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内俄罗斯族音乐文化审美探微
2022-01-01张楠,白斌
张 楠,白 斌
(齐齐哈尔大学 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音乐作为一种感性语言,主要由情感与声音共同组成,凭借一定的表达技巧,将艺术审美传达给受众,从而引起共鸣。民族融合与文化沉淀,让民族音乐成为沿袭共同价值财富的文化艺术精粹,当代艺术创新与文化发展是再现文化软实力的最佳选择。生活在中国境内的俄罗斯族是我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至今也没有百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额尔古纳、黑龙江流域等,绝大多数是“华俄后裔”。俄罗斯族的民族音乐文化既有着民族独立性与价值观,同时也因融入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而大放异彩,俄罗斯族最初是从18世纪起陆续从古俄罗斯迁居中国。
一、俄罗斯族音乐文化概述
俄罗斯族音乐可分为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两类。音乐思维属欧洲传统十二音音乐体系,歌曲中带有多声部合唱的和声特点,舞蹈多伴以俄罗斯族民族乐器为伴奏,乐器多使用俄罗斯族特色民族乐器三角琴、巴扬、曼陀林等。
1.歌曲与歌舞
俄罗斯族的歌曲多以民间音乐为主。并有宗教歌曲、抒情歌曲和革命歌曲等类别。民间音乐的形式:1.仪式歌曲。仪式歌曲的类别:婚礼歌曲、葬礼歌曲、复活节歌曲。婚礼歌曲:《亲爱的伊莲娜》——整首曲子是单二部曲式,乐曲的第一段主要是写伊莲娜要嫁人了。父母和伊莲娜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俄罗斯族的婚姻观念跟汉族的婚姻文化观念有着很多不同。俄罗斯族的社会价值观更多的体现在以个人意志为主导,父母对子女的择偶不做过多的评价和干涉。俄罗斯族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选择,物质条件并不是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所以,全曲更加欢快,节奏轻松,二部曲式的B部更多的是大旋律线条的分句,和声织体从六级和弦到主和弦作为开始,结尾部分用的是属和弦到主和弦的正格终止。歌词结尾用“幸福的生活伴随你”结束。反映葬礼的歌曲《愿上帝与你同行》,全曲为4/4拍,整首乐曲节奏缓慢。全曲用和声的最高声部当做旋律,充满了不舍与悲伤。复活节歌曲为俄罗斯传到中国的舶来歌曲,反映俄罗斯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例如:把爱伴随心中。2.抒情歌曲。抒情歌曲既包含类似于音乐小品的爱情歌曲,又有对收获季节的喜悦等作品。《两把吉他》描绘了俄罗斯族对爱情的向往,全曲采用了传统的俄罗斯小调,用切分节奏和4/3拍表达爱情的向往感。一把吉他代表主部,一把吉他代表副部,通过两把吉他分奏不同的声部到最后齐奏两个声部表达两位年轻人从陌生到熟悉到相恋的过程。《稻田歌》表达了秋收时每到金秋时节,稻子飘香,那黄橙橙的稻田翻着金浪。秋天悄无声息地来了,迈着轻盈的步子,带着收获的希望和喜悦。稻子成熟了。金灿灿的稻田,那一串串饱满充实的稻穗,承载着的是俄罗斯人一年的寄托和梦想。稻子熟了,俄罗斯族拿着镰刀,开着机车在田梗间来回穿梭。轰隆隆的声音响彻耳际,田地里到处是人们忙碌的身影,就连小孩儿,也都跟在大人的身后,帮着捡稻穗,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百花争春,春光明媚,这是俄罗斯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抒情歌曲大部分内容主要反映爱情生活,多采用二部、三部合唱或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声部自选,并即兴地为曲调配上和声。所以,即兴与和声意识是俄罗斯族民间音乐的一大特征。如《渔夫之歌》就是一首领唱与二部合唱的抒情歌曲,高声部采用具有俄罗斯族特色的自然小调音阶,低声部采用旋律小调音阶。歌词描述了渔夫三个儿子的爱情故事;旋律具有抒情、深邃等特色。此外,俄罗斯族音乐还包括以战争为主题的革命歌曲,如《儿子战死在疆场》等,其节奏缓慢、情感基调庄严肃穆。总之,叙事歌曲多采用多声部合唱形式,往往一曲多词,反复演唱。
早期分布在黑龙江黑河地区的俄罗斯族舞蹈被称之为“维乔克”舞,在俄罗斯族许多节日中,热情奔放、充满节奏韵感的“维乔克”舞早期流行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地区,是一种民间舞蹈。节奏为4/3拍,舞蹈以群舞为主要形式。一般是表达俄罗斯族人民过节的喜悦之情,或是遇到喜庆事以舞表心意。因为俄罗斯族生活的地方终年寒冷,所以通过跳舞能够驱寒。此外,还有踢踏舞。踢踏舞是俄罗斯族的一种民间舞蹈。跳舞时,穿上带跟的皮鞋,众人围在一起,用脚尖、脚跟、脚掌某一部位接触地面发出踢踏响声。男人们边跳边吹口哨,女人们跳舞时多挥舞手帕,节奏清晰多变,动作幅度较大。为这些舞蹈伴奏的音乐,多是以俄罗斯族的传统民间乐器手风琴演奏的乐曲。俄罗斯族民间流传的舞蹈歌曲数量也很多,这些舞蹈歌曲既可用乐器进行伴奏,也可作为声乐独奏曲单独演唱,而舞蹈音乐的曲调一般来源于民歌。
