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方言的“等”及其语法化
2022-01-01罗荣华
郑 琼,罗荣华
(1.渤海大学 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2. 南京晓庄学院 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71)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位于北纬(27°59′37″~28°27′48″),东经(113°59′13″~114°36′11″)之间,地处赣中西北边陲,锦江上游,峰顶山以北,东邻上高县、宜丰县,南接袁州区,西连湖南省的浏阳市,北毗铜鼓县。县内以赣方言和客家方言为主。客家方言主要是分布在直新、西坑、仙源等较偏僻的乡镇,赣方言主要是分布在鹅峰、马步、黄茅、罗城、高城、白良等乡镇,但是客赣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特别分明,有些乡镇属于客赣接触地带,如大桥、株潭、谭埠、岭东等乡镇。本文拟分析的“等”是以万载下辖的株潭镇方言为例。
株潭,初名槠树潭,位于宜春市万载县西部,居蜀江上游,地处赣湘边陲,距万载县城45公里,居湘赣公路干线之要道,为宜春、萍乡、浏阳、万载四县(市)通衢,辐射黄茅、潭埠、岭东、白水、慈化、楠木等周边乡镇。株潭处于客赣方言的交界地带,其中赣方言主要是分布在车陂、同胜、石塘、红星、株山、上坊村等地,客家方言主要是在杨源村、亭下村、模山村、枣木村等地,株潭镇内存在方言交叉使用的情况,万载方言(株潭)其实就是受了客家方言影响的赣方言,那么本文探究的“等”字属于赣方言。
万载方言的研究成果不多,主要有以下一些:从对万载方言的分区、分片的研究来看,有颜森《江西方言分区(稿)》(1986),[1]19-38陈昌仪《赣方言概要》(1991),[2]46-51刘纶鑫《客赣方言的比较研究》(1999),[3]38-39陈昌仪等《江西境内赣方言区述评及再分区》(2001);[4]110-117语音方面,鲍洪深的《万载县志》(1998)[5]633-654有一章对万载方言的声韵调系统有简单的介绍,孙宜志《江西万载方言的音韵特点》(2007)[6]72-75较为详尽的分析了万载方言的音韵特点。语法方面,汤淮芬《万载方言特殊句式的结构考察》(2016)。[7]56-60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词典》在“等”字条动词用法的第五条下收录赣语江西宜春[ten53]的用例“不听话等渠去挨打”、“等渠打刮一下”。[8]6186可见万载方言的“等”,不仅词类丰富,而且还蕴含丰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一、万载方言“等”的用法
“等”:《说文·竹部》:“等,齐简也。”本义:整齐的简册。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竹部》:“凡物齐之,则高下历历可见;故曰等级。”故“等”又有等级义。“等”还有“等到、类、列举未尽”等意义,且这些用法出现的时间都比较早。“等”字不仅具有名词的用法,还产生了形容词、动词、副词、介词等用法,在万载方言的共时平面就存在动词、介词两种词性六种用法。
(一)“等1”作为动词的用法
“等1”在万载方言中的用法,又可以具体划分为表示“等待、等候”意义的 “等1A”,表示“使役、让”的“等1B”,表示“给、给予”意义的“等1C”,以及表示“等于”的“等1D”。
1.“等1A” 。“等1A”中的“等”表示“等待、等候”的意义,在上古的时候多用“俟”、“待”,在中古汉语的时候还有用“俟”表“等待”的,用“等”表示“等待”的意义是在唐以后慢慢出现的。那么在万载方言中的“等”表示“等待”的意义是和普通话相当,规则为“N1+等+N2”。例如:
(1)大家等尔恰酒。(大家等你喝酒。)
(2)齐家一起等奶奶归来。(大家一起等奶奶回来。)
(3)学生在学堂里等老师来参加晚会。(学生在学校里等老师来参加晚会)
(4)等佢走个,俺俚齐去耍。(等他走了,我们一起去玩)
(5)老板在车上等蛮久,尔迟到咯。(老板在车上等了很久,你迟到了)
(6)经理从日里等到夜里。(经理从白天等到晚上)
(7)俺在这块等了几只小时。(我在这里等了几个小时)
这里的“等”都表示“等待、等候”之意。但具体分析发现,在例(1-4)中,后面的名词N2是人或物,这里的等待属于时间上的等待,N1已经处于静止或者是以某种状态存在着。但在例(5-7)中的名词N2是时间名词,“蛮久、几个小时、早上到晚上”等等,这个时候的等待是一个时间上的等待过程。
