病感染症状最为严重,死亡率最高,为有效降低鸭绦虫病感染率,对预防措施进行总结,具体如下:①采用网养模式,减少鸭只与粪便、地面、传播媒介的接触概率,继而降低鸭绦虫病发病率。②鸭只不可混养,需按照年龄、品种、来源与批次进行养殖,避免混养造成交叉感染。③强化鸭舍日常管理,做好通风,并定期消毒鸭舍及饲喂用具。④2月龄内的雏鸭不可散养,2至3月龄的鸭只可按照养殖计划进行散牧,但需控制好散牧区域的卫生条件。⑤鸭只为水禽,具有嗜水情结,为保障鸭只养殖效果,应选择无污染的河流或溪流供鸭只游牧,若条件不允许,可准备足够区域的池塘,但需定期更换水,不可将鸭置于死水塘内不管不顾。⑥鸭绦虫病在春秋季节较为常见,应于春秋季节做好驱虫,通常情况下,于鸭群下水前与终止放牧后进行驱虫工作,且至少驱虫一次。按照1~2 mg/kg体质量的规格,将氢溴酸槟榔碱水溶液(0.1%)添加至饮用水中,起到整群预防的效果,或取石榴皮10 g、苦楝树皮15 g,将其炒焦碾碎煎成浓汤,鸭群每日1~2剂,持续3日即可获得良好的绦虫抵抗力。⑦鸭养殖应以“全进全出”为原则,待鸭只“全出”后需全面清除垫料及粪便,采用发酵、消毒等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以此灭杀鸭舍内可能存在的潜在虫卵。
2.2.2 治疗措施
绦虫病对于15日龄内的雏鸭危害较大,治疗需耗费大量药物,且雏鸭死亡率高,因此低龄雏鸭不推荐治疗,可将其淘汰处置。一旦发现疑似症状,需及时进行隔离,并全面消毒原发病舍,病死鸭只及粪便需无害化处理,防止潜在病菌影响鸭只健康,消除危险隐患。对鸭绦虫病的治疗手段进行总结,具体如下:①按照1~2 mg/kg·bw的规格一次性灌服氢溴酸槟榔碱水溶液(0.1%),每日一次,连续灌服三日即可,同时将维生素C拌入饲料内,用于促进呼吸道黏膜、胃肠黏膜的修复,还可将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能量剂等加入饮用水中,用于调节患病鸭只代谢。②按照10~15 mg/kg体质量的规格使患病鸭只一次性口服吡喹酮。③按照20 mg/kg体质量的标准,将二氯酚拌入鸭只饲料内,一次喂给即可。④将150 mg/kg体质量的硫双二氯酚拌入饲料内进行一次投服。⑤按照60~120 mg/kg体质量的规格将氯硝柳胺一次喂服给患病鸭只。⑥按照0.75 g/kg体质量规格取槟榔进行煎水灌服。按照1:10的比例将槟榔置于清水内,将其煎至1/3原液的量,药液冷却后使患病鸭只服下,鸭只服药后两小时即可排出体内绦虫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