2.乐器歌曲
俄罗斯族的器乐文化来源于欧洲。民间常见的乐器有“巴扬”(手风琴)、吉他、曼陀林和“巴拉莱卡”等。“巴拉莱卡”是一种颇具特色的俄罗斯民间乐器,因琴身为三角形故又有“三角琴”之称。它属于弹奏弦鸣类乐器,形制有高、中、低音等五、六种,其中以高音巴拉莱卡的音色最为明亮清脆,在民间普及度也最高。曼陀林也是俄罗斯族常用的乐器之一,音色非常接近古典吉他。俄罗斯族最常用的乐器就是手风琴。早期的俄罗斯族音乐能够传承和发展,得益于早期来到中国的俄罗斯族人会演奏和维修乐器,尤其是手风琴。乐器歌曲多是在俄罗斯族民歌的基础上采用一条主旋律变奏手法延伸而成,演奏者往往具有较高的演奏技巧和变奏才能。取材多以家乡和大自然为背景。着名的乐曲有《佩林思》《达尔达诺》等。《佩林思》所用的乐器就是巴扬、曼陀林、巴拉莱卡三件乐器,乐器曲描绘的是心中的天堂、旋律采用三种乐器交织的题材形式,三种乐器既演奏旋律又可纵向合成和声,旋律优美悠扬,轮奏的的演奏手法是为点睛之笔。
3.舞蹈竞技文化
中国舞蹈多是以情带舞、以舞传情,技艺结合。只有将技和艺统筹合一,才能准确地把握中国舞蹈的特点、风格、韵律、节奏,从而创作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而俄罗斯族的舞蹈更带有竞技精神。俄罗斯族的舞蹈动作常有快跑、跳跃、快速激烈的旋转等,而且双人舞通常都是一方跳完之后换另一方跳,其场面更像是跳舞的竞技。
二、俄罗斯族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
俄罗斯族是中国外来迁徙民族的典型代表,18世纪末,大量俄罗斯人从西伯利亚地区涌入中国,被称之为“归化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与黑龙江北部等地区。随着俄罗斯人带来的语言、文字及艺术等文化元素也逐渐汉化,在不失民族特色的同时提升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其音乐艺术随着几百年的发展与融合呈现出“中欧”特色,并在华夏文明长河中怡然自乐,创造出了属于自身的音乐品质与价值,呈现出了特殊的“东方美”。俄罗斯族音乐历经数百年的发展,现今已然发展为:以十二个大小调为音乐体系的基础,采用横向旋律,纵向和声的特点,且音乐上以小调为主,使用小三度音乐进行音乐上下行;显著的欧洲音乐特点同时兼具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特色,民族器乐与传统乐理的使用与传承。
1.融合性
俄罗斯族作为我国的外迁民族,在音乐本质中依旧保留了较为明显的欧式音乐风格,如调性与调式的创作。但随着音乐创作环境与文化浸染融入典型的中国传统民俗音乐的理念,这种中西融合的音乐形式既承接了外来艺术的特殊造诣,又内化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与信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魅力。
2.特殊性
民族音乐既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组成者,也是区域民族个性音乐的主要代表音乐的民族性即为特殊性,主要是音乐作为情感与声音的融合艺术,其本身来源与劳动人民的生活, 俄罗斯族的音乐特殊性直观体现在器乐之中,如三角琴等,既在造型上有着民族风情特色,在具体的使用场合与音色中也体现出了这支外迁民族的独特魅力。
3.民族性
民族性是民族音乐的本源,是俄罗斯族音乐得以认可与传承的根本要素。民族性的本质是在尊重与认可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发展出的特色音乐形式、风格,甚至是价值与信仰。民族性既蕴含于俄罗斯族的音乐文化之中,又通过时代相传影响与教化者族人,如俄罗斯民歌《侦察兵》中所赞扬的中国军人形象一样,俄罗斯族的男儿们不仅要英姿飒爽,更要时刻铭记热土,对国家与社会怀揣一种赤忱的报国豪情。
俄罗斯族音乐大多使用俄语进行表演,内容上以俄罗斯族传统民歌和宗教歌曲居多。来到中国后,俄罗斯族的音乐文化更偏向于中国的音乐文化。例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俄罗斯人均以俄语演唱,以交响乐团为伴奏。黑龙江地区的俄罗斯族——尤其是第三代、第四代的俄罗斯族人,有很多人并不会讲俄语,所以,多用汉语演唱。在中苏关系友好的年代,由于政策的原因,俄罗斯族人都会讲俄语。现如今,黑龙江地区的俄罗斯族人接受的思想、语言、文化均以汉族文化居多,传统的俄罗斯歌曲很多后人已不会传唱,挖掘和保护俄罗斯族民族文化、艺术文化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如何在新时代下引入互联网+元素,利用现代媒介例如融媒体、短视频,传播中国特色俄罗斯族文化已成必然选择。