此外,和上面例子句式相当,表示“等待”意义的“等”还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下:
(8)等伢子洗完过碗,再去耍。(等/让男孩洗完碗,再去玩)
(9)既然尔俚净都不会,等佢来试一下。(既然你们全都不会,等/让他来试一试)
(10)老公公同尔俚话个事,等我来说给尔听。(老爷爷和你说的话,等/让我来告诉你)
(11)干死了,等我喫口水。(渴死了,等/让我喝口水)
由上可知,“等”可以有双重的分析,可以理解为“等待、等候”的意义,也可以理解为“让、使”的意义,整个句子的使令意义较强,表示说话人的某种意愿。
2.“等1B” 。“等1B式”表使役“让”,魏刚强先生在《萍乡方言词典》提到“等”表示“听任、由着、任随”的意义,[9]331实际上也是使令意义的一种,只是使令意义比较弱罢了。结构规则为“N1+等+N2+V+N3”
(12)尔俚等佢去北京。(你们让他去北京)
(13)姆姆不要等佢去栽禾,会等晒死。(婶婶不要让他去插秧,会被晒死)
(14)老师不等学生去河里洗冷水澡。(老师不让学生去河里洗冷水澡)
(15)师傅等佢归去屋里。(师父让他回家)
(16)宝宝等牛喫草,不要动佢。(宝宝让牛吃草,不要去动它)
(17)尔等佢晒日头,省得不听话。(让他晒太阳,省得他不听话)
根据上面的格式和例句分析,发现N1是“N2+V”的施事,即“N2+V”是N1的主观意愿、或者是请求致使的结果。N2是“等”的受事,同时又是动词V的施事,动词V后面可以出现受事宾语N3。
3.“等1C” 。“等1C式”表示“给、给予”,可以构成句式一:“N1+V+N2+等+N3”或者是句式二:“N1+等+N3+N2”的结构。在句式一和句式二中都存在着N1是给予者和N3是接收者,在句式一中的V虽然在词汇意义上不是表示“给、给予”义,但是在语用意义上都可以表示“给”的意义,构成一种连动结构。句式二中N2是间直接宾语,N3是间接宾语,也就是说指物的是直接宾语,指人的是间接宾语。整个句子是一个双宾语结构。如下:
(18)佢送一盤子大苹果等姐姐。(他送一盤子大苹果给姐姐)
(19)哥哥留一枝笔等我。(哥哥留一支笔给我)
(20)佢等姐姐一盤子大苹果。(他给姐姐一盤大苹果)
(21)哥哥等我一枝笔。(哥哥给我一支笔)
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册中提出的一个句法现象“双层宾语”[10]95句式二其实就属于这种双层宾语,例(20-21)也就是符合双层宾语的结构。N2和N3在语法上具有一种领属性的关系,N2和N3可以是名词或者是名词性短语,N3可以是代词或者是代词性短语,在关系上N2 4.“等1D”。此外,“等”还可以和虚词“于”组合构成一个新词“等于”。“等于”用法最早出现在南朝徐陵《劝进梁元帝表》:“伏惟陛下,出震等於勋华,鸣谦同於旦奭。”这里的“等于”就表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的数值或者属性等特征,而且此处的“等于”和“同于”属于对举的关系,知道“同于”其实就知道了“等于”。但这种用法在万载方言中比较少见。例如: (22)等于说,上次尔赢嘞。(等于说,上次你赢了。) (23)壹加壹等于二。(1+1等于2) 例(22)中的“等于+V”构成了一种结构,而这个结构的V仅仅局限于动词“说”,意思就是“同样说、换句话说”,表示前后的意思一致。如果是表示一般的“等于”,如(23)意义,“等于”前面一般是表象,后面是具体的概括。 “等”在万载方言还存在介词用法,第一种是表示“趁”,第二种是用来表被动。 1.“等2A” 。“等2A”介词用法表“趁”。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趁”字条下面,“趁”表示利用某种条件或时机。在普通话中,我们一般是用“趁”来表示凭借某种条件来达成某种目的。但是在万载话中用“等”来表示“趁”,其宾语一般是表示某个时间或者是某种机会的名词、名词短语、动词、动词短语等等。例如: (24)等老板放假咯工夫,我俚也就放假。(趁老板放假的时候,我们也放个假) (25)等大家得闲,齐家去温汤泡脚。(趁大家有空的时候,大家去温汤泡脚)。 (26)等晒谷子个刻的,我俚筛谷子。(趁晒谷子的时候,我们就筛谷子) (27)打猎个等老虎困咯,就抓佢。(猎人趁老虎睡觉的时候,就去抓它) (28)等不晓得,佢拿手巾帮佢擦面。(趁他不知道的时候,她拿手巾帮他擦脸) (29)等现在这个机会,就去试下子。