三、俄罗斯族音乐的美学价值
1.“仪式歌”的含蓄、淳朴
在俄罗斯族的音乐中,大量的歌舞形式以仪式、抒情、叙事以及短歌等形式,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进行了歌颂与描绘,通过鲜明的语言特征与节奏明快的音乐形式将人对自然万物的敬仰之情予以表达。尤其是仪式歌的出现,外在表现为俄罗斯族对丰收的喜悦与赞美,但调性与调式的明亮欢快却也深深流露出对自然馈赠的感激。 让音乐在这一本质属性下呈现出含蓄、真挚、淳朴以及亲切的情感特点,这是俄罗斯族音乐受人喜爱的本质因素,这种“循环式”文化不断内化为音乐品质,更成为人们思想与价值观中的“美”。
2、“格巴克”的狂欢、洒脱
西方美学原则习惯性将“主客”分离,从音乐文化视角来看,实际是音乐的创作者、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差异性,这与中国传统的美学原则有着极大的背离。以俄罗斯族音乐为例,无论是仪式歌的喜悦激动还是“格巴克”的肆意洒脱,舞步与音乐的衔接以及观众的热情陶醉是衡量音乐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三者缺一不可,这是我国传统美学中“主客统一”原则的重要体现。在“格巴克”中,人数多少与场地环境的优美与否并不重要,无修饰的发自内心的舞蹈既是即兴的精神狂欢,也是民族真情的自然表达,这种自然美担当者主要是表演者、创作者与欣赏者的相互配合,没有孰重孰轻,共同协作才能展现出“格巴克”的真正美。 我国的民族音乐来源于自然劳动,无论是风格还是舞蹈动作,无一不与生活相关,也正是这种自然美造就了“格巴克”的音乐价值:自然真诚中处处展现热情与喜悦,这才是最真实的艺术,也是最直接的情感表达。
3.人文情怀民族表达
人文情怀的体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俄罗斯族自身对中华民族音乐的认可与继承发扬,如语言表达的汉化与音乐风格的转变等;另一方面是传统民族音乐大家庭对俄罗斯族的接纳,如三角琴的世代相传等。民族融合的人文情怀显现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兼收并蓄”,既尊重俄罗斯族音乐的独特性,又无隐藏地提供了传统文化资源宝库,赋予了俄罗斯族音乐鲜活而强大的生命力,两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人文情怀的彰显体现出了我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多样性,而无论是哪一种民族音乐或艺术形式。
在俄罗斯族民歌《飞去的燕子》中,既表达出了我国传统婚嫁习俗,也包含亲情的可贵;在《妈妈我爱上了飞行员》民歌中,既是对崇高职业的赞美也是对祖国的热爱,这种小而细的民族意境营造源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影响。特殊民族意境的表达并不是指意象的特殊性,而是透过常见意象达到的意境特殊性,意境的营造主要是为了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特殊民族意境的形成既提升了音乐文化价值的地位,又整体衬托出民族音乐的特殊性,这种互为表里、相互共存的发展形式直观流露出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美。
4.音乐文化的意境构建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俄罗斯族音乐在18世纪以前,无论是仪式歌还是民间小调的特征,都呈现出精致性特点,注重细节,如场景、表演以及舞蹈配合,只有精心搭配才能展现音乐的魅力。但在与中国民族音乐融合以后,“格巴克”少了刻意的人工雕琢,却增加了无限的自由与肆意性,将音乐本源进行彰显,扼杀俄罗斯族音乐的丰富与特殊,反而以自然式表达将艺术与生活紧密联系,不仅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切实可行的创作途径,更在不断的融合与发展中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者,将美融于自然,将艺术还之自然,在东方审美情趣下衍生出了特殊的民族音乐价值。
俄罗斯族音乐尽管在调式与调性上呈现出的大多为欧洲音乐特征,但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渗入,在具体的表演中意境已然成为音乐创作的重要参考标准,“格巴克”的随意与自然、三角琴的深沉苍茫,都会随着元素的出现而引人入胜,以构建的意境表达出创作者寓于其中的情感甚至思想,以达到与听众共鸣的目的。以音乐作为构建方式,将思维或者情感进行诠释,并借助自然,如风声、雨声、等感官模拟声将音乐通过“画面感”渲染。俄罗斯族音乐的意境美既是文化美学价值的艺术体现,也是民族音乐共有的自古以来的特色。
四、俄罗斯族音文化乐的艺术创新
从当前的俄罗斯族音乐美学价值来看,多元、多角度、深层次的“美”既体现出了我国民族艺术的特性,同时也促进着民族音乐在传统文化伦理规则内进行创新发展与多元发展。所谓的创新发展是指立足本土文化资源,不断吸收、借鉴或融合其他民族音乐特色,以实现创新艺术特色,实现民族音乐发展的本质目的;而多元创新发展则注重民族音乐从美学价值的各个方面、角度进行审视与规划,将民族音乐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符合国家社会传统,寓教于乐。
1.多元语境下的文化创新
俄罗斯族音乐语言既有着俄语的直观表达,又有着汉语的特殊韵味。而从具体的音乐文化表现来看,双语式表达既丰富了情感表达,又加强了文化创新能力,导致目前在多元语境下的俄罗斯族音乐呈现出极大的时代生命力。以《只有永恒的爱情》歌曲为例,由于中、俄语言的表达特征与情感不同,在进行演唱时通过不同语言的情感侧重点,将歌曲的价值与音乐性表达地淋漓尽致,以达到艺术创新的本质目的。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理论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注重对“动”的追求,动意味着活力,意味着创新,这既是中国数千年以来文化日久弥新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民族音乐持续发展的本质动力,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动也是一种美,因此创新尤其是文化创新,也是“美”的典范。
2.“寓教于乐”的艺术内涵
以字面意思为例,“音乐”中的“音”代表的是声音,包括语言、旋律与器乐等,而“乐”即是快乐,娱乐。中国传统观念下的“乐”既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从民族音乐文化角度来看,民族的“音”加上高尚艺术性的众乐乐,便是其根本概括。俄罗斯族音乐与其他民族音乐都有这种特征:民族群体下的自然之声与原始之乐,这种“寓教于乐”的艺术内涵通过特殊性的表达方式,将娱乐与崇尚自然的理念传达到各个民族之中,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都象征着人对自然万物的崇尚,对艺术的热爱,对生活的歌颂与喜悦之情。这种“寓教于乐”本身便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真挚美,也是各个民族的本源与追逐的艺术创新目的。
3.“为仁由己”的文化内涵
音乐作为生活艺术化的表达形式,其本源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在我国传统思想价值体系中,“为仁由己”主要表达出人对自由表达的向往之心,即追逐自由价值观念,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所在,也是当今时代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的重要前提。在俄罗斯族的音乐中,大量的歌舞以仪式、抒情、叙事以及短歌等为形式,对人民群众的勤劳勇敢进行了歌颂与描绘,以《稻田歌》为例,该作品通过鲜明的语言特征与节奏紧密的音乐形式将人对自然的敬仰之情予以表达,直观展现出俄罗斯族人对丰收的高度赞美和真挚情感的自由表达,其明亮欢快的调性与调式也深深流露出对自然馈赠的感激。“为仁由己”的文化内涵已然成为中国境内俄罗斯族音乐的重要部分,让音乐在这一本质属性下呈现出含蓄、真挚、淳朴以及亲切的情感特点,这是俄罗斯族音乐受人喜爱的本质因素,也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共性。民族音乐本身的真善美既来源于劳动人民的自由表达和情感流露,却又通过艺术形式广泛流传,因而时代传承,独具魅力,这种向往自由的文化内涵不断转化为音乐品质,成为人们思想与价值观中“美”的具体化代表。
总之,评判民族音乐的“美”与否,其本质还是我国传统伦理观念下的文化膜拜:符合传统文化的即为美,应当被尊崇与膜拜,而违反传统文化的即为丑,应当被摒弃或去除。由此可见民族音乐理念与创作应当紧随我国文化底蕴的规则,才能在当今时代中不断发展,臻至完美。俄罗斯族音乐作为外迁民族,通过不断融合与创新得以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自成一脉的特殊存在,其既有着中西方音乐习性与表达形式的共性与个性,但始终蕴含着民族文化的本质,因此其音乐文化的美学价值不仅浓厚,而且特殊。在当代的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俄罗斯族民族音乐文化所呈现出的美学价值既有助于俄罗斯族音乐的发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