(趁现在这个机会的时候,就去试一下) (30)等以刻的条件好,好好读书。(趁现在条件好的时候,好好读书) 在例(24-26)中介词“等”和后面的宾语都是表示时间的短语,例如“放假咯工夫”、“得闲””晒谷子个刻的”等等,在例(29)中“等”放在表示机会名词的前面,指行为发生凭借的时机。这里的“老板”、“大家”、“晒谷子”表示“等”所凭恃的对象,“得闲”、“不晓得”、“以刻的条件好”等后面其实都是省略了表示时间的“……的时候”,真正表示的是时间上的省略。在(27-30)中,我们发现这里的“等”后面表示的是条件、机会的名词短语。 2.“等2B”。“等”还有一个介词的用法,表示“被动”的作用。古代汉语中一般是用“为、被、于、见”等来表示被动。根据《万载县志》(1988)指出万载方言没有介词“被”的用法,而是用“摆”和“等”来表被动的。[5]638“摆”多用于罗城、白良、高城等乡镇以及万载县城,“等”多用于株潭、大桥、黄茅、谭埠、岭东等乡镇,在万载方言(株潭话)中表示被动的是用“等”。构成“N1等N2+VP”的格式,那么这里的N1是受事,N2是“等”引进的施事。动词后面是所产生的影响或者是结果,这些影响或者结果的承担者是受事。而且这种结果多是不如意的,就是在本人意料之外的。在方言句式中,“等”表示被动,施事成分“N2”不能省略,但是在普通话的句式中是可以省略的,这也是万载方言和普通话的细微差别。例如: (31)佢等土蜂叮了一口。(他被蜜蜂叮了一口) (32)佢早几日等人家打一餐。(他前几天被别人打了一顿) (33)东西等老叔喫光了。(东西被叔叔吃光了) (34)马路都等死牛踩的咩烂。(路被可恶的牛踩的很烂) (35)钱等老弟用光了。(钱被弟弟用光了) (36)东西等贼牯偷走了。(东西被小偷偷走了) (37)屋都等风吹倒咯。(房子都被风吹倒了) 在普通话的被动句中,施事成分是可以省略的。“羊被狼吃了。”可以说成“羊被吃了。”而在万载方言中,施事成分不能省略,一定要表述成“羊等狼喫咯(羊被狼吃了)。”才比较符合当地方言使用习惯。 以上就是“等”在万载方言中的几种用法,动词、介词的存在,共同丰富了万载方言。但是这几种词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演变关系,这是下文我们需要探讨的。 江蓝生先生指出:“语法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实词逐渐虚化为没有意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二是指短语或词组逐渐凝结为一个单词的过程,可分别简称为词汇的虚化和短语的词汇化。”[11]90罗荣华(2007)中也表示“一般而言,单音词的语法化只有词汇的虚化;双音词合成词的语法化大部分属于短语的词汇化。”[12]74-78何亮(2006)探讨了“等”表示被动这种语法现象产生的原因。[13]40-45龚波(2005)在文中介绍了“等”表被动的用法,及其产生的来源。[14]99-115以上都探讨了“等”的语法化过程,参照他们的研究成果,结合万载方言“等”的语言事实,“等”有两条语法化路径:第一条就是“等1A(等待)”普通动词虚化为“等2A(趁)”介词的语法化过程。另外一条就是由“等1A(等待)”变为“等1B(使役)”以及“等1B(使役)”变为“等2B(被动)”的过程,属于单音词语法化现象。 万载方言的“等”是如何从“等待”意义发展到介词“趁”。研究发现动词“等”在方言句式中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如: (38)等爸爸不注意,就要佢去奶奶屋里。(趁爸爸不注意的时候,就要他去奶奶家里) (39)过路个差不多都是等人冒看到的,就偷偷摘枇杷。(过路的人常常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偷摘枇杷) (40)等老师走个,我俚就去厕所。(趁老师走了的时间,我们就去厕所。) (41)等警察冒看到,犯人就想跑出去。(趁警察没看到的时候,犯人就想跑出去) 通过对前面“等待”义项的分析,以及上面的四个例子分析,在“等+N1+V”结构中,这里的隐含的意思其实是“爸爸不注意的时候”、“树结果子的时候”、“老师走了的时间”,这里省略的时间性的成分,“等”后面的宾语是一个时间性的宾语,整个句子其实是一个时间性的短语。而这种“趁”是时间上的,趁的过程自然也就包含着时间的流逝。但是“等”后面接的是某种行为的等待、或者是某个人的等待。同样,在表示“趁”一节中就提到了在一些特殊的句式中,句子可以有双重的理解,真正使得表示“等待”意义的“等”虚化为介词“趁”的关键就是某个时机的成熟,促成了由等待到某种情况的实现。而且在表示“趁”的句式结构和表示时间意义上的“等待”的句式结构是相同的,都是“等+N1+V”。 同样的在上文中也发现了这样的一个时间的等待过程,但是这个时候,“等”的意义不再是理解为“等待”而是表示“趁”,表示某种侥幸,借着某种机会来达到某种目的。所以正是时间的等待过程,也就是动词虚化为副词的语法化过程。 万载方言中“等待”意义的“等”是如何发展成表示“使役”意义的。通过分析总结,认为这是由于句法格式的允许,词义的发展,才逐渐的衍生出表示“允许、让”的意义。 上文中介绍了“等1A”表示“等待”的结构规则为“N1+等+N2”,“等1B”表示“使役、让”的结构规则为“N1+等+N2+V+N3”。分析发现其中的N1可以出现也可以省略,V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V动作的发生是受N2支配的,和N1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N2+V是N1的主观愿望、请求致使的结果。而正是在等待的过程中,主观愿望特别强烈的时候,“等”就带有使令的意义。例如: (42)等我想下子正。(让我想想再说) (43)既然尔俚净都不会,我想等佢来。(既然你们全都不会,我想让他来) (44)我想等佢来试一下。(我想让他来试一试) (45)婆婆想去北京,就等佢去。(奶奶想去北京,就让她去) (46)等道师去做法。(让道士去施法) 太田辰夫(1987)指出“在语法化的开始阶段是语义的重新调配,实在的意义减弱,得到加强的是较抽象的意义、在当前环境中比较显著的意义、跟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有关的意义。”[15]31在这个阶段,“等”反映的主观态度的语义得到了增强,那么这就可以视为“等”的语法化现象的开始。上面几个例子中的“等”都可以用“让、叫”来替换。“等”表示使役,就是句式演变导致词义和功能变化的结果。而且这里的“等”的时间上的等待过程,其实就是说话人心里的等待过程,当这种想法和意愿更加强烈,变为一种积极的等待时,就由单纯的动词“等待”发展成带有使令意义的使役动词。这里的N2+V就由一开始的N1期待、等待变为“N1让N2+V”的句法结构了。 “等1B”作为“使役动词”的格式“N1等+N2+V+N3”,同样的“等2B(被动)”变为“N3+等+N2+V”, “等1B(使役)”要发展为“等2B(被)”。在被动句式结构中,“等”的前面为“受事”,“等”的后面为“施事”,“等”后面还需要出现施事的动词“V”。使役句和被动句式的区别,在于“等”前面的成分是施事还是受事,如果是受事则为被动,如果为施事则为使役句。使役动词后的结果是已经出现了,但是还没有实现。“等2B”表示“被动”后面的动词的情况其实也是已经发生的。而且根据上面的分析发现“等”后面的东西必须是及物动词。 (47)我等阳阳去游泳。(我让阳阳佢游泳)使役句 (48)爷爷等爸爸晓得个件事。(爷爷让爸爸知道这件事)使役句 (49)游泳等阳阳去。(游泳我让阳阳去)使役句 (50)个件事等爸爸晓得。(这件事让爸爸知道)使役句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发现,主语N1可以省略,但是受事成分“游泳”、“这件事”等以话题的身份出现在句首,这样,其格式就变为N3+等N2+V。施事成分N2在句中不可以省略。而这种格式是符合被动句的语义关系和句法结构的,也就是由使役到被动的转化。 (51)水都等妹子搞的泥死了。(水都被女孩弄得脏死了) (52)插板等伢子搞坏个。(插板被男孩弄坏了) (53)摩托车等城管收起走个。(摩托车都被城管收走了) (54)苹果等佢喫光个。(苹果被他吃光了) “等1B”使役转化为被动的条件就是:(1)主语是受事;(2)使役动词后面情况是已经出现的;(3)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 综上所述,全文逐一分析了“等”的动词、介词的两种词性六种用法。其中“等”表示“给与、赠送”的意义是万载方言所特有的。 “等”经历了“等待”到“趁”,以及“等待”到“使役”、“被动”两条语法化路径。这种语法化过程不是万载方言所特有,在其他方言中也存在,这种语法现象是符合语法化演变规则的,万载方言的“等”的用法为汉语语法化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二)“等2”介词用法
二、“等”的语法化路径
(一)“等1A(等待)”变为“等2A(趁)”
(二)“等1A(等待)”变为“等1B(使役)”
(三)“等1B(使役、让)”变为“等2B(被动)”